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未来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未来 江东新区全力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
■总投资额15亿元的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江东新区产业园,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动工、投产,园区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东江之畔,新城正在崛起。图为正在开发建设的江东新区城市建设起步区。(拼版照片:上图摄于2008年6月,下图摄于2018年8月。)■江东新区将构建“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撑起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全域协同发展。核心提示
向东,向一座城市的未来进发,演绎河源二次跨江的发展“蝶变”。
一座未来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未来。江东新区,434平方公里的发展和投资热土,市委、市政府赋予其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这里,是河源未来的“心脏”,代表着河源的未来。
年轻、活力、梦想,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拓荒、发展、奋斗,是这座城市的奋进担当;创新、智慧、高效,是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江东新区成立4年多来,城市和工业承载能力日趋增强,作为河源城市扩容提质主战场和未来城市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日渐凸显,作为河源新的城市发展平台已初步形成,加快发展的态势已然显现。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更高的起点和站位上,江东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谋划未来发展蓝图,以全域协同发展理念,明确构建“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撑起江东新区发展的“四梁八柱”,吹响了江东新区加快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冲锋号。
改变,正在发生:站在梧桐山顶,遥看河源城区,东江、新丰江两江交汇,潺潺流水,经年不息。它们曾见证了河源这座城市过往那一个又一个崛起的奇迹。而俯瞰近处,河源第二次跨江发展的“蝶变”也如火如荼地“上演”——东江之东,新城正在崛起。
江东新区成立于2014年5月20日,下辖城东街道、临江镇、古竹镇,面积4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
4年多来,江东新区上下发扬“拓荒牛”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健康有序发展,城市和工业承载能力日趋增强,作为河源城市扩容提质主战场和未来城市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日渐凸显,加快发展的态势已然显现。
特别是近期以来,江东新区上下闻鸡起舞、日夜兼程、夙夜在公、埋头苦干,争分夺秒搞建设,只争朝夕干事业,通过开展“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活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发展思路进一步理清,招商形势一片大好,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土地和项目储备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队伍作风进一步好转。广大干部群众谋求发展、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足,后发优势非常明显。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实干是铸就美好未来的最好奠基和注脚。江东新区将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发展目标,紧扣“三点三带四组团”的发展主线,让江东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而努力奋斗。
承载梦想,乘势而上,“江东号”继续远航。
城市建设
以城为主建设河源都市经济引领区
城东街道是江东新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在城市建设起步区,胜利花园安置小区即将迎来首批当地“原住民”,让群众从平房搬进沿江高档小区,和平花园建设也如火如荼;商住楼盘进驻开发蓬勃推进,不断集聚人气财气;河源高级中学建成投入使用,设施现代、配套齐全,学子书声琅琅;碧桂园学校加快推进,工地施工紧张有序;东江东路等一批城市和主次干道紧张施工,加快打通城市骨架和脉络……
城市是江东新区的灵魂、根本和未来。
今年10月18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红都到江东新区调研时指出,江东新区是河源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核心功能平台。他强调,江东新区要立足都市经济,做大做强都市经济主体,完善都市经济带动机制,坚持以城为主、以城带产、以城促产。
“江东新区的当务之急,就是城市建设,重点就是要发展好城市。”江东新区党委书记孔德胜表示,江东新区将通过城市高水平的发展引进高质量的项目,实现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下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河源市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的“主战场”,江东新区提出要科学构建城市规划体系,完善都市经济带动机制,加快做大做强都市经济主体,完善城市基础和功能配套,不断提高江东新区的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把新区建设成为都市经济引领区。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江东新区将科学构建城市规划体系,全力配合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高铁新城规划和“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编制工作;高标准做好江东新区发展战略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新区产业规划;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的产业规划和古竹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尽快启动江东新区生态景观长廊、东江防洪堤、凤凰岭公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前期工作;完善新区水系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和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打造现代化生态新城。
交通是发展的先导。江东新区将完善城乡交通干线网络,加快推进东环路升级改造,尽快启动临古大道、省道230线工程和双下路跨江桥建设前期工作,全力推进“云轨”“云巴”等轨道交通和东江东路、省道242降坡工程,拓展与中心城区其他组团的内联“静脉血管”;大力推进重点经济网络线路、县乡道公路、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和未通客车行政村路面拓宽及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对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实现公交车到村,疏通循环“毛细血管”。
配套和服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要素。江东新区将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央企和知名企业的投资建设,加快推动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城市功能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吸引高端人才、聚集高端产业。
项目建设是提升发展能级的“主抓手”和“主引擎”。江东新区将全力以赴抓环境打造、抓生产服务、抓问题协调、抓要素保障,促使项目快建设、快突破、快推进。一是狠抓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额。二是强化项目谋划。抓紧谋划高铁新城、紫金桥头片区、胜利桥头商业中心、总部经济区、凤凰岭综合开发项目、古竹旧城镇改造等项目,做大、做实、做优项目库,为持续增强新区经济发展后劲打好基础。三是全力破解项目瓶颈。解决好融资、用地、林地指标、土规和城规调整等问题。
产业发展
项目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雏形
位于临江镇联新、澄岭片区的江东新区产业园,项目建设氛围浓厚:设计颇有风格的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已经建成、吸人眼球;埃纳生医疗器械项目的主体工程封顶;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凯中精密、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工地上,工程车频繁穿梭,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光学膜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62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由其投资6亿元建设的轩朗光学材料城,是江东新区成立以来引进项目中首个投产的项目,目前各类订单源源不断。
