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放大产业集聚“洼地效应” 产城融合再谋高质量发展

河源日报 2018-10-23 07:35

■ 2003年7月3日,和平县工业园举行动工仪式。(和平县委办提供)■2017年9月13日,福和产业转移园俯瞰图。经过10多年的发展,福和产业转移园设施日趋完善,并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冯晓铭摄■ 2006年11月,建设中的福和产业转移园。资料图片■ 位于福和产业转移园内的福和小学及华强中学 。日臻完善的设施建设,让产业转移园逐渐形成集行政、商业、文化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城。冯晓铭 摄核心提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2003年开始建设的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15年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从昔日交通不便发展至如今集高速、高铁于一体的多式联运交通配套优势;从箱包、服装等单一的传统产业壮大到钟表、电子、精细化工等高端产业;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传统村落成长为基础配套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城。

她,正在用自己的姿态,舞出辉煌巨变的精彩。

从交通不便到“公路高铁”综合交通枢纽

曾经,和平是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一句句调侃式的俗语,是“老和平”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从地图上看,成立初期的福和产业转移园虽区位优势明显,然而,外出交通公路仅有一条和平大道,铁路出行仅有京九铁路设立的和平站。在粤赣高速公路通车以前,解冻工业园对外交通不畅状态仍缺少一味“催化剂”。

“破冰”之举,在于粤赣高速建成通车。这条完工于2005年,可迅速连接珠三角地区、江西省的快速通道,使工业园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园交通之变,让人叹为观止。到过和平县城的人应该熟悉,从粤赣高速和平出口下高速,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条宽阔的大道——福和大道;其次是位于粤赣高速和平出口50米处的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福和大道将福和产业转移园与县城紧紧地“系”在一起,它不仅是和平工业快速发展之路,更是和平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黄金通道。2018年4月,距离产业园仅4公里左右的赣深铁路(和平段)站前工程2标段桥梁工程已开工6座,隧道工程已动工4座;大环城公路即省道339线和平县城过境段公路改建工程,目前,第一标段累计完成工程量98%,第三标段累计完成工程量82%。

在大环城公路的串联下,粤赣高速出口、和平县城、福和产业转移园、大坝工业发展区已基本连成一条工业走廊。

在交通建设飞速推进的同时,工业园的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也在日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大潮奔腾不息,引领着福和产业转移园交通实现新跨越。2014年,该园获评年度省级产业园优秀园区;2017年,再次获评年度省级产业园优秀园区,福和产业转移园已是和平县承接珠三角特别是深圳福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而今,随着这些交通资源的有效整合,配套的不断完善,福和产业转移园正在成为和平县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产城融合的主战场。

从单一产业到多产业聚集

和平县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12平方公里,由和平县人民政府与深圳福田区人民政府于2006年1月联手共建。

工业园建成初期,仅几家企业,以服装、箱包等领域为主,结构单一,以单一的传统产业发展为主。“工业园当初因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很多企业对落户园区处于观望状态,举棋不定。”采访中,不少“老和平”告诉记者。

如何壮大产业?答案在于行动。福和产业转移园开始充分利用毗邻主城的区位优势,在承接主城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15年来,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抢抓机遇,拓宽招商思路,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向智能化转型;创新驱动使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而今,工业园已形成以钟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入驻该园区的企业,是最好的证明。去年3月才落户福和产业转移园的和平生田超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和今年6月投产的广东普能达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产业集聚效应增强、营商环境优越、园区规划科学合理、综合配套完善是他们选择和平的理由。

截至今年6月,福和产业转移园4.07平方公里已全部开发完毕,累计落户企业153家、投资总额213.5亿元,吸纳劳动力近2万人,已初步形成了以钟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园区建有电镀车间、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现代物流园、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成为全省“产城融合”代表性园区。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福和产业转移园整装再出发。该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和产业转移园将在促进传统产业智能改造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创业,努力打造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智慧园区。

从传统村落到产城融合新城

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浪潮澎湃汹涌。

15年来,在福和产业转移园交通、产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也正扬帆奋进,昔日的一个个传统小村落,展露出新时代的美丽新风貌。

转移园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通讯、供水、排水、天然气管网、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建园至今,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逐步完善了“五化五网”、福和文体广场、污水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金融等配套服务设施,交通、学校、医院、公园等配套一应俱全。

园区还建设有完善的集中电镀车间及电镀污水处理中心、福和双到基地配套公寓、钟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钟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这些配套保障,让工业园逐渐形成集行政、商业、文化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城。产业不断聚集,配套设施逐渐完善,片区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至目前,福和产业转移园片区常住人口增至3多万人。

产城融合新城之路,远不止于此。未来,和平规划建设一个占地约6万平方米,集设计研发、生产组装、品牌运营、商贸展销、参观展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式钟表智慧制造综合中心“粤港钟表生态园”,加速钟表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工业加快转型,努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双创”物流园,支持企业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组稿:本报记者刘昕叶春雨特约记者徐精华图表/赖劭华

新闻推荐

和平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讯特约记者徐精华通讯员陈嘉俊10月2日至3日,和平县县长王巍到长塘镇、东水镇调研,要求各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