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见证香港繁荣 助力深莞腾飞
深圳水库全景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地下双埋管施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一侧是梧桐山的青翠倒影,一侧是东湖公园的绿意盎然。站在深圳水库大坝上,眼前碧波荡漾,迎面微风习习。
深圳水库是被誉为深港供水“生命线工程”的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途经东莞、深圳两地的东深供水工程,主线绵延68公里,将甘冽的东江水输送至此,担负着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她用50多年的坚守,见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
治水之歌:“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
在位于深圳水库旁的粤海水务展览馆,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东深供水工程的缘由——解香港缺水的生存之忧。
香港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奇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不得不对市民限制供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个小时,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
危急之下,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联名向广东省政府请求救援,希望从广东东江引水供给香港。广东省立即回应,欢迎港方派船到珠江无代价汲取淡水,广州市每天免费给香港供应自来水2万吨。同时,广东省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
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缓解香港用水困难。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工程的关键是发源于深圳大脑壳山的石马河,如果要引水香港,需要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由知青、农民组成的万人建设大军在昔日宁静的石马河一字形排开,喊出了“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的重重困难,甚至用肩挑、人扛的方式施工,工程在短短1年时间内就建成通水,奏响了这曲南粤大地上荡气回肠的治水之歌。
扩建改造: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彻底分离
解决了用水之忧的东方之珠香港,很快发展起来。1978年11月、1987年8月、1994年3月,东深供水一期、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分别完成,年供水量增加到17.43亿立方米,这为香港、深圳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人们沉浸在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的喜悦中时,东江却悄然面临着危机:工程大量利用自然河道,建立一条清污分流的专用输水系统已是当务之急。2000年8月28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鸣炮开战。
时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副总指挥、现任粤港供水和粤海水务公司董事长徐叶琴向记者描述当年的情景:改造工程施工难度大,毫无同类经验可循,采用世界上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采用世界最大直径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装配同类型世界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斜流泵,使用工程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
7000多名建设者的辛勤汗水,800多个餐风宿露的日日夜夜,终于在2003年8月,换回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如期完工。至此,先后经历4次扩建改造的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为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
多管齐下:供港水量水质有了双保障
位于罗湖区的深圳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也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
在水库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从罗湖区沙湾路深圳水库库首走进库区。在这里,一个个巨大的长方形池子一字排开。这就是为改善和保障东深供水水质的大型净水工程——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
通过东深供水工程专用输水管道输送到深圳的东江原水,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保障水平,生物硝化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建成,设计日处理水量400万立方米,规模在今天依然为世界上同类工程之最。其核心结构单元是生物处理池,由6条长270米、宽25米、深5.5米的廊道组成。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富集形成生物膜,水中有机物、氨氮等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被利用和降解,从而实现水质净化。
生物硝化工程是众多保障东深供水水质的“关卡”之一。为了保护水质,广东省政府划定了深圳水库水源保护区,保护区禁止一切污染项目建设;水库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安装了隔离围网、围墙,行人不能直接接触水体;还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不间断开展水质观测和水质巡查。
广东省委、省政府更是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并成立多个专职管理和保护机构,包括省水利厅东江流域监察局、省环保厅的东江监察分局、省政府授权成立的东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东深供水水源保护办公室。此外,东江全流域各个城市都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从江西发源地到广东河源、惠州等地纷纷封山育林,实行生态涵养……这一切,都是为了对港供水的水量和水质的双重保障。
东深供水工程将赣、粤、港人民紧紧地连结到一起,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莞地区的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2015年5月28日,广东省及香港两地政府举行东江供水50周年纪念仪式。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说,50年从未间断的东江水,体现了国家对香港一贯的关怀和支持,更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在内地的干旱时期,香港仍然获得保证供水,更体现了广东同胞对香港的特殊照顾。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在回忆录中写道:“东深供水工程是关系到香港繁荣的特殊工程。”
相关链接
未雨绸缪
兴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
时光荏苒,昔日的香港已经成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东莞也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都会。然而,用水之忧并没有完全消除。正如徐叶琴对记者所说:“东深供水工程虽然解决了香港现时用水之需,但香港依然面临无应急备用水源的问题。而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快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也有缺水的隐忧。”
未雨绸缪,人们又将目光放得更远。2018年8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这项国务院及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水利工程,即将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待其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未来,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引来的东江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来的西江水,将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坚定的战略支撑!
新闻推荐
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一首激情昂扬的交响曲,在中国发展昂首步入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正化为脚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