“今年产值预计达4亿元左右,税收贡献超千万元。”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真介绍道。从2016年8月动工建设,到今年3月底主要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从东莞搬迁到河源,一年半的时间,轩朗实业在江东新区实现了从建厂到投产上规的跨越。在此期间,“新区速度”“新区热情”“新区服务”给他留下了印象深刻。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围绕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奋斗目标,江东新区按照“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着力培育壮大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高端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工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端产业延伸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具体来看,江东新区将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围绕完善主导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目标,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江东新区还将依托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中国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规划建设数字产业园,重点引进数据应用、数据制造、数据分析等大数据相关产业,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搭建大数据孵化基地、众包服务平台,力争成为省级“数字政府”粤东粤北区域政务数据中心、广东大数据终端制造基地和以农业大数据、生态大数据为特色的全国大数据前沿技术应用试验基地。加强通信建设,配置国际端口直连香港,打造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枢纽。优先发展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前瞻性布局5G产业,重点发展5G设备制造领域产业。
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随着交通和配套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江东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50强等大型企业前来考察投资。目前,江东新区在谈项目52个,意向投资总额达700亿元;今年签约项目10个,合同总投资达97.5亿元,其中超50亿元项目1个;动工工业项目14个,投资总额122亿元;投产项目2个,合同投资总额9.2亿元。
在江东新区引进的项目中,不乏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效益良好。如江东新区今年新引进的精方科技、显赫电子科技、健达通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河源市凯中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由深圳A股上市公司——深圳市凯中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企业具有行业领先地位。此外,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密度、纳税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江东新区产业园是新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园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省级产业转移园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生命健康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已现雏形。今年新增动工项目14个,合同投资总额超百亿元。其中,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上,目前江东新区产业园新材料产业投资总额达18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达38.5亿元,大数据产业投资总额达121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投资总额达5亿元。
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持续推进,目前已完成11条市政道路约8600米、综合管网8400米、桥梁4座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小学、职工公寓、园区管理中心及创新中心等园区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完成1.05平方公里的扩园面积,进一步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改革创新
先行先试当好全市改革试验田和先行区
江东新区的新,核心体现就是创新。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既是设立江东新区的重要目的,也是新区必备的鲜明特质,更是新区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强调,江东新区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大部制,深入学习借鉴自贸区等改革经验,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作为,做河源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主阵地。
江东新区成立以来,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创新,做到敢于跨越而不固步自封;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尽量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在服务方式上探索创新,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的作用,力求高质量、扁平化、低成本。
今年10月召开的江东新区工作大会,更是吹响了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该区提出,以改革开放40周年、建市30周年为新起点,弘扬改革开放开创者、先行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和革命精神,充分发挥新区作为全市改革试验田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新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制度保障。
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上,对标南沙自贸区等先进地区,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政务服务环境,纵深推进“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队伍管执法”改革,建立“集中审批—分类监管—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加快新区行政审批局的运作,全面推进审批业务“三集中、三到位”,建立健全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体制,全面完成行政办案中心的运作。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项目前期服务制度、区域评估制度,推广承诺制信任审批和“容缺受理”。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和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和办事环境,做好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十统一”标准化工作。
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将在三个重点发力:一是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全力推动新区设立行政区。不断健全更加利于城市发展、社会治理的大部制。二是加快完成镇机关、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乡镇行政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实现重心下移、高效运作。三是进一步优化新区管委会机关、乡镇机关工作流程,推进精细化管理。
