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德:仁者无畏是最大追求 群众信赖为无上荣誉
[摘要]术精岐黄,他治愈首例“非典”患者;心系故里,用毕生所学福泽乡邻
12月20日,邓子德在市人民医院与阳江同行探讨患者病情。
“结合患者脑脊液和神经系统表现,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从发病到现在已有10天时间,目前明显有恢复改善状态,可以从ICU转入普通病房。”12月20日上午,一场特别的病情会诊在市人民医院进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邓子德,在听取患者病情介绍和实地查房后,给出了令阳江同行们信服的诊断结果。
类似这种会诊,邓子德差不多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尽管已在穗工作生活30余年,但浓浓桑梓情和医者仁心的操守,使他时刻心系家乡医疗事业发展,尽己所能用所学造福父老乡亲。他是一名好医生,更是曾经抗击“非典”的一等功臣和发现震惊全国假药事件的“斗士”。行医卅余载,邓子德一直把“仁者无畏、群众信赖”作为最大追求和荣誉,并一直身体力行。
1跳级参加高考上榜
立志解除患者痛苦
邓子德是土生土长的阳江人,1978年,不满16岁的他参加高考并被广东医学院录取。“那时学制短,参加高考时其实我才上高一,但学校允许1%的学生‘跳级’高考。就这样我们这批学生和77级考生同一年入学了,他们春季入学,我们是秋季。”由于成绩突出,毕业后邓子德留在广东医学院做医生。“我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次接诊就遇到了一个危重病人。”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初出茅庐的邓子德最后使病人转危为安。
“医学是非常复杂的一门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邓子德告诉记者,这句小学老师说的话让他记忆深刻,投身医疗事业以来一直奉为圭臬。随着接触的病患增多,邓子德感觉身上的担子和压力也越来越重,“我就想着如果要征服更多疾病,帮助患者摆脱痛苦的话,还是得不断钻研学习。”抱着这个想法,邓子德报考了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并选择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从事感染病治疗工作。战斗在感染疾病的一线,他始终不忘“医者父母心”的从医初心,用回春妙手解除了一批批患者的痛苦。“最好的治疗就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这是邓子德常说的一句话,然而要做到这点,却需医生花更多心思和时间用在问诊和患者病情的观察上,“相对来说肯定会更辛苦,但治疗效果不错,对提升群众健康意识也大有裨益。”
医疗工作总是充满着智慧和勇气的双重考验,或是惊险,或是离奇。行医几十年,邓子德依然对一次经历记忆犹新。“1994年6月,清远遭受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灾,在医疗队救援过程中,我差点丢了性命。”邓子德回忆,当时他作为广东第一批医疗队的队员进入受灾后的清远,泛滥后的北江让这座城市成了泽国。“大巴、小汽车、汽船、皮筏乃至独木舟,换了五六种交通工具才到达目的地。”不巧的是,船在行进过程中却搁浅了,邓子德以为遇到浅滩便下来推行,“没成想一脚踏空掉进了北江急流,差点淹死。”原来搁浅的地方正好是一处大堤,旁边便是北江深险的洪道。捡回一条命的他,和同事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战数月,成功实现了“灾后无疫”的目标。时至今日,邓子德依旧记得群众排着队鼓掌欢迎医疗队的情景,“那种感觉,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2治愈广东首例“非典”患者 获世卫组织专家认可
与其他科室相比,感染科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较多,这意味医生看诊过程中潜在风险也会相对较高。在邓子德30多年的医生生涯中,抗击“非典”堪称最凶险的一次经历,但他凭借过硬的业务水平和非凡的勇气,最终成为广东省抗“非典”一等功臣。
2002年底,堪称20世纪扩散范围最广、对人类威胁最大的非典型肺炎开始悄然蔓延。“这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患者发病后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和常见的肺炎很像,不同的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邓子德向记者打开了回忆的闸门。
2002年12月11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了一名唐姓患者,这是广东省非典疫情报告的第一例病人,病情严重,病因无法找到且已传染4名家属,请求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派员会诊。邓子德当时正在家休假,接到通知后即赶赴佛山,凭着多年的经验,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后他提出诊断意见:“这是一起罕见的病毒性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在家庭内有一定传染性。应加强病房隔离和消毒,加用利巴韦林(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加大激素用量,以帮助肺部炎症吸收,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邓子德提出的病毒观得到现场医生的一致认可,佛山方面当即按邓子德的意见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逐渐好转,不久便痊愈出院。邓子德经手治愈了广东第一例“非典”病人,这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2003年4月4日,世卫组织的专家来广东调查,认为邓子德判断准确、用药得当、经验宝贵。
继佛山发生“非典”病例不久,河源、中山又出现相似病例,且极易传染,时人谈非典色变。省卫生厅接受邓子德的意见,让其起草《中山市不明病因肺炎调查报告》,综合专家意见后,邓子德把这种病疫排除在典型肺炎之外,定名为非典型肺炎。“当时的报告中我坚持病毒观,认为是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应用抗病毒疗法。”后来,病原体是病毒的临床意见,被世卫组织在全球分13个实验室证实是正确的,这个调查报告,也成为全球第一部SARS的“诊治宝典”。
