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提升文化供给质量 谱写群众文化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年来,东源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实行“四抓”(抓文化阵地与文化队伍建设、抓文化特色挖掘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东源更是大手笔加强文化建设,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亿多元,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纲要,积极实施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为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目前,东源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快速发展新局面,全县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日益增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文化氛围、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人才培养和文化队伍建设出现新气象,文化繁荣兴盛为东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争当河源建设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的主力军提供了文化自信和强大精神支撑。
成效一
文化设施日趋完善群众娱乐丰富多彩
“农闲的时候,经常有村民聚在这里,吹拉弹奏,画画写字,喝茶聊天。”东源县仙塘镇居民张叔告诉记者,自从仙塘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村民都喜欢往这里跑,群众业余文化娱乐节目丰富。
仙塘镇文化活动中心,不仅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还有排练演出厅、辅导培训室、棋牌娱乐室、文化展示交流大厅、陈列展览室、健身娱乐广场等功能场室,是东源县规模较大、标准较高、功能较齐全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
在这里,存有图书1万多册,种类丰富,涉及文学艺术、农业技术、政治哲学、生活常识等内容;电子阅览室配有4台电脑,群众可以免费上网;还有文化展示交流大厅,这里是仙塘书法协会交流创作的主要场所,经常有书法爱好者聚在一起,交流书法创作心得;这里还有设备齐全的娱乐休闲场室,有棋牌、乒乓球、羽毛球、卡拉OK、民乐器等各类文体活动器材,便于群众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
近年来,仙塘镇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400余人参加的橡树婚典、“迎元旦”乒乓球赛、象棋比赛、仙塘镇书协迎新春义写春联、逸风堂书法展、仙塘乡村广场舞比赛、“书香飘农家,阅读促成长”活动、百岁老人庆典活动等,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仙塘镇文化活动中心是近年来东源县大力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内容之一。根据中央、省、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社会文化服务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联动体系。
近年来,东源县加大“三馆一宫”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搭建文化平台。
在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近年来,东源县投入2亿元建设县科技文化中心,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移民纪念馆、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客家文化长廊等在内的“五馆一宫两中心一长廊”,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目前,东源县已初步完成了县级公共文化服务馆所(文化科技中心及周边配套文体设施)的建设,文化科技中心项目已进入室内装修和布展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在镇级文化站建设上,目前,全县21个镇(乡)级综合文化站已经全部完成建设,并落实了免费对外开放服务,现各综合文化站每年按计划逐批在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服务群众水平。
在村级文化室建设上,东源在原建有的284个村(社区)文化室的基础上,全面普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250个,其它村(社区)项目将按省、市文件要求力争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全面完善的同时,目前东源县辖内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已经全面覆盖至行政村,广电网络“一张网”格局基本形成,全县文化氛围、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有了显著提升。
成效二
文旅资源深度融合特色线路广受青睐
今年国庆期间,东源独具特色的粤赣古驿道徒步旅游线路,成为省内游客出游的新选择、新亮点。许多游客选择“走古驿道、住乡村民宿”的新方式,体验东源别具风格的乡村文化休闲游。据统计,国庆期间前来粤赣古驿道东源段观光旅游踏青、徒步体验的游客已超过1万人次。
由北向南途经东源县5个镇的粤赣古道,是东源县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之一。东源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恐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旅游文化等资源。近年来,东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大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开发模式,打造了许多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目前,在生态资源文化方面,已开发有万绿湖片区的山水文化、东江画廊、康泉十八度假村、叶园温泉等。在历史人文资源方面,已开发有阮啸仙故居、粤赣古道、曲龙党支部、仙塘南园古村、义合苏家围、康禾仙坑古村等。日前,东源县借助阮啸仙诞辰120周年之际,委托河源市歌舞团历时3个月创作出大型歌舞史诗《东江骄子·阮啸仙》,并举行了《东江骄子·阮啸仙》大型歌舞史诗展演活动,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示阮啸仙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号召全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学习阮啸仙志存高远、献身理想的崇高品格,为东源振兴发展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东源还充分利用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移民文化等资源,形成了上灯节、捕鱼节、登山节、香火龙、追龙等风俗民情特色节日和畲族舞蹈、蓝大将军出巡,并以新港客家风情小镇为代表,建设了客家风情街、移民博物馆等。
成效三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自办文化更活跃
在船塘镇,说起“红姑”,几乎无人不识。因为她是船塘第一个在田间地头以唱客家山歌的方式传达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党员,是船塘镇广场舞、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爱心组织的发起人,更是船塘镇妈咪爱心互助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和负责人。
“红姑”名为何秀红,因为她热心肠、乐于助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红姑”。
何秀红说,妈咪爱心互助服务中心的前身是女子篮球队。早在1990年,当时船塘镇有一个12人的女青年篮球队。2002年,篮球队成员开始跳起广场舞,之后又组建了志愿服务队,最后成立了妈咪爱心互助服务中心,会员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
这些会员都是东源县船塘镇热爱公益事业及文体事业的妇女群体,有机关干部、企业员工、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退休人员、家庭主妇等,年龄最小的30多岁,最大的80岁,故取名为妈咪爱心互助服务中心。
在“红姑”的带领下,船塘镇妈咪爱心互助服务中心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发展,她们以自愿为原则,自发、自费、自力地组织各种慰问、帮扶妇女儿童、老人弱势群体等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家庭、残疾人士、贫困妇女儿童等,在生产生活中发扬互助互爱精神。
同时,她们还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广场舞,组织舞蹈队为群众表演舞蹈等活动。目前,该中心已组建健身队16个,队员达400多人,通过各类文娱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何秀红是东源县从事文化工作的优秀代表之一。据统计,目前,东源县从事文化工作的专、兼职人员约有5000人,其中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约300人;全县成立有文学艺术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作家协会、朗诵艺术协会、康禾赏石协会、舞蹈协会等)6个,会员约400人;成立有剧团(万绿湖民间艺术团、河西民间艺术团、黄村山歌剧团等)4个。
近年来,东源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较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表演、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业、艺术品等综合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和建设的格局,呈现出门类相对齐全、层次多样、繁荣有序的发展局面,文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谋划篇
做活做好文化助力东源振兴
今后,东源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努力做活做好东源文化,确保在“十三五”期间让全县文化凝聚力、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文化精品生产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改革创新能力和文化队伍建设能力等各项文化建设工作都得到全面的提升,构建一个“意识形态引领全面、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文艺繁荣兴盛、文化业态创新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全面彰显东源文化自信。
围绕这一目标,东源提出,将坚持以“挖掘历史文化、建设特色文化、丰富社会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和创新产业文化”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四个“两手抓”。一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既要努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格局,也要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传统民族文化安全和有序发展。二是一手抓基础性设施建设,一手抓重大活动项目。既要通过设施建设来完善文化活动的载体,又要通过举办重大活动项目来确立东源文化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三是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既要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竞争力。四是一手抓深化改革,一手抓加快发展。既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革除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又要把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统筹:李成东欧阳晓陈苏宁组稿:本报记者田红秀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黄廷首通讯员陈金祯陈振敏摄影:本报记者冯晓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黄廷首通讯员陈苏宁记者日前从东源召开的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专项行动会议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