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博物馆见证河源文博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兢兢业业磨一剑 今朝砺得梅花香

河源日报 2018-10-19 07:07

■两馆一塔一园航拍图■博趣手工活动■市博物馆探索工坊入校园活动■市博物馆新馆展厅■河源恐龙博物馆恐龙蛋展厅2018年河源市博物馆特色活动情况表(统计截至2018年10月)核心提示

日前,一则好消息传遍河源朋友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三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全国共有97家博物馆新晋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博物馆位列其中。此次评选不仅为全市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再“加码”,更为城市文明建设再添新动能。

河源素有“中华恐龙之乡”美称,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市博物馆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变大,藏品由少到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河源市文博事业的兴盛,让来访者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河源悠久的文脉,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它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建馆之路:两馆一塔一公园

从高空俯视,龟峰公园毗邻新丰江与东江交汇处,河源恐龙博物馆、市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恐龙梦幻世界雕塑墙、钢铁恐龙创意雕塑……这些具有地标性的河源人文建筑都集中在近6万平方米的龟峰公园内,是河源市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龟峰塔作为“河源八景”之首,有着880多年历史,华灯初上,6座灯柱的暖黄色灯光从地面直射塔身,将这座古塔映照得美轮美奂,宛如一座“黄金塔”,成为市区三江六岸夜景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也是艺术爱好者们的创作源泉之一。

作为河源市大手笔打造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河源市博物馆新馆凝结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外观造型融入围龙屋等客家建筑元素,典雅大气,是集历史展览、文博交流、文化普及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博物馆。展览分“河源历史文化”和“河源客家民俗”两个主题,展现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5000多年时光,描绘了河源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精神生活的生动画卷。

河源恐龙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党政团体、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前去参观学习和指导工作,逐渐成为河源市宣传文化旅游的窗口之一。据悉,今年下半年,河源恐龙博物馆负一楼将进行升级改造,首期工程将建设儿童恐龙主题乐园信息化科普教育项目。该项目将建设奇妙恐龙涂鸦、AR重返侏罗纪、历险白垩纪、达尔文实验室等8个互动展项,利用数字技术,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地打造恐龙主题科普教育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对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开放。

强健的身躯、锋利的爪牙、昂扬的姿态……龟峰公园内10组钢铁恐龙创意雕塑和一座高达9米的恐龙主体雕塑亮相后,成为了文博圈内的又一惊人景观,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参观游览。据悉,它们全部是由废旧钢铁塑造而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让观众从冰冷的钢铁雕塑中感受到了奋发的生命力和狂野的艺术美。此外,在提升公园文化品位方面,龟峰山上还建设“龟峰塔诗词长廊”,使得公园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恐龙文化元素更为突出。

文物管理:珍藏时代印记

文物是反映城市历史的印证。“通过参观河源市博物馆内很多景物,让我对客家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拜寿等场景的历史还原,很受震撼。”来自广州的学生谢景轩告诉记者。

在市博物馆和河源恐龙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不断将“客家古邑”与“恐龙故乡”这两张名片擦亮。据统计,市博物馆现有普查登录藏品数3万多件。尤其是馆藏的1.8万多枚各种恐龙蛋化石、10多具恐龙骨骼化石个体及众多恐龙足迹化石模型,真正体现了河源市“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化石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恐龙之乡”。

目前,该馆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文物档案和可移动文物名录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文物的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创造了基础条件。

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表示,今后将依托市博物馆现有的文博资源,继续深入挖掘河源历史文化和恐龙文化资源,以专题性特色展览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引导大众加深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识。同时,力争通过河源恐龙博物馆升级改造,以打造“中国恐龙蛋馆”为长远目标,将该馆建成世界知名的集收藏、保管、科研、展示为一体的恐龙蛋化石科研基地和科普基地。

业务研究:强强联合出“火花”

文物的挖掘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为破解基层博物馆人才培养和发展难题,市博物馆创新思路,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借助“外力”,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研究院、中山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时间回溯到1999年7月,当时河源发现了一批动物骨骼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受邀前来鉴定。随后,市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联系增多,直至今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君昌还为河源市新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命名为“黄氏河源龙”。此后,市博物馆和各位专家总共发掘修复出了13具恐龙化石个体,1.8万多枚恐龙蛋化石。