同时,江东新区还将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国资国企管理体制,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破旧立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迈向未来,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江东新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优势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让河源搭上了新时代广东发展的“高速列车”,河源面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四大机遇”。而江东新区作为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在全市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必将在政策、资源配置上得到倾斜、获得“红利”。从江东新区自身来看,既有“核”的特质,又有“带”的潜质,还有“区”的本质: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紧密相连、互为一体,即为“核”的特质;随着东江航道通航,可通过江海联运、借船出海,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即为“带”的潜质;拥有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即为“区”的本质。
江东新区将充分发挥与粤港澳大湾区毗邻的区位优势和深圳对口帮扶机遇,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对接大湾区“五大平台”,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全要素,在承接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上作出示范。
当前,江东新区正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丰富河源市口岸功能为契机,全力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和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大湾区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对接大湾区政策体系,共同构建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与大湾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大湾区的创业创新、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新区集聚。
蓝图谋划
全域协同构建“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围绕市委、市政府赋予江东新区“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战略定位,立足高视野,着眼创新发展,江东新区于今年10月召开的工作大会上提出,以全域协同发展理念,科学谋划打造“三点三带四组团”战略发展布局,为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新区样板。目前,“四组团”分别成立了开发建设指挥部,并按“有办公室、有作战图、有方案、有人员、有经费”的要求逐步完善,促进“四个组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相互推动。
依托交通枢纽发展“三点”
依托高铁站,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发展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快速轨道运输业。
依托航运码头,强化水陆转运功能,发展水陆联运、江海联运,全力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跨境电商等产业。
依托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产业园,发展航空器研发、制造、维修、销售与支线运输机场建设运营、物流、租赁,以及驾驶培训等产业,配套发展航空小镇、航空体育、航空传媒等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建设“三带”
建设东江东岸产业带,随着东江航道复航及升级,新区水路可实现江海联运,与惠州、东莞、黄埔、南沙等地形成航运互通,借船出海。重点发展临港产业、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旅游观光等产业。
建设沿主干道网产业带,围绕建设成通达珠三角、连通周边、覆盖全区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目标,坚持通道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把新区与中心城区、河源高新区等建成区完全连接,形成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都市经济和现代制造业。
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带,依托新区东部的生态屏障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育、山地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现代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全域协同发展打造“四组团”
打造城市功能组团。以城东街道为主阵地,依托“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教培训等高端现代服务业,打造河源城市新客厅、科技创新总部商务区和中央生活区(CLD)。采用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推动实施片区综合开发、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基础和功能性配套设施项目,不断加强商业购物中心、星级酒店、金融网点、大健康基地等现代服务业设施以及依托大学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河源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打造高铁新城组团。以临江镇为主阵地,以TOD模式推动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集聚商务服务、商贸流通、会展博览、电子商务、金融衍生、科技孵化、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形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铁新城,构建完善的高铁经济产业生态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河源市中央商务区、河源市未来行政中心。
打造新兴产业组团。以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阵地,紧紧抓住新区产业转移园纳入深河产业共建的机遇,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企业转移,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及周边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大数据、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命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持续推进园区扩能增效,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和功能要素,打造研发孵化、金融服务、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有序推进产业园扩园,着力解决用地指标、水田占补等制约园区发展的问题,力争到2020年园区开发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不断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和园区竞争力。
打造特色产业组团。以古竹镇为主阵地,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打造“一主两副四节点”(其中,古竹义容为河源南部副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抓住东江航道恢复通航和升级的契机,依托古竹航运码头,规划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依托河源通用机场,打造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产业城,大力发展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依托越王山,打造综合文旅项目。
随着“三点三带四组团”的战略发展布局的确定,江东新区明确了城东街道是新区城市发展的“龙头”、临江镇是新区发展的“核心”、古竹镇是新区南部次中心的定位,各镇街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明晰,撑起江东新区发展的“四梁八柱”,崭露了江东新区加快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雄心”。
江东新区发展历程
★2013年8月开始筹建;
★2013年11月2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河源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
★2014年4月4日省编委批准设立河源江东新区;
★2014年5月20日河源市委、市政府召开江东新区成立大会,新区正式挂牌运作;
★江东新区现辖城东街道、临江镇、古竹镇,面积434平方公里,人口15万。
文/本报记者黄世军特约记者黄晓明图/本报记者冯晓铭
新闻推荐
■13日晚8时左右,在市区丽日购物广场门前路口,一位爱心市民给正在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送上热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