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红色文化系列报道30 1948年底河源县人民政府成立前后
1949年6月,蓝口解放后,河源县人民政府迁至蓝口,进一步扩大并统一了河西区、河东区。12个乡政府、111个行政村同时成立。当年9月,全县解放,河源县人民政府迁入河源县城。
本报记者凌丽
1948年,河源民不聊生
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前后,国民党的统治势力被粤赣湘边武装部队打得一步步动摇,于是便往河源及九连地区加派兵力,四处“清剿”,但仍未能挽回颓势,1949年前后,在九连地区迭遭溃败,以至一败涂地。
1948年4月6日,国民党河源县参议会召开第一届第九次全体参议员大会,议长张运谋等均认为本县治安不靖、迄已面临严重阶段。他们特派第五科(军事)全体人员率警会同惠阳团管区,驻县新兵第一大队第四五中队,并警保处驻县接防,保安十三团第一营机枪连组织督征队。
同月,第四区“清剿部”河紫指挥所在河源成立,国民党少将参议黄道南任主任。按四区专员兼清剿司令张光琼的时间计划,第一期先扫荡惠博海陆四县“匪氛”,再第二期“清剿”河紫及龙门等县(《大公报》)。
饶是国民党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事态并不按他们的意愿发展,接下来便是让国民党军队闻之变色且胆寒的中共部队取得的五战五捷。
1948年8月7日,九连地区军民00多人,在河源县上莞下柯岗,隆重举行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成立典礼。
林镜秋在河源建市十周年(1998年)时撰文称,这是九连地区人民武装部队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九连地区人民武装部队正式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踏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眼看九连地区就要被夺去,1948年10月上旬,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3200人被调驻蓝口。团长叫曾天节,副团长叫刘勉,团部设在蓝口镇“佐吉楼”。(2000年《河源县志》)
11月13日,保十三团团长曾天节,向河源蓝能康联防主任、自卫大队长暨各乡镇长发出一份文字简单的代电,决定本月19日召开蓝口区各乡镇联防会议电,希望他们出席:“兹为加强清剿工作,计决定于本月十九日召开河源蓝口区各乡镇联防会议,所有本区联防主任自卫大队长及各乡镇长应偕同各该所属保长于十八日到达蓝口镇公所报到,准备出席会议。事关绥靖要务,万勿延误为要。”(此电现藏源城区档案馆)
同月,林镜秋出任中共东江地委河源县委书记兼县长。
曾天节在签发这份代电时,万万没想到只过了大约一个月,河源县人民政府便成立了,成立地便在他辖下的上莞。
说是曾天节团辖下的上莞,也不那么准确。在保十三团眼皮底下,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政权已呈蓬勃发展态势。
1948年7月以前,各个游击区均已组织了乡村农会,以农会代替政权机构,由在各乡村内活动的部队个别领导担任农会领导。7月后,始在河西区建立乡村政权,为过渡时期的行政委员会。(《1950年河源县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现藏源城区档案馆)
共产党发动的蓝能康地区此起彼伏的大小战斗,让保十三团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不仅在军事上迭遭失败,在当时国民党治下的经济和金融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948年,河源通货膨胀,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币最大面额由1936年的10元增为1万元。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每元兑换国币3百万元,限期3个月内收回国币。1949年5月,金圆券面额每票达55万元,市场上不能流通,日常买卖只能以物易物和用稻谷购物,而港币却成为公开货币(2000年《河源县志》),直到现在,河源城里的居民,还把角币说成“毫纸”、零钱称为“散纸”。
1948年12月共产党成立河源县人民政府后,河源县城仍在国民党政府的掌控中,于是,1949年初,解放区发行河源县信用流通券,初期发行面额为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贰拾圆共7种,其中面额在拾圆以下的与国民政府的金圆券等值。随后,又发行贰佰圆、伍佰圆、壹佰圆和壹万圆四种。由于金圆券急剧贬值,很快,贰佰圆以上的纸币就禁止流通了。
这种流通券仅仅只流通了约一个月,解放后被回收销毁。一般来说,发行时间越短的钱币,存世量越少。而经回收销毁过的钱币,则存世量更少,因此收藏价值更高。(《民国纸币收藏与投资》)
为何选择在上莞成立党政军机关
