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样化文体活动,不断提升残疾人幸福感 共同撑起“残健共融”一片蓝天

南方日报 2019-01-04 07:11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特殊龙舟邀请赛、群众性飞镖比赛等特色项目;在全省建设120多个全民助残健身示范点,为残疾人开展健身训练提供场地和器材保障;举办残疾人文化节,通过艺术巡演、书画比赛等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在省市县各级图书馆开设盲人阅览室,增设有声读物和盲人书刊,让残疾人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促进“残健共融”,在全社会营造了助残扶残的浓厚氛围。

突出特色打造文化活动精品

2011年开始,广东省连续多年举办广东残疾人文化节,通过省市联动,组织开展了多场地方特色浓郁、群众喜闻乐见、与残疾人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不仅给残疾人提供了展现才艺的舞台,也为社会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为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文艺事业发展,省残联还与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多场广东省残疾人文艺汇演活动。

同时,鼓励残疾人开展文学创作,先后推出《自强涛声》《花开有声》等文学作品。《自强涛声》由省残联与省作家协会联合推出,是全国第一个由省作协与省残联专门为残疾人打造的文学网刊。《花开有声》一书集合了40位广东残疾人作家的90余件文学作品,40位残疾人作家通过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以文学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心声和理想。

残疾人文化节、特殊学校艺术汇演、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立足地方特色,活动形式多样,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打造了残疾人文化品牌。

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省残疾人艺术团坚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集训水平。广州、中山等地采取自办与合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艺培训班,囊括舞蹈、器乐、书法、美术等多个类别。全省多地连续举办书画大赛、工艺美术大赛等,以比赛促发展,积极培养地方残疾人文艺人才队伍。

广东省将残疾人文化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局,注重加强基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在省市县各级图书馆开设盲人阅览室,增设有声读物和盲人书刊,开展爱心赠书和上门借阅服务。各地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韶关为残疾人举办“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活动;江门成立残联公益读书会,携手残障朋友阅读经典好书;河源举办“牵手残疾人,走进图书馆”为主题的残疾人文化节读书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做强优势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一方面,从管理制度入手,加强残疾人体育事业机制建设,从源头上增强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承接各类全国性比赛、培训活动,提高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为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不断推动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全面发展,助力健康广东建设。

2004年起,围绕建设体育强省的总体规划,按照珠三角先行,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快速跟进的原则,广东省大力实施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四有三化”,即有人员、有场地、有项目、有经费,以及年轻化、专业化或半专业化、基地化,构筑全省残疾人体育工作网络。创建省级残疾人体育基地,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体育苗子,集中进行专业化训练。目前,全省已建有田径、游泳、自行车、羽毛球、盲人足球、聋人篮球等10多个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为广东省残疾人竞技体育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为推进广东省体育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省残联与省体育局联合印发《广东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管理办法》,为夯实残疾人体育发展基础争取到更多社会资源。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起草制定《广东省残疾人体育集训工作制度》,对集训经费、基地器材、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管理以及基地主任和领队职责进行全面规范,提升了专业化管理水平。

在近几年举办的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上,广东省残疾人运动员取得了骄人成绩。2015年,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共获得92枚金牌、67枚银牌、61枚铜牌,15人20次破全国纪录,3人4次破世界纪录,广东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数在全国位列首位。2016年,广东45名运动员参加里约残奥会,取得8金8银9铜的好成绩。2018年,在第三届印尼雅加达亚残运会上,广东运动员29人次获得21项金牌、11人次获得11项银牌、10人次获得8项金牌,再次向世界展现了广东省残疾运动员顽强拼搏的良好风貌。

完善保障搭建助残健身平台

广东省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性体育双管齐下的原则,在做强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残疾人全民健身日活动、广东伤健羽毛球比赛等已成为每年的固定项目,粤港澳特殊龙舟邀请赛、群众性飞镖比赛等富有特色的“残健共融”群体项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通过更多地依靠基层,把资源下沉到社区(村),全省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2015年,省政府将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各地共创建121个示范点,为广东省残疾人开展健身训练提供了专业化的平台,让残疾人能更加方便地参与体育锻炼。

根据建设要求,各示范点按照残疾人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等原则,依托已有残疾人康园中心、康复指导站、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进行选址,基本做到合理化、便民化。同时,制定《全民助残健身示范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全民助残健身示范点管理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做到要求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部分示范点还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参与健身锻炼的残疾人建立起服务档案,提升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在示范点创建过程中,重视资源整合,将残疾人健身与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相结合,注重调动社会组织积极性,吸引全民参与助残健身工作。比如,河源市和平县示范点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助残活动,建立了志愿文化助残的协调、培训、激励机制,为残疾人参与文体活动提供帮助。深圳福田示范点策划“微心愿·微公益”爱心助残圆梦行动,联合多方力量,推出“一对一”结对帮扶行动,助力残疾人实现微心愿。

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是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展示窗口。近年来,广东省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康复服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助力广东省残疾人事业迈入全面发展快车道。

撰文:汪祥波邱桂华

新闻推荐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村民精神乐园 文化服务结硕果 文明之花处处开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民乐队演奏的《平湖秋月》、《走进新时代》,引起村民的共鸣,纷纷跟着音乐击手打拍,乐在其中。本报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