越王山下(外一篇)(1)
中国实力散文家2019-10
杨海蒂
著有文学书籍、影视剧本多部,作品入选百余种选本、选刊、年鉴、排行榜、教材教辅、中考试卷、高中试题、高考模拟题、高考阅读题,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获丰子恺中外散文奖、丝路散文奖、孙犁文学奖、首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西王母杯”海峡两岸散文诗歌征文一等奖等。现居北京。
□□
╱╱
这是一座具有王者气派的雄伟大山,方圆两平方公里,从远处看,它四面绝壁,浑如一位大王在士兵护卫下雄视四方。
它是越王山,耸立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东江河畔,以南越王赵佗得名。
遥思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忠勇有谋的河北正定人赵佗,受命“南取百越之地”,率军平定岭南。湖北汉墓出土的《淮南子·人间训》竹简,有秦始皇发兵岭南的记载。
赵佗不负使命,岭南纳入秦版图,华夏一统,龙川置县,秦始皇任命赵佗为县令并就地戍边。秦末,中原战乱频仍,为保境安民,雄才大略的赵佗,临危受命,绝道封关,发兵击并南海、桂林、象三郡,深圳地区属于南海郡下属番禺县管辖。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出土了秦铁矛等秦军重要武器,它们就是当年金戈铁马的有力证据。
秦亡,汉朝天下大定,高祖四海称雄,恩威齐天、政通人和,赵佗接受册封,拜王封爵,是为南越王,并逐渐统一了岭南百越诸部。
吕后临朝,朝中情势汹涌,汉越交恶,本就有凌云之志的赵佗,对何去何从权衡不定。一日,他顺东江南下番禺,船经古竹,见此山气势磅礴,心中一动,下船上山。他登高望远,雄心勃发,决定来一场政治豪赌:称帝。历史总是奉迎强有力的人,他赢了。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与吕后抗衡。南越王墓出土的“帝印”玉印、“文帝行玺”金印、木简、铜钮钟、石编磬等珍贵文物,印证了《史记》《汉书》关于赵佗建立南越国的记载。
南越国疆域广大,辖今广东、广西等地区。在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木简中,一枚墨书上有“横山”地名。经考证,横山位于今越南中部,这说明:南越国的疆土,也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未央”“长乐宫器”等铭款陶器,说明南越国仿效汉廷建立了自己的宫殿和宫苑。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南越国大多沿袭秦朝;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带有明显的中原色彩;在治国方针上,则奉行“和辑百越”“以越俗笼络越人”。
赵佗的确有乾坤之才,他纳贤举能、开疆拓土、凿山筑道,开渠通航,打通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脉络,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与海上贸易,引进中原先进生产工具,积极推广中原汉文化,使远离朝廷的岭南,从蛮荒之地变成富饶之邦,使番禺(今广州)成为秦汉一大都会。开放与融合,让南越国力日渐强盛,几乎能与北方匈奴相提并论,时有“强胡劲越”之谓。赵佗,被誉为岭南开发第一人,被尊为岭南人文的始祖,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看来,南国改革开放史,可以追溯到南越国。
当汉文帝身登大宝,鼎定乾坤,号令天下,识见高卓、器局宏大的赵佗,以华夏统一和民族团结大业为重,以君子之道对汉朝再行臣子之礼。汉越和解,赵佗功不可没。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赵佗与时俯仰,进退有度,进王退圣,千古流芳。
因赵佗而得名的越王山,集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天然大佛、乾坤石、转运石、千福岩、三圣岩、狮子岩……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似赵佗头像的“王头像”更是令人称奇;千年古寨门、打铁场、面壁岩、越王榻、越王谷、越王石……都是与南越王有关的历史遗迹。越王山上,摩崖石刻遍布,均为名人要员所题,其中“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格外醒目,为祖籍紫金的孙中山先生所书。
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越王山,也不是南越王,而是越王山下的龙川、佗城。
至今保留最古县名的龙川,是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乃“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因地理位置独特,古龙川成为中原进入岭南的要塞,成为中国最早的移民之城,成为中原与百越文化融合地。当年,赵佗通过筑城营防、移民实边、屯垦定居等措施,使龙川快速成为百粤首邑、岭南重镇、商贸都会;兴旺繁盛的龙川,也成为赵佗的“兴王之地”。
英雄崇拜,在历朝历代都是社会常态大众心理。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民国时期,龙川易名佗城。
龙川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城,苏东坡诗作《龙川八景》,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顶峰高积雪多。太乙仙岩吹铁笛,东山暮鼓诵弥陀。龙潭飞瀑悬千尺,梅村横舟客家过;纵步龙台闲眺望,合溪温水汇长河。”
佗城位于现龙川县最南端,是最早的龙川故城,素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之美誉。看似不起眼的小镇,散落着诸多历史遗存:新石器时代的坑子里文化遗址、牛背岭,秦时的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箭岗、点将台,隋代的考棚、东山寺,唐朝的学宫、正相塔、正相寺,宋代的苏堤、古码头、越王庙、循州治所,明朝的城墙、城隍庙、仙塔桥、天后宫,以及清朝的县前街、南门街、百岁街、东门街,民国时期的龙川商会……至今保存完好。
全国有不少东山寺,以佗城东山寺最有名,端赖苏东坡的七言绝句:“首营古寺在东山,底事钟鸣向暮间;一百八声声响后,僧人从此锁禅关。”始建于东晋、恰似“双龙戏珠、铁扇关门”的鹿湖禅寺,也是龙川一大胜景圣境。
佗城南山古寺更是了得,与姑苏寒山古寺并称于世,古语“寒山晨钟,南山暮鼓”说的就是它们,“晨钟暮鼓”即来源于此。南山古寺位于东江之畔、南山之麓,南山主峰如莲座,四周辅山层叠如莲瓣,向正中形成朝笏之势,可谓形胜奇绝。据《南山寺志》记载,南山古寺兴盛于唐朝开元年间,历代高僧辈出,六祖惠能曾于此汲水避难,大颠禅师曾于此地驻锡弘法,惭愧祖师曾于此求法证道,韩愈曾在本寺著文施教,李商隐曾隐居本寺吟诗作赋,苏东坡曾于本寺参禅问道……
当年,苏轼贬谪惠州不久,其弟苏辙也因上疏论谏谪居循州(龙川),秋日,苏东坡从惠州溯东江而上循州,苏辙喜出望外,难兄难弟携手同游,十分尽兴。除了历史上著名的“龙川八景”,被誉为“丹霞山第二”的龙川霍山,也让东坡称赞有加:“霍山佳气绕葱茏,势压循州第一峰。石径面尘随雨扫,洞门无锁借云封。船头昔日仙曾渡,瓮里当年酒更浓。捷步登临开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苏辙则更多地感慨、感激于当地乡民之厚德深谊:“获罪清时世共憎,龙川父老尚相寻。直须便作乡关看,莫起天涯万里心。”
据《龙川县志》记载,苏辙幽居嶅湖之畔白云桥西,闭门著述《龙川略志》《龙川别志》,期间,嶅湖旱涝不断,苏辙以兄长为榜样,率众筑堤,之后嶅湖波平如镜润泽于民;后人为纪念苏辙,将嶅湖堤改名为“苏堤”,是为龙川苏堤。苏门双杰,苏堤并立。嶅湖旧貌换新颜后,苏东坡又赋诗一首:“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清康熙年间,时任县令将嶅湖边的关帝庙改建为书院,即著名的嶅湖书院。
始建于唐开元三年的正相塔,系六角形楼阁式砖
新闻推荐
故事:从前有个年老的国王,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派大臣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希望这个快乐的人也能够让自己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