上莞镇对河源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革命老区。
回忆起当年上莞的革命岁月,市区两纵老战士联谊会副会长陈速影很严肃,而又充满感情,他引述了郑群的话:“当时的上莞,是河西游击区的中心,又是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河源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地和常驻地。上莞人民曾经踊跃参军参战支前,出人出枪捐钱捐粮,为革命流血流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群,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这段话是他为上莞“三成立”纪念亭所写的亭志中的部分内容。
自1948年6月九连地委在上莞正式成立起,至1949年5月龙川老隆解放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只有97平方公里的上莞,是九连地区党政军财文的聚集地,众多重要机关都在上莞常驻:如支队司令部属下的电台、粤赣报社、税务总站、交通总站、军需室、文工团、医院、河西工委、县人民政府机关科室、宣教队等机关一应俱全。
在上莞,部队除了外出打仗人员外,经常在各村驻扎的有1000多人,1949年1月8日在六角楼举行了1000多人的誓师大会后,挥师东江河边大人岭。取得大人岭大捷后,13日,在上莞举行了2万多人(含河西各乡)的祝捷庆功暨公祭烈士大会。
《九连地区武装斗争史专辑》一书收录的一幅九连地区解放战争形势图中,在上莞的地标上赫然竖起一面指挥部的红旗。
为什么选择在上莞成立党政军机关?1929年11月出生在上莞的陈速影,凭着自己对家乡那段革命岁月的多年参与及思考,认为主要有六大因素,成就了上莞之于九连地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上莞有坚强的党组织建设基础,抗战初期便建立有党的小组、支部、区委;恢复武装斗争后,上莞地区建立了飞虎一、二、三共3个中队和常备队、武工队,是主力部队的得力助手;上莞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农民迫切要求翻身解放,群众基础好;上莞的统战工作搞得好;上莞地理环境优越特殊,四面高山峻岭,易守难攻,且地处河西区中心点,对部队的活动隐蔽、回旋有较大余地;上莞是粮油产地,对部队供给有保障。
“上莞是解放战争时期名副其实的"小瑞金"。”陈速影说。
“那时节,部队要人,要物,要粮,只要说一声,上莞马上就能提供出来。”陈速影目光炯炯地说。他回忆道,1949年5月,曾天节起义,上莞出动数百民兵民工到蓝口、老隆搬运军用物资、粮食(当时上莞本身也粮食奇缺)回上莞,以保障部队供给;1949年10月,河西区组织了一个民工营500多人,其中上莞就有青壮年民工连共180多人,他们抬着担架,拿着绳索,随两广纵队南下大军支援前线,一直打到广州、中山、前山(今珠海)解放,到1949年12月解放后才回到上莞。上莞民工接连受到了两广纵队领导及广东省支前司令部的表扬嘉奖。“支前民兵民工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上莞人就是尽心尽力为国出力。”陈速影慨叹,“不论部队在哪个村,农会、群众都免费提供粮食、蔬菜给子弟兵。”
上莞当时仅有人口12000多人,有3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在解放战争中,上莞乡有22位烈士。
河源县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8年8月7日,九连地区军民3000多人,在河源县上莞下柯岗隆重举行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成立典礼。
1948年末,解放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决定建立河源县人民政府,统一全县党政工作。
12月7日,河源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县府办公地设在现在的东源县上莞镇。
县长黄中强(兼),副县长李辉。县政府设有5个科:民政科,钟芸生任科长;宣教科,钟恕任科长;财政科,谢梅添任科长;军事科,欧阳梧任科长;群运科,欧阳涛任科长。当时共有工作人员20多人。
这日一早,得到通知的各地群众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涌向上莞圩镇,参加河源县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大会。
上午9时许,中共九连地区工委和“东纵”二支队的领导、河源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各乡乡长及各群众团体、民主人士步入会场。
当时正在教书的陈速影是共产党外围组织青年会的成员,县人民政府成立这天,他还没有成为政府工作人员。12月中旬,根据形势的需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宣传教育工作队,陈速影毅然放弃教书工作,投身革命,成为宣教队一名队员。
