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湛江那毛村、河源金光村看脱贫成效 党员示范帮带贫困户 特色产业落地开花

南方日报 2018-11-07 06:41

在彭彬组织下,那毛村贫困户及村民积极参加番薯种植、包装技能比赛。

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金光村贫困户领取生产资料开展生产。

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深挖贫困村固有资源,寻找符合贫困村实际的特色致富路,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近日,笔者走进湛江那毛村、河源金光村,看驻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如何以党建促扶贫、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带领贫困户增收、贫困村出列。

攻坚一线看尖兵

驻那毛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彭彬:

因地制宜谋出路,特色产业保增收

彭彬,现为省农业农村厅派驻湛江雷州市那毛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那毛村地处雷州半岛南端,共有贫困户60户231人。全村可耕田仅1100亩,60户贫困户的农地合计不足百亩,其中14户贫困户无耕地。

2016年5月,彭彬受命进驻那毛村。两年多来,彭彬带领驻村工作队扎根那毛村,立足当地实际,以党建促扶贫,以党员带脱贫,以脱贫促发展,着力发展岭南特色和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应用,带领贫困户稳步增收。

建强基层党组织

村里有了“领头雁”

进驻之初,彭彬发现,那毛村党支部组织相对涣散。村基层党组织缺少对党员的培训和关怀,部分党员长期未参与组织生活。“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作为村第一书记的彭彬把党建扶贫放在首要位置。

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后,彭彬在村委设立“精准扶贫办公室”,争取“强基振兴”资金,建设那毛党建阵地和那毛村公共服务平台,党员形象和承诺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把全村划为6个片区,由6名村干部挂扶联络,形成“大村落,小片区”的管理模式,提升党员服务群众的力度和频度,实现村民“大事不出村庄,小事不出片区”的精准服务模式。

那毛村还把是否有致富项目、是否能带领致富作为竞选村委会干部资格条件之一,把“能人型”“致富型”“示范型”的优秀人才选进“两委”班子,实现村两委“"60后""70后"谋划全局,"80后""90后"冲锋陷阵”的工作局面。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掀起全村脱贫致富的高潮,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村里的“领头雁”。

脱贫攻坚,群众是主角,党员是先锋。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的贫困党员张日星通过“光伏发电、芒果品种改良、林下养殖、教育扶持、资产分红”等短期增收和长期致富的综合扶贫手段,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一个范例。以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带动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自力更生,真正实现“先富思想,再富钱包”。

小番薯闯出大天地

田里埋下“聚宝盆”

基层党组织带头,贫困户热情高涨,如何带领村民找到增收渠道,成为彭彬必须解决的问题。

彭彬率领工作队对那毛村村情地情民情开展深入调研,撰写了20余份产业调研报告,同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来那毛村采集土样,对肥力状况和清洁程度全面诊断,发现其土壤较独特(雷州半岛多为偏粘砖红壤),为典型滨海沙质土,适种番薯、花生等作物。

基于“可行、易行、能行”的产业理念,那毛村最终选择种番薯。项目定了,工作队开始上门动员,精准指导,带动17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番薯数十亩,仅3个月就实现亩增收超2500元。随后,又以60户贫困户为核心,组建那毛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注册“福平”品牌,开展绿色认证。合作社制定了分红机制:贫困户占分红的39%、村集体15%、村老龄协会1%,引进伙伴6%、合作社留39%发展,其中村集体分红须用作公共建设。

为在前后两端提供激励政策,在中间环节激发贫困户参与番薯种植的内生动力,工作队提供免费机耕、赠送薯苗、全程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优惠政策,同时评选种薯能手、种薯状元,进行奖励。

在第七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彭彬带队现场为“福平”牌红薯吆喝,最终卖了8000多斤红薯,还签下了1.2万斤的订单,为那毛村番薯打开了销路。

除种植番薯,彭彬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产出率。“每年9月至次年1月种番薯、每年1月至5月种花生、每年5月至9月种稻或瓜豆”,这是彭彬为那毛村做出的规划,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推广保价收购。

