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张沙

河源日报 2019-01-20 05:35

□黄滨娜

蜿蜒的东江流到黎咀的时候拐了两道弯,张沙就嵌在这其中的一道弯里。张沙村位于黎咀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约2公里,属龙潭一个自然村,与狮子坝相邻,在龙潭水库的下边。村里人种植的多为芹菜、菠菜、萝卜、豆角各种时令蔬菜。村中主要有魏、谢、骆、陈、邹姓。

这个村子很平凡,没有雕龙画凤的围龙古屋,没有千古感人的歌谣传说,触目便是山坡和菜地,还有三三两两的红砖水泥楼。但是,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俭朴、持家善作,来到这里随意看一看,走一走,在田埂蹲下看菜农欣欣然种菜,有种说不出的时光静好。

第一次去张沙,就看见村里的魏阿婆在种菜,她正扬起一瓢水以优美的弧线泼在菜地上,我站在她后面,看她躬身、下腰、一粒粒下种,细心地培土。此时正值春分,万物复苏,地里的油菜、豆角苗用尽力气伸枝展叶和泛出青绿。看见来客的目光被菜园里的青菜吸引,魏阿婆脸上泛起温和的笑容,自豪地说:这里的青菜是出了名的好吃。

今年70多岁的魏阿婆本名叫谢石娣,齐耳短发,用一条红头绳把额前的头发一绑就是一辈子。嫁入魏家后,就少有人记得她的名字了。和所有客家女人一样,勤劳持家,抚育子女,除此外,便是耕田掘地。那时候的生活习惯普遍淡泊、朴素,一张凳子一坐就是几十年,一个发型可以几十年不变,爱情一谈就是一辈子。还有魏阿婆的老伴、老邻居们,那些和她同龄的老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不比她少,他们前半辈子把时间都给了子女,后半辈子把精力都用在土地上,正是这些一个个勤劳的父亲、母亲,才传递着农村这片土地上最纯朴的温情。

如果说张沙在黎咀镇的这一边,那街道就在河的那一边,在黎咀大桥建成之前,从村里到街那边要坐船或者走木桥,据说当时有一条长长的木板桥。直到2001年黎咀东江大桥通车,黎咀木桥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黎咀大桥上面是龙潭水库,建库之前这里年年发大水,最后一次是1969年,魏阿婆说,当时大水冲了好多老房子,毁了好多庄稼。现在的新房都是1969年水患后重建的。我忽有所悟,怪不得我见不到一处有年头的老屋,原来不是这里没有历史遗迹,而是这片土地被洪水冲了一次又一次。洪水冲垮了这片家园,却冲不淡这里人们对美好生活努力付出的决心,对和谐自然的朴素情感。每一次大水过后,他们清理淤泥,整修房屋,后来他们总结经验,把房子建在半山坡上。

直到龙潭水电站的建立,把水患化害为利,才使黎咀人民真正安居乐业。位于龙潭村狮子坝的龙潭水电站伫立在东江之上,蓄水如宝,左右两边山峦像极了龙和虎守卫着这片土地。以前经常发生的水淹街道、村庄、稻田的情形现已不复存在。两岸的村民没想过能过上今天这样便捷的生活,他们反复咀嚼着过去与现在,幸福感日益增强。

后来在龙川县志上看到一段记载,里面收录的《东江水路歌》引起我的注意:

老隆行上是板塘,

浮石鞍山水路长;

四都黄沙水口好,

上进出有秀才娘;

伯公伯婆来保佑,

陈村大坝东水江;

麦畲转眼公洞口,

稔坑红庙好烧香;

长洲黄石小圩镇,

大布转弯满东坑;

黎咀龙潭青菜好,

皮潭低坝杂粮旺。

……

这首《东江水路歌》历史悠久,在上个世纪里广为流传,歌里描绘的“黎咀龙潭青菜好”,告诉我们龙潭确实一直以青菜闻名东江两岸,作为龙潭镇中一个自然村的张沙,土壤肥沃,一年四季蔬菜种植不断。原来张沙村的魏阿婆说“这里青菜是出了名的好吃”不仅是随口说的,而是有口皆碑,流传了大半个世纪。

张沙不仅青菜好,还是个书声朗朗的地方,上半县著名的黎咀中学就坐落在张沙村,黎咀中学建于上世纪50年代,栽培桃李无数。在龙川县志、黎咀镇志以及一些省市的报刊上经常看到许多出自张沙村的杰出乡贤的事迹,他们或教授、或工程师、或校长……文人辈出,数不胜数。

漫步在张沙村田间,蓦地发现一畦菜地旁边矗立着一块石碑,用手擦去落在石碑上的灰尘,居然辨认出一行字:国子监太学魏实昌。国子监是古代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龙川境内出现国子监头衔的人,真的是极其稀有的。再扫视石碑周围,古屋遗迹依稀可辨。我惊叹不已,这一方土地到底孕育了多少不平凡的人,谁说这里平凡,龙川又有哪一处土地是平凡的?

新闻推荐

中国具有传统年味的旅游地方中国还有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传统热烈的新年庆祝方式,有着鲜明浓郁的年味儿。

蔚县·河北在北京边上的蔚县,它们传承了300多年的“打树花”,每到正月十五,金花四溅犹如天降星雨,年味儿也随着观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