2002年除夕,邓子德和同事们还舍生忘死奋战在第一线救治“非典”患者,然而新年的钟声并没有带来好运气。2003年大年初一,一名周姓病人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转到三院,“该病人直接传染医务人员59人、朋友和家属22人,相当凶险。”当时病人频频咳嗽,咯出大量带血痰液,呼吸困难。“专家组当即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抢救过程中,大量血痰从插管喷出,溅到医护人员身上。”邓子德和同事们来不及换下严重污染的衣帽,一连3小时抢救病人,病人被抢救过来了,邓子德却被传染了,成了广东专家组中第一个感染“非典”的人。
面对瘟疫,邓子德无丝毫畏惧,与病魔抗击的日子里,他曾写诗以言志:“救死扶伤闯险关,艰辛历尽意未残。他日还我强健体,再度悬壶百姓间。”然而邓子德仍持续高烧,病情日益危重,被转到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ICU抢救。在病情最严重的9天里,他曾数度几乎昏迷过去,经过医护人员救治终于脱离危险,于2003年3月25日康复出院。领导让他休养,他却说身体恢复得很好,不久又重返抗非典第一线,“既然选择了传染病这个专业,就注定要与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斗争到底。”
3揭发震惊全国假药事件 遏制致命“毒药”蔓延
2006年5月1日,黄金周伊始。早上8点,作为当天三线值班教授的邓子德接到了一通同事的电话。“刚才交班时发现,病区里有几个病人从昨天起无尿,你记得看看。”挂完电话的邓子德心中惴惴不安,换上白大褂便即刻赶往病区。一小时内,他紧急对3个病区的所有病例进行了搜索,发现感染科的肝病病人中,一共出现了8例无尿患者。向前追溯,在4月24日和26日,感染三区也有两名病人开始无尿。
“情况不对劲!”无尿是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大量毒素不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病人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邓子德翻看了所有无尿患者的病历,发现这些病人的尿量从正常到无尿的发展过程只有一两天,反映肾功能的指标尿素氮和肌酐都高于正常值几倍,情况很不一般。他再次研究了所有病历的医嘱,发现这些肝病患者100%使用过护肝药物亮菌甲素,然而就在不久前,亮菌甲素刚换了新药厂——由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
邓子德觉察出了事情不寻常,当机立断作出了紧急处理: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向医院上级报告,建议肾科派专家会诊,并通知血透室做好为肾衰病人洗肾的准备,同时召开紧急会议,登记用药患者的情况。当天下午3时,院领导和相关科室专家针对病例进行了集体讨论,锁定亮菌甲素为头号嫌疑对象,即刻封存了可疑药物并上报上级单位。
那年的五一黄金周成为了医院近几年来最为忙碌的假期,省、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了3批专家调查取样。同时,医院调动全院资源,展开了紧急的治疗抢救。在所有患者中,一名重症病人出现了肝昏迷、肝性脑病的症状,并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与死神一线之遥。中山三院排除万难为他实施了肝肾联合移植,死死拽住了他的生命线。
据统计,该院短期内有64名患者使用过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其中10余例在院内外死亡,经会诊初步认定其中4人具有典型的“二甘醇”中毒表现。邓子德是该假药事件的最早发现者,由于发现及时、排查及时、果断用药,医院有效地控制了事态的蔓延,也遏制了“毒药”进一步流向全国市场。事后,卫生部医政司调研组对中山三院应急处理能力予以了肯定。时任广东省委主要领导也在批示中肯定中山三院及时发现和停止使用假药的贡献。
4心系桑梓不忘反哺家乡 多次组织参与阳江义诊
离家数十载,邓子德对于家乡的眷念初心不改。40年后的今天,他仍清晰地记得1978年高考如愿考上广东医学院时,涌上心里的首个念头便是发奋苦学,回报家乡。
近年来,已是业界翘楚的邓子德反哺家乡的愿望愈发强烈,他奔走联络,把100多名在广州各医疗机构工作的阳江籍医护人员串联在了一起。2016年,在广东阳江商会和众多热心乡贤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阳江医学界专家联谊会。作为首任会长,邓子德对于联谊会的发展乡情满怀,热情满腔,希望借此平台营造省城与家乡医学交流的“绿色通道”,造福桑梓,为有就医需要的乡亲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年10月20日,在市体育馆前广场,阳江医学界驻穗专家第四次返乡大型义诊活动举行,一排排红色的简易帐篷下,聚集了51名阳江籍医学专家的漠阳情怀。早上8点多,在广场最前端,邓子德正为就诊患者看病开方,问诊台前的病人排起了长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少人和他已是“老交情”。这已是2016年以来在家乡组织的第四次返乡大型义诊活动,当天共接诊了6300多名家乡群众,眼见义诊在家乡的规模越办越大,影响力越来越深,邓子德倍感欣慰。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阳江是我们成长和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都是喝着漠阳江的水长大的,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邓子德说,参与义诊的医生们均是利用休息和空余时间回乡,为了能够腾出时间,许多专家教授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早在2个多月前就开始安排工作日程,浓浓乡情是支撑他们克服困难、齐心义诊的源动力。
邓子德说,联谊会100多人,涵盖了不同医疗专业和研究领域,为了同一个目的相聚。希望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凝聚智慧,共同推进家乡医疗事业进步。通过对接家乡各医院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快速会诊及医院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两地医学交流实现常态化,并希望藉此团结更多其他领域旅居在外的阳江人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心系漠阳,桑梓情深,大家携手同行。
■ 策划/黄仁兴 ■ 撰文/刘云鹏 陈思捷 ■ 摄影/宋福亮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河源讯(全媒体记者曾焕阳通讯员黄从高、黄晓明、陈殷、吴焕逸)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河源喜现“虹吸效应”。前日,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