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书屋诞生记

河源日报 2018-11-23 07:39

□钟小巧

2017年儿童节,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出为乡村小学捐书的照片,突然我灵光一闪,何不发动发动“微友”为我校捐书?因为我校属乡村初级中学,很需要书籍。

一直信奉星云大师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在于阅读,一个学校的生命在于图书馆。但一个乡村中学,别说图书馆,有间图书室已不错了。如我校,窄窄的半间教室,两排书架,两排桌凳,只可容纳十多人,称之为阅览室。隔着楼梯的另一边,还有半间教室,为藏书室。所收藏的大多是养殖类科技书,与初中生不搭边,所以一直尘封着。

我只想把语文连堂课分出一节作阅读课,带学生到阅览室,营造纸质阅读氛围,使其爱上纸质阅读。这个年代的学生,被电视电脑手机充斥着,本就不怎么看纸质书,若没氛围,不加引导,那“学富五车”只能成为永远的传说。学校,也将成知识的沙漠。

这是我的母校。我刚调来不久,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自认为我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做点实事。毕竟,我爱写作,文友遍布全国各地。于是,我把学校图书室的情况及自己的想法发到了朋友圈。这一发,如大石激水,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些文友都是爱书之人,都怀有怜悯之心,且有过一些善举。他们帮我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到微信群,或链接到公众号,甚至改成倡议书发到纸质媒体上。如广州文友贺翰,给我发来好多名片,有的是志愿组织机构领导,有的是企业老总,有的是书报刊编辑。如深圳儿童作家杜梅老师,想得很周到。她转发到很多学校的家长群里,还特附上说明:捐书请顺便付了快递费,山区老师不富裕,别增加其负担。还如肇庆市的图书馆管理员小聂,给了我很多建议:除发动热心人捐书外,还让校长出面,接洽县图书馆,在学校设流动点。学校之间的图书可交流,等等。

真是万能朋友圈。一个多月时间(到学校放暑假时),陆陆续续收到全国各地捐书共5000多册。如福建的一个小学老师,自掏腰包在当当网购了十几套书寄过来。如一个重庆的在校大学生,把自己几年来订阅的杂志寄来。还有各地文友,把自己写的书以及自己看过的书寄来。寄书最多的数深圳,学生家长、企业老板把旧书新书堆一起,一箱箱快递过来。惠州青工作协的盛主席,发动会员捐了一车书,搭顺风车送过来。即使放暑假了,很多人仍不忘捐书,如河源市致公党,买了几百册初中生必读名著亲自运送过来。

这些热心人士,让我感激涕零,让我的学生也如沐春风。每一次收到快递公司通知取包裹时,比自己在大报大刊上发表了文章还兴奋,还感动。亲自去五里外的镇圩上取,亲自运送回学校,然后让学生帮忙搬下车,抬上楼,拆封,指导他们分类摆放,我和学生都忙得满头大汗,彼此却相视而笑。

其实,朋友圈是一把双刃剑。因传播快而广,消息发出去的当晚,便传到了身边很多同行耳中。有好心人提醒我说,此事办不得。或说务必先请示你上司,因为各自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角度便不同,别好心办成坏事。我只是想让学生多读点书,别无他念。但仔细一想,不禁脊骨发冷。其人之话不无道理。活到中年了,我办事还不老到,仅凭一时的激情和冲动,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我简单,别人却把我想得复杂。重返教坛,重回母校,本来就是撇去名利。我只想安静地教书,总认为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但现实并不买赤心的账。一个在外工作的老乡,也是此校初中毕业,看了此消息,不是发动老乡为母校捐书,而是从另一角度来看我,派某个律师来调查我的动机。我照了照挂在楼梯中间的师容镜,白发,皱纹,素衣,一个普通教师,一介草民。我不富裕,但我把自己出的书送给我教的每一个学生,我有暗疾吗?我不禁摇头,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悲。为什么?素净净的灵魂,要强加蒙尘?有一滴泪落下,无声。

我愿做一个舵手,哪怕技不如人,也要把学生带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这海洋,便是课外书,便是存放课外书的地方。别像我那个年代,学校出不起一本课外读物,自家也不拥有。只在语文老师的宿舍,发现有书橱,书橱里堆着一本本厚厚的书,还没征得老师同意,我便把书抱走了。其实是老师读大学的专业书,我竟也看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写周记还常引用里面的一些词句,让语文老师画了长长的波浪线,打了大大的问号。

如今,我的学生也像我一样,在帮我整理分类过程中,看到自己喜欢看的书,便挑了出来,坐在那里看,看得入神。放暑假时,还提议借回去看,我欣然应允。这才是我要的结果。如缝隙里的一线阳光,至少光点落在了部分人身上。我想,这也是对热心人的最好回报。

学校有空闲之地,我看准了一个小会议室,桌凳齐全,虽老旧,但我仍认为最合适放置捐来的书了,至少能容纳一个班的学生,成为一间像模像样的阅览室。什么程序啊,手续啊,我不懂。我只在消息发出的第二天,把募捐书籍之事坦诚于上司。

即使是其默认,我也认为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何况不止是默认。所以,我感激上司通情达理,默默相助。2018年初,那间闲置的小会议室变成了真正的阅览室。旧貌换新颜,新桌新凳新标语,还在门墙上挂起大大的鲜红的“爱心书屋”牌子。

爱心书屋由此诞生。

新闻推荐

“河源文明12条”已征集2万余条投稿目前正在进行评选和投票环节

○本报讯记者敖海冲“河源文明12条”全民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市民反响热烈,参与热情高涨,收到网上投稿和线下投稿共2万多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