正因此,河源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并成功召开了“2005河源国际恐龙学术研讨会”,河源还创造了拥有恐龙蛋数量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多年来,市博物馆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刊登发表了古生物化石学术文章10多篇,还主编出版了《河源恐龙》《一枚恐龙蛋孵出惊世裂变》《河源文博》等刊物。同时,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市博物馆还与中国地科院、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业务合作,设立科研教学基地,加大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化石修理与科普等方面合作力度。

陈列展览:搭建沟通桥梁

《永远的中国白——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明清德化窑白瓷展》《客家乡土情——刘沅声泥塑作品展》……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博物馆已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文博活动30多场次,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公众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河源地域文化的认知。

今年5月18日,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河源市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240多家博物馆、文博单位和企业近600人参与活动,逾千位市民参与。“创新”与“互动”是本次活动的亮点。活动以“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广东文博40年》等4个专题展览,以及非遗展演、免费鉴宝、有奖问答等文博惠民活动。同时还邀请国内知名文博和相关领域专家举办了《在博物馆中学习》等三堂专题讲座,为河源市喜爱文博,专研学习的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场的VR虚拟、门神填色、展览直播等创新型项目,通过和游客互动,展示了新技术、新媒体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生动诠释历史文物的价值,“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好玩又有趣。

市博物馆还不断创新展陈方式,提升服务意识,主动将展览送入学校、社区,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渠道和影响力。今年9月,市博物馆的宣教人员和党团志愿者走进源城区下角小学,举行了一场以“恐龙来了——油画恐龙”为主题的探索工坊进校园活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小朋友们将一个个或可爱、或憨厚的萌态恐龙跃然于画板上,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攒下了满满的快乐。

同月,该馆的党团志愿者还走进新兴社区、卫星社区和光明社区,为社区居民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专题展览《河源龙“源源”说<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该展览以卡通漫画的形式,以河源最有代表性的恐龙“黄氏河源龙”为模板,设计了它的卡通恐龙形象“源源”。“源源”和她的恐龙小伙伴们通过场景对话,向大家讲述了《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的相关内容。这种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深受大家喜爱的恐龙卡通漫画的展览,拉近了博物馆和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特色活动:打造“第二课堂”

市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文博资源,将弘扬传统文化和青少年教育需求相结合,打破静态、固化的宣教藩篱,通过形式创新和品牌项目带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用五谷杂粮填充成可爱的恐龙画、制作手工客家凉帽、捏制非遗项目和平泥鸡、绘画客家先祖赵佗……市博物馆“博趣手工”课堂是该馆引用启发教育、实践教育理念,精心策划的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品牌教育活动。孩子们以多种形式的手工制作方式,寓教于乐,加深了对河源特色文化的了解。

该馆还通过举办公益夏令营活动,组织小营员走进博物馆、仙坑古村、太平街等这些河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参观学习,并精心设计了“寻找古商号”“绘画围龙屋”等互动项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次快乐的文化之旅、学习之旅。

此外,河源市博物馆还策划组织了“小小考古家”“我与恐龙有个约会”等研学教育项目,让孩子们通过模拟考古、修复恐龙蛋游戏等开阔视野,获得启迪。

队伍建设:锻造专业人才

随着文博事业与科技的加快融合,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的日益凸显,市博物馆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博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据了解,市博物馆共有100余人参与馆内各项工作,其中部分辅助业务实行社会购买的形式,馆内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33人,化石野外作业和修复人员6人。在提升业务能力方面,市博物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先进地区、优秀场馆的经验和作法,让馆员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进步。如选送人员到深圳博物馆进行讲解、文物修复等专业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国内的各类业务培训。

在人才引进方面,市博物馆近年来引进了多位文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断加强河源市文博行业队伍的力量。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市博物馆编印了60多项制度性文件,按章按规完成各项工作,努力让河源市文博事业实现跨越性发展。

文/图本报记者王亚娇通讯员蒋安春

新闻推荐

百信旗下加盟酒店柏曼酒店开业

10月17日上午,百信公司旗下加盟酒店(柏曼酒店)隆重开业,填补了江东新区·高铁新城高端酒店的空白,成为江东新区住户接待亲朋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