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电信引领山区信息化发展

河源日报 2018-12-28 07:52

■河源电信通信枢纽大楼核心提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河源撤县建市,从此揭开了河源发展新篇章。

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建市30年,河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40年间,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华丽变身,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从书信、电报、摇把子电话到BP机、“大哥大”,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云服务,通信工具的变化,不仅展现出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的进步,折射出时代的重大变迁。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分公司(以下简称“河源电信”)作为河源山区通信业的母体和“长子”,推动并全程见证了河源山区信息化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建市以来,河源电信部门累计在全市投资数百亿元,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普遍服务职能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助力地方政府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收到家书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

河源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岭南北接中原地区的主要通道。

古代,河源已有“驿递”和“驿站”等官办的通信联络机构。光绪二十七年,地处东江上游的河源以及现管辖的所属各县就建起邮政代办机构。民国初废除驿站,上世纪30年代初,设立民办电话站,当时河源县城仅有50门市话磁石小总机;上世纪40年代初设立邮政局、电报局,开始经营电信业务。1953年,政府将电报局、邮政局、电话所合而为一,成立县邮电局。

上世纪70年代,收到一封家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总有一种迫不及待地拆开阅读的兴奋,在字里行间触摸温情。因为,这几乎是那个年代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向绿色的大邮筒寄出一封信,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才能送到亲朋好友手里。

◎上世纪80年代,“摇把子”电话仍是稀罕物

1987年前,河源归惠阳地区管辖。河源市邮电局于1988年7月12日挂牌成立,下辖四县一区(连平、和平、龙川、紫金县,河源郊区)邮电局。1994年,经批准,新设东源县邮电局。

电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属鼎盛时期,是当时人们与外界联系最为快捷的通信工具,但价格按字数计算非常昂贵,寻常百姓没有急事,一般不会使用,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到邮电局发送电报。那时收电报者非喜即忧,准是出了大事。河源是山区,通信落后,电报业务高峰出现在1992年,当年全市公众发送电报达50万份,随后,业务量逐年下降。

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时只有400多部“摇把子”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电话仍是稀罕物,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装电话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电话转接要靠人工,打长途到农村,少说要等几个小时,一两天打不通电话是很常见的事情。

◎上世纪90年代,程控电话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建市以后,河源市通信事业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1990年,S-12407000程控电话在河源成功割接开通,河源这才逐步甩掉“摇把子”电话。程控电话从无到有,1994年底,全市基本达到了城乡电话交换化、传输数字化。1995年4月30日零时,全市电话号码升到7位,建成本地电话网,统一五县一区的长途区号(0762)。同年建成模拟移动电话交换局,次年建立数字移动电话交换局。

河源电信从山区通信实际出发,紧抓发展机遇,依靠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依靠通信技术进步,大胆采用“借鸡生蛋,生蛋还钱”的筹措资金做法,引进、消化现代通信新技术,大力发展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数据业务,电信业务得到大步跨越,迅猛发展。家庭用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并慢慢普及,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0.54部/百人提升到1998年8.73部/百人,城乡装电话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哥大”移动电话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时属高级奢侈品,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统计显示,1998年全市移动电话共有24323户,移动通信事业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建成了京九和南部沿海通信大动脉,河源成了我国通信八纵八横电信枢纽50个节点之一。

◎21世纪,手机成为人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进入21世纪,手机成了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互联网迅速发展并进入各行各业、家家户户,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

河源地处山区,长期以来,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90%和46.4%,属广东的后发地市。山地丘陵约占80%,尤其是北部地区,高山峻岭,地势险要,导致通信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收益低,电信普遍服务工作任重道远。

为了给山区人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让偏远地区百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河源电信部门站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解决农村、农民的通信问题作为通信建设重点,谱写了山区通信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2000年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实施“村村通”工程,克服地势险、面积大、人员少、资金缺、任务重等困难,使全市181个未通电话的村全部接通电话,占全省未通电话行政村总数的六分之一。2004年2月,正式推出了PHS制式的小灵通业务。2006年,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完成了“新村通”工程,将通信网络覆盖到了自然村,让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通上了电话,河源电信因此被省政府授予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先进单位”称号,是全市唯一一家获得该项荣誉的电信运营商。2006年底启动了“村通宽带”工程,并于2007年3月实现了村通宽带目标,宽带上网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2007年启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工程,并于2008年10月初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全市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和村共兴建了1506个远教站点。大规模开展局所建设,在全市所有乡镇建成通信服务机楼。从村通电话到自然村通电话,再到村通宽带,使偏远农村发生了“电话进入千家万户”到“信息进入千家万户”的历史性转变。上述实施的农村通信工程,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固定电话网络大规模建设之后,河源通信发展史上进行的改革壮举。农民喜得实惠,幸福之花处处盛开。

2012年实现村级100%通光缆,同年4月9日,随着最后一个原弱覆盖村基站的顺利开通,河源电信提前21天完成2012年村通3G专项工程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级100%通3G任务。2013年率先在省内非珠三角地区开通第一个4G基站。2014年完成54个4G基站建设,累计建成104个,基本做到了市区核心区域覆盖。从村通宽带到村通光缆,从村通3G到村通4G,移动互联网一路高歌,蓬勃发展,手机已从“奢侈品”成为人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如今,足不出户,网上开店,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这些事情在3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目前,河源电信已在全市普及光纤宽带高速接入和4G网络覆盖,使98个乡镇、1251个村光纤宽带和4G全覆盖,整体覆盖率居各家运营商之首,为下一步使用VoLTE及NB-IOT打下坚实网络基础。光缆线路长度累计到达4.39万公里,光纤端口到达64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开通光纤入户3386个;光纤接入用户27.5万户,其中50M以上光纤用户25万户,100M以上光纤用户20万户,农村光纤接入用户11万户。基站累计到达2124个,其中NB-IoT基站1093个。4G基站BBU1454个,RRU5491个。宽带城域网出口新增累计达到800G,IDC出口420G,全市98个乡镇10G/100G承载环基本实现覆盖,全市重要通信枢纽均做到多路由、多通道安全保护。计划2020年全市894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做到光网全覆盖,建成5G基站68座。

目前,河源电信有移动用户50.86万户,宽带用户35.46万户,光宽用户30.66万户,电信电视用户25.49万户,固话用户33.15万户。河源电信已经走过40年风雨历程,为祖国通信八纵八横、五十通信节点之一大枢纽安全畅通,为河源山区通信事业发展壮大,一代又一代河源电信创业者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着汗水热血,奉献着青春,经受着磨砺,创造着辉煌,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走向成熟壮大。

河源电信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扛起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勇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大基础通信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河源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近期正在对全市水电表进行智能抄表改造,并将在智慧城市、智慧城管、智能停车等方面提供物联网连接服务,建设全市教育云平台,把握“工业智造”大趋势,助力政府和企业上云上平台,全面助力“两个河源”建设。

组稿:本报记者张伟燕通讯员邹新平摄影:黄赞福制表:小小

新闻推荐

优质高新项目频频落户 再掀投资建设发展热潮 河源高新区“二次创业”激发发展新动能

■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平台河源高新区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当年封顶,投资建设进度快。河源国家高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