河源县人民政府成立这天,陈速影便在会场。他记得,上午10时许,县长黄中强宣布“河源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的话音甫落,礼炮声、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接着,九连地委宣读了任命粤赣边支队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兼任县长、李辉任副县长的决定。随后,黄中强、李辉先后走上讲台,发表了就职演说,并宣读了《河源县人民政府成立宣言》。会场上一次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河源县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九连地区(据有关学术论文载,九连地区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以九连山为中心的游击区,包括和平、连平、河源、龙川、五华、紫金、新丰等县和兴宁、揭西的一部分。江西省的定南、龙南、虔南和寻邬等四县,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属九连游击区范围)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
加入河源县人民政府后,陈速影与宣教队一起排练革命歌曲,如《送郎参军》、《生产大合唱》、《你这个坏东西》等,并排练了《兄妹开荒》、《新女性》等几个演唱歌剧。每逢各乡圩日,宣教队就带着简单道具,略微化装一下,便走上街头演唱。宣教队一上街演出,就有许多群众前来观看。
不是圩日的时候,陈速影就与大伙儿分成三四个人一组,提着自制的土朱水、墨烟等涂料,到显眼的墙壁上写标语,如“踊跃参军参战,迎接全国胜利!”“开恳荒地,增加生产,支援前线!”等等。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49年。
河源县人民政府曾迁蓝口
河源县人民政府运作起来了,一切开始有了秩序。县府进行人民政权的各项建设工作,动员全县人民支援部队,准备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全广东。
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法规,例如土改、婚姻、公粮征收、不准在耕地建房等等;发动各乡百姓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建立和健全各乡村政权,进行征税和征购粮食,以保证武装部队的给养;办教育,恢复和组织中小学、识字班、宣传队等,发动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民兵训练,保卫政权。
1949年元旦,粤赣边支队司令部驻在上莞六角楼,县人民政府最初驻在上莞一栋保存完好的古屋文华第中,后迁往昌隆屋。
元旦当天中午,宣教队带着简单的道具,陈速影与队友们略微化装一下,就一同到六角楼门前的大晒场上给部队和县首长拜年,与战士同台演唱了《新年大合唱》、《生产队大合唱》等歌曲,气氛十分热烈。
陈速影随着宣教队辗转于河西各乡镇,进行党的宣传工作,演出各类节目、场次不计其数,大约有数万群众观看了他们的演出。
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在1948年10月进驻河源以来,经中共九连地区军队几个月的痛击,尤其经骆湖和大人山两次歼击后,实力大减、士气低落,干脆在1949年5月投诚起义,为解放老隆、攻打埔前三角岭下立了大功。同月,国民党一九六师师长葛先才率部由广州到河源,接管保十三团防务。(2000年《河源县志》)
这个葛先才,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淞沪抗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衡阳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创下抗战期间守城时间最长、杀伤日军最多的战例之一。葛先才虽然是个狠角色,但依旧在压倒性的人民战争中一败涂地,铩羽而逃。这将在本报随后的报道中会作详细报道。
1949年6月11日,河源县人民政府从上莞迁至蓝口镇,所辖之解放区划为三个督导区,第一督导区为船塘、上莞、三河、漳溪等4个乡,第二督导区为柳城、曾田、黄村、叶潭、康禾,第三督导区包括骆湖、灯塔、顺天、南湖等乡。是日,河源县蓝溪、能溪、康禾三乡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000年《河源县志》)
新闻推荐
彩虹桥实习小记者曾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河源外国语学校704班)指导老师刘亚娟往事似锦繁花,点缀着记忆的茫茫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