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教育创新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铿锵足音三十载 筚路蓝缕育英才
1988年,河源撤县设市。两年后,为满足河源市区干部群众子女的读书需求,河源市兴建了第一所学校——河源市第一小学。随着一栋建筑面积4250平方米的四层综合楼的建成使用,河源迎来了建市后的第一批学子,共340人,开启了河源教育的新篇章。
1990年秋,河源市第一所中学——河源市第一中学建成开学;1994年秋,河源市第一所由企业捐资建设的市直属公立初级中学——娴兰中学开学,并于2008年1月16日更名为“河源市第二中学”;1994年秋,河源市第二小学开办;1998年秋,河源市第三小学开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紧跟着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30年来,河源教育砥砺奋进,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稳步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单一到丰富,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为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举措
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大力兴办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经济落后的山区城市,河源更深知教育发展的重要性。30年来,河源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
“干部进城,孩子下乡。”这是2000年左右流传于河源干部群众中的一句口头禅,也是对当时河源市区高中教育的真实写照。据了解,当初,随着河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来到河源市区。然而,由于市区优质高中学位相对匮乏,不少干部群众只能将孩子送往龙川一中等学校就读。为此,2001年底,河源紧紧抓住省教育厅启动“1521”工程机遇,提出优化资源,将河源中学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2007年,河源中学顺利成为广东省首批进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的学校,有效缓解了河源市区高中优质学位匮乏问题。
随后,为满足河源学子对优质初中学位的需求,河源中学与企业家潘强先生合作,于2005年5月共同创办了河源市第一所市属民办学校——河源中学实验学校。随着该学校的创办,河源实现了与珠三角发达地区教育的接轨,此前大量前往珠三角地区求学的河源学子陆续回到河源就读。
此后,河源教育驶入了快车道,一场“学梅州找差距,"砸锅卖铁"”举全市之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热潮在河源掀起。2007年至2010年间,河源先后投入11.3亿元,新建、扩建了市技师学院、河源理工学校、市卫生学校等学校,确保了河源市在2010年按省规划提前一年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此外,河源市大力推进9所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作,并投入近5亿元,于2016年新建了河源高级中学,新增高中优质学位3000个。目前,河源市中职在校生由2006年的17418人增至36006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87.8提高到2017年的94.7%。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市委书记丁红都、市长叶梅芬,多次调研教育,为河源教育把舵定向。今年3月,丁红都调研教育工作时,提出在未来五年要以更大力度投入教育,推动河源教育适度超前和适度提高发展。可以预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河源教育又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两大“创新”推进河源教育改革引领全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河源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改革创新,并在改革创新中稳步发展。其中,有两项“创新”引领全省。
教育的关键是人的教育,教师的水平将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河源30年的教育历程中,教育部门始终把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砖头”更抓“人头”。据了解,除了从2012年起抬高教师招聘“门槛”,通过系列强师举措,提高河源市教师师德师能及整体水平外,2014年,河源市成立了师资培训中心,并将市级师资培训经费由每年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大大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为了从源头上改善农村小学师资素质,2014年,河源市还出台了《河源市农村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方案》,通过免费培养、定向分配的方式,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读河职院师范大专,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这一举措在全省属首创。很快,省教育厅在总结了河源市经验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实施“新师范”工程,定向培养农村教师。
河源教育改革的另一创新之举就是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的诞生。2018年,河源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契机,促成深河中学委托深圳中学管理,实现了输入深中品牌、引进优秀管理团队、高起点组建教师队伍的目标,为把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办成河源最好、广东一流的初级中学示范学校奠定了良好基础。该项举措,也属全省首创。
5年投入近40亿元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
2010年,河源作出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决定。经济底子薄,地方财力不足,全市学校建设基础较弱,是河源市基本市情。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河源市创新“教育创强”资金筹措机制,市委、市政府对提前完成教育创强任务的县、镇,分别奖励1000万元和100万元,各县区也参照市的做法,实行“以奖代补”制度,以此激发各地教育创强的积极性;各级财政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全面保障教育先行。据统计,从2010年启动创强工作以来,河源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9.8亿元,并于2015年底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实现了教育强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教育强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四个全覆盖。
通过“创强”,全市新建(含迁建)校舍1327262平方米,改扩建校舍477133平方米,新建塑胶跑道运动场193个、阅览室454个、语音室458个、电脑室458个、实验室402个,全市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展望未来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领河源未来
历经30年的发展,今日的河源正意气风发,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河源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育城乡严重不均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弱、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供给不足……今后,河源教育将如何把握机遇,加速发展,引领河源未来发展?
市教育局局长欧阳仕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源教育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要求、新期望,迎来了新任务。市教育局将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运用改革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大胆谋划、科学谋划,推动河源教育适度超前和适度提高发展,更好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把河源建设成为广东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贡献教育力量。
教育成果
5年新增优质学位8万个
为解决市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河源市大力实施大建学校、建好学校战略。近5年来,市区新建、扩建了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公园西小学、高莲小学、高新区实验学校、碧桂园学校、河源高级中学、新江路学校(小学部)、公园东学校、城南小学、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源城机关二幼和三幼、源西中学等13所学校(幼儿园),新增优质学位3万余个;各县区也积极适应城镇化需求,近五年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4所、民办中小学6所、公办幼儿园(含公办性质)53所,新增学位54599个。
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中考前50名学生49人留在河源
随着河源市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河源市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得到连续、大幅增长。2016年,一本上线考生由2012年的625人提高到1790人,上线率由2.77%提升到7.27%,上线率领先省内同类地市。2017年,河源市一本上线考生1947人,一本上线率提高到8.1%。
与此同时,在拔尖人才培养上河源市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18年的高考中,河源中学黄筠怡在文科中取得全省第22名的好成绩,河源市有5名学子获得清华、北大录取资格,其中4位录取清华、北大,1人选报了中国人民大学。全市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大大提振了河源学生、家长对河源教育的信心,中考优秀生源外流现象得到根本扭转。今年中考成绩前50名的考生中,只有1人到外市就读高中,其余49名均留在河源就读。
特殊教育走在全省前列
2013年2月,由河源市政府投资兴建,隶属市教育局主管的全寄宿12年学制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河源市博爱学校在东江教育城揭开面纱。她的开办,填补了河源没有市直属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省级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县区全覆盖。近3年来,河源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三残”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98%以上。特别是市博爱学校理念新、校园美、设施全、管理优,成为全省特殊教育的标杆,吸引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职业教育在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靠前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市卫生学校、河源理工学校、河源技师学院等3所院校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一个城市同时拥有3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让河源与中山市并列排在全省第5位。
文/本报记者谢少娜图/本报记者冯晓铭统筹/赵锋
新闻推荐
河源市三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让每位学生都有特长
■在美丽的市三小校园,大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在学校“开心农场”,同学们为蔬菜浇水,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