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高新区: 建成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打造引领河源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河源建市30周年,河源高新区成立15周年。
作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2003年6月,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15年来,河源高新区贡献产值超3600亿元,吸引社会投资700多亿元,贡献税收100多亿元,7次获评省级优秀产业园,是河源经济增长主引擎、工业发展主战场和创新驱动主阵地。
荜路蓝缕,栉风沐雨。河源高新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从城郊一隅到成为东江畔产业明珠、创业乐土;卓越成绩的取得,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的务实结晶,也离不开管委会历届班子、干部职工,企业家、务工者的倾情奉献、奋力拼搏。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新时代,河源高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七届五次全会要求,勇担省委、市委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彰显河源高新区的担当作为、强化引领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建设,建成“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河源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成果
改革开放创佳绩艰苦创业结硕果
项目支撑产业崛起
15年来,河源高新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向全市人民交上一张喜人的成绩单:15年来,以占全市0.1%的土地、3%的人口,创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34亿元、工业增加值678亿元、税收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6.7%、33.2%、29.5%;外贸进出口额累计超过180.9亿美元,年均增长28%。高新区经济增长形势喜人,实现从白手起家到繁荣进步的历史性跨越。
15年来,河源高新区引进工业项目33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650亿元,投产企业2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12家;中兴通讯、阿里巴巴、农夫山泉、龙记集团、汉能光伏、中光电、美晨通讯等知名企业先后布局园区,初步形成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以模具为主的高端精密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积极布局新能源、食品饮料、军民融合等特色产业,成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全球四大模具制造基地”之一。
创新驱动要素聚集
河源高新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高”“新”引领,开拓进取,积极吸引科技、金融、人才、信息等全要素向园区聚集。
建成创业服务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两个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通讯终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3个“国字号”平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占全市总数的38.2%;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7家,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做到了全覆盖;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近5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园内企业专利申请量2570件、专利授予量1750件,发生了从落后郊区到创新高地的巨变。
“一枚公章管得牢”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河源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去年以来,河源高新区开展“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试点。全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整体审批时间缩短40%以上,划转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3.5个工作日。同时,推动市直27个单位231项行政许可事项延伸到高新区代办,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开展了48项综合执法,基本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目标。
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通过实行证照分离、“全程电子化登记”“多证合一”“企业集群注册登记”等十余项改革措施,进一步简化登记手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为高新区企业开办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人为本成果共享
河源高新区坚持以产为主、产城融合发展宗旨,在聚焦园区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完善医疗、商住、教育、交通与公园等城市配套功能,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高新区,优化生活和创业环境。先后建设11个安置小区,划出最佳商业用地,建设集贸市场,以方便群众生活;确保被征地拆迁户每户有住宅和门店;为失地农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优先录用,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共享发展成果。
展望
改革开放新征程“二次创业”再出发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源高新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持续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牢牢抓住工作的纲,用“钢”的韧劲真抓实干,提高工作效率、强调工作效果,当好引领河源发展的示范区、排头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力争到2020年进入国家高新区前100名,建成3个以上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凸显生态底色,努力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和较高速度发展,为把河源建成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投资环境最优高新区
传承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河源高新区对标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推动园区“营商环境10条措施”加快施行,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政务服务,打造全省投资环境最好的高新区、河源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营商环境窗口。深入“放管服”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企业投资经营、土地执法监管、建设工程审批等关键领域争取更多省、市权限下放。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河源高新区正加快用人机制改革,在推动政企分开的同时,深入探索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招聘国企在投资运营、科技创新、物业经营等方面人才,充分激发国企做强做大的活力与动力。
加快产业集群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城
在项目建设上,高新区努力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及更多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推动阿里巴巴广东云数据中心、农夫山泉广东第二生产基地等在建项目加快进度,推动麦格米特电气、红苹果家具等项目尽快动工;出台更具竞争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让高新企业“拎包入住”;设立产投基金创投基金等,吸引湾区产业链等要素资源向高新区集聚,推动园区产业迈向高端。
在集约发展上,提高项目进入门槛,从高新产业导向符合度、土地功能契合度、产业链匹配度等方面充分论证项目落地的可行性;在招商引资时就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投产时间、奖补政策等签订相关条款,形成倒逼机制;“腾笼换鸟”释放产业空间,淘汰落后产能,多措并举,盘活闲置土地及闲置厂房。
在产业集群上,进一步做强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模具为主的精密制造产业两大主导产业,释放品牌效应,加快军民融合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打造产业生态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融入大湾区的科技新城
河源高新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平台集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园区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突出产学研融合,面向广州、深圳、西安、上海等城市,引入更多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或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多层级创新体系。突出行业协同创新,在模具城打造精密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在创智产业园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依托省通信质检中心,打造电子信息协同创新平台,提升行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新兴产业孵化育成等功能。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倡企业家精神,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自主研发,打造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对标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加大园区企业R&D投入力度;成立科技孵化基金,力争5年内高新区研发资金投入比例达到3.5%,提升企业技术价值链。挖掘和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平台型企业。
加快产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心城”
产城融合水平,反映的是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是园区营商环境的衡量标准之一。河源高新区高标准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标修订规划,实行“多规合一”,加快高新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和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工作。推动现有居民点及商住小区改造升级、提升商业档次,配建人才住房、学校、健康等公共空间;围绕重点项目,完善孵化器商业配套功能,引入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端生活元素,建设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营造多功能复合新型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央活力区,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打造集现代要素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综合体,构筑企业家、高端人才、产业工匠和居民群众的幸福“心城”;切实提升民生福祉,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啃“硬骨头”干劲,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广大群众畅享高新区改革发展的红利,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新闻聚焦】
高标准推进
中央活力区建设
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河源高新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谋划建设中央活力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其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加快“二次创业”进程的大胆创新。
中央活力区作为现代城市活力中心,是都市经济发展的内核,也是建设现代河源的有力落子。中央活力区规划占地2.3平方公里,位于河源“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发展轴上,也是河源高新区发展核心。未来,这里将汇聚经济、金融、科技、商务、文体、购物等高端产业要素,丰富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要素,成为高新区标志性战略区域、河源都市经济重要载体及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窗口。
河源高新区中央活力区于今年7月进行城市设计并公开招标,面向全球征集“最强大脑”;10月,3家国内外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进入专家论证方案阶段;年底前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以加快整体进度。与此同时,携手央企合作建设的滨江大道已开工数月,建成后道路将得到升级,向园区、向全市人民呈现出一个融生态与现代于一体的滨江公园,满足河源市民休闲、度假、游览、商务需求。
一个个项目动工建设,是河源高新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的集中体现。河源高新区下大力气、斥重金推进产城融合,旨在全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打造引领河源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
河源高新区,未来可期。
组稿/本报记者邓燕琴摄影/记者肖斌
新闻推荐
重点:这是改变中国房地产权力格局的并购,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和融创董事长孙宏斌,一个明哲保身,一个逆流而上。王健林曾明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