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钟南山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阻肺、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领军人物。近年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WHO/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等奖励20余项。
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向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钟南山荣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称号。
抗击“非典”第一人
钟南山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高级护理专业出身,也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儿子钟惟德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钟南山可谓出身杏林,一门三杰。
2002年12月22日,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个来自广东河源的奇怪的肺炎病人,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都不见效。两天后,河源救治过该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这是钟南山接触的第一例非典病人,他很震惊。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例非常值得关注的特殊传染病。随后他参与专家组去中山市调查,并在给广东省卫生厅的报告中,将其命名为非典型肺炎。
2003年春节后,非典病例剧增,广东告急。2月3日,大年初三,钟南山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他向广东省卫生厅主动提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在自己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建立了临时病区,集中治疗最危重的病人。每次病人送到时,他都亲自检查,制定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我不是不怕死,只是仗着自己身体好”,钟南山说。那一年,他67岁。
在整个抗击疫情的斗争中,由于早期危重非典病人传染性非常强,在病发高峰期,有时为救治一个病人,同时就会有两三名医护人员倒下。短短时间内,广医一院有医务人员被感染,ICU(重症监护室)的6名业务骨干,一下子就被放倒了4个。而作为呼研所所长,年近七旬的钟南山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重症病房。
2月18日下午6时,已整整38小时没有合过眼的钟南山,在检查完病房走出来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一摸,全身发烫。一向以身体强健为自豪的钟南山因过度劳累病倒了。然而,他仅仅在家休息了两天,一退烧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以钟南山为首的攻关小组结合临床实践,反复观察、反复试验,终于在3月初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后来被世卫组织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三大治疗原则:即对低氧血症者,给予无创通气,帮助呼吸,保持气道通畅;对出现肺泡炎、肺部纤维化的患者,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对合并细菌感染者,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抗菌素,减少合并症。
这“三大原则”和后来逐渐形成的“三早三合理”(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合并症)原则,经受了临床验证,并为广东省及外地多家医院广泛采用,被证明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非典防治方案。“这是书上没有的,需要自己实践自己摸索。尽管我们不知道病源,根据几十年临床实践经验,我们知道如何使得病人从心脏、肾脏、肺脏一步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总结出来这套经验在全国推广,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
2003年,钟南山因在抗击“非典”战斗中的卓越表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项特等功;2003年,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2004年,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不惧“硬骨头”破解呼吸病难题
受吸烟、雾霾、烧柴烹调等因素的影响,慢阻肺患者不断增多,多数在早期并没明显症状,但发展到中后期会出现气短、胸闷、喘不上气甚至呼吸困难,最后可引起心血管、骨质疏松等全身性疾病。据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慢阻肺将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可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没有慢阻肺早诊早治的尝试。
2009年,在罗马举办的国际慢阻肺大会上,钟南山提出:能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处理?这一想法得到大会主席的赞成。但当大会主席询问“有没有人准备做”时却没人举手。
“那一幕刺激到我了。”钟南山说。其实,与会专家都知道这块“硬骨头”实在“太难啃”了。不过,当时已经73岁的钟南山却举手应承下来了。
认准了方向,再难也不言放弃——2010年,钟南山找到生产治疗慢阻肺药物的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下称“勃林格”),说服他们提供药物和资金支持,帮助探索慢阻肺的早期干预。起初,勃林格十分犹豫,因为他们也知道这项工作太难了。钟南山多次到勃林格在中国的医学研发部做工作,还打电话并写信到其德国总部沟通、争取支持。
2011年,勃林格总部终于同意为钟南山团队提供研究用药和400万资金支持研究项目。接下来,钟南山和冉丕鑫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深入基层,寻找潜在的慢阻肺患者,这些人一般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不明显。2016年,在对841名患者完成双盲对照实验后,结果出来了:用药组(噻托溴铵吸入)的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并且首次证明,早期用药可以改变慢阻肺患者每年肺功能下降的自然进程。这一研究结果于去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为慢阻肺的早期防治提出了“战略性的方向”。
慢阻肺发展到中后期,除了病人难受、治疗效果不好,每次住院大概要花两三万元医疗费。“以后,如果能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早期治疗慢阻肺,不但可大大降低费用,治疗效果更加事半功倍。”据钟南山介绍,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国内推广(包括使用茶碱,含硫氢基的药物),有望成为国际上慢阻肺治疗新的发展方向。
钟南山是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公共卫生管理系的建设,15年来取得了进步,经住了考验。”“没有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我想是不可能的。”钟南山称,在医学研究的规律里,我们跟国外在体制、方法技术有不同,中国病原多、经验多,但我们走的路不见得跟国外一样。国外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我们可以先从临床的经验寻症,再回到基础研究。“所以,不仅在经济体制,在医疗改革、科技体制方面,也要思考怎么走中国自己的路,只有这样,在未来才能像改革开放一样,40年就走完西方国家100年才走过的路。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
谈疫苗
钟南山认为,对突发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疫苗。“国外疫苗接种率,在老人和孩子间有六七成,在中国只有2%。这都是需要努力的地方。”“疫苗是预防作用,人接种后要有作用。近期疫苗的问题,治疗作用不能保证。(对疫苗管理)进行整顿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治疗,需要它是有效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及时改,还是好的。”钟南山说。
谈梦想
钟南山表示,与国外合伙人一起研发一种抗癌药,已经做了26年,一定要做出来;还有就是建设亚洲最大的心肺呼吸研究中心,包括对疑难病症的科研、培训、治疗,打造一个产学研中心。
谈寄望
对于年轻人,他表示,要有新的精神面貌,“有理想,更要有梦想;有要求,更要有追求;有志气,但更要争气。年轻人要有热情,更重要的要有激情。”
谈创新
创新对一个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好奇心和永不知足;对社会来说,创新意味着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钟南山表示,创新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新发明、新发现,另一个是通过新的发明、发现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这个全过程才叫做创新。“对医疗工作者来说,有了发明、发现以后,必须要进入到临床的实践,要能够对疾病的诊治防控带来好处,能够全面推广、让更多人受益,这才是创新。”
文/综合图/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