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铁路工作者温暖每个归乡人 3名列车安全守护者的春运故事
人物简介:刘振威性别:男年龄:43岁从业时间:22年
人物简介:李丹性别:女 年龄:27岁 从业时间:3年
人物简介:廖威性别:男 年龄:22岁 从业时间:半年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喜庆的节日,春节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是团聚和回家。但对于铁路工作者而言,春节却是比工作日更加忙碌的时间。
他们不能陪伴家人、亲朋度过春节,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和坚守,更多旅客的回家过年之路才更加安全、顺畅。他们的春节是如何度过的呢?近日,记者走进K33、K34次列车和广铁集团惠州西站,探访和记录列车安全守护者的春运故事。
列车长刘振威
10多年没在家陪妻儿过春节
“小朋友,请不要在车厢内打闹。”“您好,请注意行李安全。”……1月27日19时15分,在K33次列车上,列车长刘振威正在车厢内巡视。他是河源市和平县人,1997年进入铁路系统工作,2007年起担任列车长。
“我是一个经历了绿皮车、空调车更换,见证过动车组启用的有故事的男人。”刘振威说。帮即将临产的孕妇接生,安抚精神异常旅客,为保护实习列车员甘愿被乘客数落指责50分钟……担任列车长10多年来,刘振威在列车上经历的故事实在太多。
用经验智慧安抚旅客情绪
刘振威告诉记者,作为列车长,要掌握的东西可不简单。“得懂法律,会接生,得秒变调解员,要懂得旅客心理,要脑子转得快、情绪稳得住,还要脾气好……”
2013年台风“玉兔”来袭期间,受天气影响,列车在离江西景德镇市不远处的一个小站滞留将近13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旅客逐渐变得焦虑。“当时,甚至连我上厕所都有人跟着。”刘振威回忆说。根据经验,他及时求助当地政府免费提供50件矿泉水和3000个馒头,安抚了旅客波动的情绪。“前方线路受阻,上级命令原路返回。而当时车上有两个团是到香港的,签证已经签好,如果返回,旅客肯定会暴怒。”刘振威如实反映这种情况,成功让上级部门改变指令,列车最终通过绕道行驶抵达终点。
刘振威说,列车在外长途运行,难免遭遇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各种突发状况,这时最考验列车长及团队的紧急应变能力、灵活反应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
聊到家人露出愧疚神情
谈工作,刘振威充满自信;聊到家人,他却露出了愧疚的神情。他说,自从参加客运工作以来,掐指算算,已有10多年没能在家陪妻儿过年,连搬新房入伙仪式也没能参加。“我儿子有一天晚上发烧到40℃,而我由于工作不在家中,妻子只能连夜联系家人把孩子送进医院,我妻子为这个家真的付出了很多,是我亏欠了家人。”刘振威顿了顿,整理好情绪继续向记者诉说,但是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过年过节也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舍小家为大家”,日子久了,妻子也就能理解了。
作为列车长,有一个使命是将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2016年的一天,刘振威接到爷爷病危的消息,其实当时他是有机会下车的,但考虑到当时正值节日,不想给其组织及同事添麻烦,也深知“团圆”这件事对列车长的不易,因此,他选择了安抚自己的情绪,坚持等到这趟车完成才向上级汇报。“虽然没见到爷爷最后一面,但我把千万的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完成了我的工作职责。”刘振威说。
10多年经历不少列车故事
“选择这样的工作后悔吗?有没有想过放弃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振威表示后悔谈不上,但确实曾动过换工作的念头。“我记得曾经有一名实习列车员在服务过程中不小心影响了旅客的休息,我就被这名旅客足足斥责了50分钟,过后我觉得委屈,我坐在软卧车厢的厕所马桶盖上默默地流泪后,洗把脸又是一名列车长。”
刘振威告诉记者,每行都有背后看不见的艰难,之所以选择继续留在铁路行业,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和变化,从十几年前春运列车上的人挤人,翻窗户、占过道各种姿势赶火车,到现在旅客素质显著提升,有序上下车,文明出行;经历了“厕所革命”、重点旅客的帮扶等工作后,旅客对列车上的服务也更加满意了;从以前春运时期的人满为患到如今列车速度提升,旅客出行更舒适……“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对铁路的感情。”他说完,若有所思地看向了窗外。
当记者听到车厢广播里响起“前方到站惠州”时,采访也已接近尾声,正如刘振威说过的,车厢玻璃外变化的是一年四季的不同风景,车厢玻璃内不变的是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坚毅的目光、执着的信念和肩上的责任以及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梦想。K33次列车在当晚20时59分准时到达惠州站,刘振威戴好工作帽,整理好制服,下车接受准备上车的旅客询问,并一个个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列车员李丹
坚守春运一线 护送旅客回家