产业帮扶打开了那毛村脱贫增收的天花板,2016、2017年两年,那毛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创收合计超200万元,连续两年实现贫困人口分红每人1600元以上。

驻金光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郑晓峰:

实施“六个一”扶贫工程,扶起产业创品牌

郑晓峰,现为省交通运输厅派驻河源紫金县金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金光村地处山丘,资源比较贫乏,基础设施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共有282户1408人,核准贫困户33户121人,分布在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面积825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

2016年5月,郑晓峰受命进驻。两年多来,郑晓峰率领工作队以党建为核心抓手,充分发挥交通扶贫优势,全面实施“强一个支部、修一条道路、建一个基地、推一个品牌、富一方群众和树一个示范”的“六个一”扶贫工程,扎实推进金光村脱贫攻坚。

党员先锋做示范

压实责任一帮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郑晓峰的组织下,金光村党支部广泛开展党员示范行动。让党员当先锋、基层干部做示范,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与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有机融合,突出“两个带头人”作用,培育“带头人”“领头羊”“火车头”。

党员李世强是金光村最大的甲鱼养殖大户。在和郑晓峰的交流中了解到,工作队有计划帮扶贫困户开展甲鱼养殖项目,李世强同志积极响应号召,帮助有意愿的贫困户李仕雄养殖甲鱼,支持李仕雄勤劳致富。

目前,李仕雄饲养5亩甲鱼,年收益20000元,实现稳定增收。李世强共带动本村及周边村15户村民养殖甲鱼,向村民提供甲鱼种苗、技术指导,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探索出一条党员帮扶群众致富新路。

扶贫工作要到位,压实责任很关键。在郑晓峰带领下,金光村建立了3个“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帮扶贫困户的帮带作用,紧紧依靠党员推动扶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贫困户李世横自身为五保户,与老母亲及孤儿侄孙女李倩梅居住在岌岌可危的土坯房中。挂扶党员李碧瑶根据其家庭情况,制定特殊帮扶措施,一方面联系扶贫工作队尽早为其修建了新居,让其一家告别了岌岌可危的土坯房;另一方面联系老师,指导李倩梅学习美术,实施智力扶贫。

支部有力量,山村有希望。金光村强化党建阵地、基层制度、乡风文明“三个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现在金光村支部有活力、村里有生机。

两大基地长效有保障

长短结合、多产结合

通过前期缜密的调研,郑晓峰帮助引进种植红肉蜜柚的龙头企业——御园果业,合作建设200亩的红肉蜜柚产业扶贫基地。该项目总投资230万元,致力打造一个集扶贫、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基地。

“建设红肉蜜柚基地这样的产业扶贫方式,重在为金光村建立长远脱贫机制。”郑晓峰介绍,项目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扶贫户”的经营模式,由专业种植公司和省交通厅负责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管理,村委会负责分红资金的监管,分红资金按约定收益率返还,其中20%留给村委作监管工作经费,80%全部用于贫困户长远脱贫保障。

有了产业,更要打造产业品牌。郑晓峰引进“互联网+”等先进理念,提出“创业扶贫”。金光村和广东村长伯伯电子商务公司合作打造“村长伯伯”品牌,建立“村长伯伯”“互联网+”农村旅游综合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农村行玩吃住购一站式服务,并创新网村管理模式。

目前金光村已引进投资650万元,建设占地220亩的金光生态园,综合红肉蜜柚基地等资源打造“村长伯伯”线下示范基地,引导金光村贫困户和党员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经营。据测算,仅金光生态园一项即可带动50名金光村青壮劳动力就业。

“长短结合、多产结合”,这是郑晓峰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思路。如今金光村贫困户按照一户一策,既有短期可产出的项目,又有产业帮扶的长效机制。目前,金光村全村33户贫困户的脱贫措施已全部落实,其中已有30户达到当年预脱贫标准。

撰文:胡新科图片均由省扶贫办提供

新闻推荐

与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好的陪伴

陈博(河源广外二1班陈俊廷家长)阅读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可以启迪一个人的智慧。一直以来我们都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