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自制年货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果、扣肉,始终是客家人春节宴客的“家乡味道”
[摘要]油果、扣肉,始终是客家人春节宴客的“家乡味道”
坐标:广东省河源市
简介:炸至金黄酥脆的油果、色泽红亮的虎皮扣肉,始终都是客家人春节宴客,以及填满儿女小车后备厢不可或缺的“家乡味道”。
春节来了,意味着“返程晒后备厢年货”大军也即将“杀到”。老爸的菜园子、老妈牌土特产,让小小的后备厢此刻都变成了“父母装的行李箱”。
对于经济不这么发达、交通也并没有很便利的粤东北地区而言,自制年货成为了不善言辞的客家人,表达对外嫁的女儿、在外打拼的儿子,以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情意的一种方式。炸至金黄酥脆的油果、色泽红亮的虎皮扣肉,始终都是客家人春节宴客,以及填满儿女小车后备厢不可或缺的“家乡味道”。
“自己做的才是最好的”
花姨是河源人,她的女儿正月初二回娘家。早在几天前,花姨就做好了油果,要让女儿带回城里。
油果,又名“煎堆”,是一种用糯米粉做原料,中间包裹上芝麻花生红糖等馅料,下锅炸至金黄就可以捞起直接食用,是客家人在新年期间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煎堆风味独特,制作考究。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吃煎堆则有团圆甜蜜的寓意。
腊月二十九早上,花姨和强伯拎上头一天浸泡好的十几斤糯米,到镇上碾成糯米粉。为什么不买现成的糯米粉?“因为只有自己做的才是最好的。”
做好馅料后,花姨就开始揉面。十几斤粉,揉起来也得费些功夫。经过反复揉搓,接着就是包馅料了。花姨先在手心捏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面团,再用另一只手按压后摊平,然后熟练地将馅料放进面皮,最后包起来。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花姨却要花四五十秒。
眼看着包好的果子越来越多,在一旁“观战”的强伯开始加入“战斗”。先是把十几个白果子倒入油锅中,不停翻转。强伯称:“炸油果火候很重要,一不留神果子就很容易焦。”记者在现场计算得知,炸一锅油果,就要耗费将近20分钟时间,要将这十几斤粉制作而成的果子炸至金黄,则需要一整天。
“最怀念小时候父亲做的扣肉”
今年,是流水线工人李勇在外打拼的第10个年头。和往年一样,李勇在厂里通知放假的第一天,就踏上返乡的路途。对于常年在外打拼的李勇而言,父母康健,回家能吃上一口家乡味,就是他一年到头在外奔波的盼头。尽管这些年走南闯北,吃遍了天南海北的各种美味,但最牵挂的,还是家里的这一碗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属客家菜,是客家人在重大节日时用来宴请亲朋好友的特色菜。将五花肉入入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把五花肉盛入碗里,下铺梅菜段,成菜后,肉烂味香,连着梅菜一起吃,肥而不腻。
在李勇的记忆中,梅菜扣肉几乎是每年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以至于无论走多远,一道梅菜扣肉,就能把李勇拉回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做扣肉关键肉要好,其次配料要香,最后火候要把握好。”父亲的经验之谈,在李勇这里得到了传承。
“虽然自己也学会了做扣肉,但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父亲做的那个味道。”李勇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他就要接过父亲手中的那把勺子,肩负起制作扣肉的“重任”。自己今年也特地多做了一点扣肉,这样离开家以后,也依然可以吃到这口家乡味。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黄慧萍
新闻推荐
河源市税务部门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 “快、实、硬”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本报讯记者吴建勤通讯员李忆“此次申报前后用时不超过1分钟,报表填写既简单又快捷。”昨日,在税务人员辅导下完成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