她是一名90后,是一名列车员,也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在春节临近的时刻,她和很多列车工作者一样,和家人分离,坚守在春运一线,护送更多的旅客安全回家。她叫李丹,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爱岗敬业。
列车员是多种角色结合体
1月27日下午13时40分,K34次列车进入惠州站,李丹走到车厢门口,“拉起安全带、挂上车厢号牌、双手交叉站立”,一系列标准的服务动作后,她在所负责的车厢门口用微笑迎接旅客上车。
“您好,请出示您的车票”“您好,请小心台阶”……面对每一位上下车的旅客,她都面带微笑,声音甜美,说话温柔。
13时50分,列车缓缓启动,李丹关上车门后,开始来到各个铺位换票。她换票时除了要查看车票外,遇到乘客不理解的地方,都会耐心地解答。
这只是李丹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李丹所在的班组每趟车跑下来要30多个小时。“每次下班后从列车上下来,脚踩在地上感觉都是飘的。”李丹说。“春运开始后,明显感觉人多了,这对我们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像平时一样做好服务工作,还要更细致。”李丹向记者谈起自己的春运感受。
出生于1992年的李丹是湖南衡阳人,刚满20岁就进入铁路系统工作,2017年1月她从高铁组调到列车组,担任列车员。作为直接接触旅客的列车员,工作并不轻松,需要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除了开关车门、打扫车内卫生,还要查验车票、核对铺位,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维护车内公共秩序,并协助乘警保障旅客旅行安全。
在李丹看来,列车员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多种角色的结合体。“你需要当清洁工,要当心理辅导员,还要当育幼师甚至是保姆等身份,遇到各种事件都要懂得积极应对。”
李丹告诉记者,一趟行程下来,要在火车上待30多个小时,其中至少有20多个小时没办法休息。当列车到达终点站后,她的工作仍然没有结束,所有乘客下车后,既要清理打扫列车,还要继续检查车厢,为退乘做准备。
今年又要在列车上过春节
固定的工作模式,飞快的工作节奏,漫长的工作时间,狭小的工作环境,不定时的饮食,在车上年复一年地工作、往返于同一条线路,即便是春节,也无法与家人团聚……这些对于一名90后而言,是否是“难以承受之重”?李丹坦言,累的时候,曾有过辞职的念头。
孩子是每个母亲内心最牵挂的人,李丹亦然。当记者提及孩子,她还是控制不住,眼眶红了。
“都说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特别关键,所以我很想全心全意陪伴在他的身边。”由于孩子还小,她每次出门,总是牵肠挂肚,想孩子时也只能用视频解相思之苦。为了给孩子更好的陪伴和教育,李丹也曾想辞职,可她又担心孩子自卑,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树立一个坚强的榜样。
今年春节,李丹将在列车上度过,虽然不是第一次在车上过春节,但今年春节对她而言,有更多的思念,尽管她很想陪伴在家人身边,和孩子过一个春节,可由于工作在身,回家却不能随心所欲。
除夕过后,她才能完成工作坐列车回到家,那时,一个冬春完成交替,守岁的炮声已经远去。好在父母、爱人也是铁路工作者,对她的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李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辛苦一些,但能换得千万旅客与家人的团圆,辛苦也是值得的。
连接员廖威
继承父辈事业 铁四代护春运
去年8月,90后廖威大学毕业分配到广铁集团惠州西站,从事见习连接员工作。今年春运期间,廖威将留守工作岗位,为铁路平安运行贡献力量。据悉,廖威出生于铁路世家,他的父母、外公、曾祖父都在铁路上工作。如今,他成为“铁四代”,继续坚守这份传承。
廖威的曾祖父从抗日战争年代开始从事铁路工作,那时他们有个光荣的称号叫“铁道兵”。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的工作就是守卫铁道安全,保障大动脉的畅通。廖威的外公是一名铁路巡道工,工作是巡视铁道线,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廖威的父母都是铁路职工,他记忆中的他们平时只有两种状态,即是工作和备班。廖威小时候不喜欢过春节,因为春节是父母最紧张最繁忙的时候,父亲是干行车工作的、母亲是干工务工作的。除夕之夜,廖威一家的团圆饭经常是简单的工作餐,父母匆忙用餐后,就走出家门上班去了。
在学校的时候,廖威就连续服务了三年春运,没回家过年。有一次出乘T170次广州至上海南的列车,碰到一名旅客很焦急地求助说自己8岁的儿子走丢了。该旅客将在义乌站下车,列车20分钟后将到达义乌站,时间紧迫,为了帮旅客找到儿子,列车上首先通过广播找人无果,廖威走遍了车厢,一边宣传一边询问,最后在T170次到站前的5分钟里,在6号车厢的厕所里帮旅客找到了儿子。因为这件事,廖威获得了“春运积极分子”的称号。
如今,廖威成为一名铁路见习连接员。他告诉记者,惠州西站是一个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比较繁忙的车站,每天通过惠州西站进出大亚湾站的货物列车达到10多列,都需要进行调车作业。“我的工作就是摘接风管、摘挂车辆、做好车辆防溜等工作,干好连接员工作就是为了确保货物列车安全开行,就是为平安春运作贡献。
统筹 本报记者张荟婷
文/图 本报记者张荟婷 骆国红 戴 建 通讯员石 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叶春雨特约记者徐精华通讯员凌腾杰1月15日,和平县委书记陈劲松亲切看望慰问了该县部分百岁老人、复退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