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岭南生态山水滨江新城
1994年10月28日上午,古老而年轻的东源县,在辖区仙塘镇木京举行县行政中心奠基仪式。1998年1月8日,东源县举行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落成庆典仪式,由此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
此后,东源接棒的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县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城园互动、产城融合”和与市区无缝对接同城化发展,一座充分体现东源生态优势和滨江景观特色,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山水田园智慧城市已初具规模。
未来,东源将抢抓“四大机遇”,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以先进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完善都市经济带动机制,做大做强都市经济主体,辐射带动乡镇经济发展,把东源县城打造成彰显自然景观、山、水、城一体的岭南生态山水滨江新城。
成效篇
现代山水田园智慧城市初具规模
东源县前身是河源县,1988年河源县撤县设市分区,将原河源县划分为河源市郊区和源城区。郊区是河源县的主体,辖仙塘等24个乡镇(现为21个乡镇),47万人口和4070平方公里土地,区党政和直属机关仍在老县城原址办公。1993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建制,设立东源县,辖区不变,县城定在仙塘镇。
从1988年起,原郊区和新设的东源县,一直没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管辖区域没有自己的发展基地,没有行政和文化活动相应的场所与设施。这种有县(区)无城的现实,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东源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建新城和实现小康,成了历史赋予东源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经过一翻紧锣密鼓的全面准备,1994年10月28日上午,古老而年幼的东源县,在辖区仙塘镇木京被推平的80万平方米土地上,举行了县行政中心奠基仪式。1998年1月8日,东源县举行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落成庆典仪式,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
此后,东源接棒的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县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形成完善的县城建设规划体系,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形成“九纵(指西环路、205国道、东源大道、滨江大道西岸、滨江大道东岸、东环快线、东环路、东环高速公路的建设或改造、延伸,加上粤赣高速公路,形成贯穿县城南北向及县城连接市区的九条主干道路)八横(纬十五路、深业—明鸿路、新河大道、行政大道、仙塘大道、力升路、仙银大道、东环北线的建设或改造、延伸,形成贯穿县城东西向及东江两岸的八条主干道路)”现代交通大网络格局,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人口承载功能逐步增强,实现“城园互动、产城融合”和与市区无缝对接同城化发展。
走马东源县城,一派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浪潮扑面而来,处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完成沥青路面改造的新河大道、行政大道、新河大道、东源大道、仙塘大道等县城道路焕然一新,滨江公园、电视塔公园、木京河湿地公园、县文化长廊、县第三小学等一批公共设施项目全面竣工对外开放,魅力无限的县文化科技中心已成为县城新坐标,县人民医院、东江公园、县体育馆等一批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仙塘大道升级改造贯通等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一座充分体现东源生态优势和滨江景观特色,独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山水田园智慧城市已初具建设规模。
目前,东源县城当前建成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县城板块二、三产业产值约占全县二、三产业总量的50%。按照发展趋势预测,到2021年:县城建成面积可达到26平方公里(现县城8个在谈项目规划用地35.8平方公里),人口可达到20万,县城板块二、三产业产值占全县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可达到80%。
目标篇
以城带乡增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
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明确把东源县城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规划,扩大中心城区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是东源最重要的政策红利。东源县城是河源中心城区的六大片区之一,8个乡镇属于灯塔盆地副中心,最有条件成为“现代河源”建设的主力军。
如今的东源县城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发展窗口期,加快县城发展正当其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节点上,东源县委、县政府更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主动对接、抢占先机,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9月底召开的东源县委七届六次全会根据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确定的“把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河源应有的贡献”的新时代河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定位和科学路径,站位市委“两个河源”战略,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现代规划谋划县城建设,进一步明晰了东源县城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与路径。
东源将抢抓“四大机遇(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坚持走“引产促城、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发展道路,以先进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完善都市经济带动机制,做大做强都市经济主体,辐射带动乡镇经济发展,使县城成为实现区域功能的重要支撑,把县城打造成充分体现东源生态优势、滨江景观特色和彰显自然景观、山、水、城一体的岭南生态山水滨江新城,建成县域经济发展龙头、人民安居幸福现代新城,努力争当河源建设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排头兵的主力军。
措施一
坚持以先进规划为龙头引领发展
加快县城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以先进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东源将高起点做好县城规划,全面对接市“1+6”规划体系、“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规划,全面融入市中心城区规划,启动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修编和“多规合一”规划(首期)编制工作,完善12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善专项规划及城市设计,引导县城高水平建设,达到纲举目张。
措施二
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推进一体化
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首要交通先行,实现县城与市区交通一体化。东源将以构建县城“九纵八横”骨干路网建设为核心的现代交通大网络为目标,加快完善县域交通干线网络,推进新规划的G236线和S230、S243、S253、S259、S341线建设,力争新增国道里程40公里、省道里程430公里,基本实现镇镇通国省道目标,配合推进G205线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东移)。以市区、东源县城同城化为导向,完善城市道路功能分级,重点推进与市区对接的新一路(明鸿路—新河大道)等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县城中心区“九纵八横”的城市道路骨架网。加快推进县道升级改造,基本实现“村村通”县道目标。
措施三
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必须坚持规划与管理同步推进。东源将加强与市规划部门对接,编制产业园区的专项规划,加强产业园区、仙塘镇街片区与县城成熟区互促融合;高标准编制《东源县生态城市概念规划》,加强滨水地区景观风貌规划指引,重点推进东江公园、郊野公园和沿江沿路绿道建设、人文景观和水体绿化等要素规划建设;以“双创”为抓手,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全力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完善县城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县文化科技中心、县人民医院、县体育馆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品位。
措施四
坚持都市经济引领辐射带动发展
东源将坚持富民导向,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现代农业、健康医养、绿色食品等产业,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培育成支柱产业,以高端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发展引领特色经济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快推进时光文旅、京师远望、区域总部、游艇特色小镇等项目落地建设,通过教育、康养医疗、文化产业、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主动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找差距、补短板、求突破,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形成现代要素加快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发展态势,让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集聚东源。
统筹:李成东欧阳晓陈苏宁
组稿:本报记者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黄廷首通讯员陈振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黄廷首通讯员刘青松陈法美日前,东源召开民办教育机构党建工作推进会,要求全面加强民办教育机构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