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能撬动河源未来发展的支点,就是创新。但我们也要看到,创新尚是河源的弱项。我们要全力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着力把河源打造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以战略制胜、战术决胜实现河源创新的“蛙跳”。
●建设高水平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和产业技术联盟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谭台哲表示,研究院将继续秉承“协同创新,服务河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宗旨,以河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研究院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所起到的人才、科技和创新资源集聚等作用。接下来,研究院将拓展与广深港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依托研究院高端应用电子、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应用推广、工业设计“五大中心”专业技术平台,通过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实践基地、行业研究院及联合研究生培养等方式,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助力河源打造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延伸区。
谭台哲表示,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通过技术服务、集聚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作用,推进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孵化平台共建、孵化服务对接合作,主动承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创业资源溢出。
●加强与广深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
广东埃纳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醒悟女士认为,市委提出“以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设立研发机构等引导力度。特别是对一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要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打造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
朱醒悟介绍,今年1月,总投资超3亿元的广东埃纳生医学科技项目落户江东新区产业园区,该项目填补了粤东北片区在医疗器械生产领域的空白。目前,项目各项建设正加快推进。她建议河源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与广深港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培育一线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人才向企业、产业园区等流动和集聚。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科科长钟辉昌说,接下来,市科技局将突出侧重谋划各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在河源高新区内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及高端水产业;在江东新区产业园和高铁新城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在古竹镇,重点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吸引集聚中央科研机构、央企、跨国企业的研发资源,构建“全球市场+湾区资源+河源转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环保、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
“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新产业,而高新产业的关键要素在于高新技术企业。”钟辉昌说,一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与少、弱与强,决定了未来城市的竞争力。接下来,还将继续做好高企认定服务工作,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大力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龙头企业。积极搭建沟通学习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与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研发平台,联合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持续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积极参与大湾区新兴产业链分工和协作,引进大湾区先进的技术、品牌、生产制造环节和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把河源市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端产业延伸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为河源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河源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将以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关键在于人才,因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这位负责人表示,河源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河源要以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创新最优先位置,改革人才引进、使用、培养体制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河源市的人才工作,河源市出台了《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包含了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引进培养旅游产业人才,加快推进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快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产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设等十项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政策。
据了解,目前河源市正在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培育引进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人才向企业、产业园区流动和集聚。同时,河源市还紧密结合河源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创新需求,努力引进高级人才为河源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并带动相关产业落户河源、集聚河源,推动河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河源。
●大力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刘培明认为,创新的前提、基础是人才,河源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必须要大力培养各类懂创新、会创新的人才,提高河源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刘培明建议,首先要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河源创新水平提高,加强河源现有大中专院校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合河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源校区的建设,尽快实现本科院校零的突破。其次要培养一大批懂创新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如科技部门、经信部门、发改部门、高新区、江东新区等,要加强干部队伍创新方面的培训,让干部懂创新、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实现领导者、管理者内行,推动创新工作才能精准到位。第三要大力吸引创新型人才落户河源,落实人才激励的各项政策措施,让全国各地的人才向往河源、奔向河源。第四要营造有利创新人才创业、创新的环境氛围,要破除各种束缚创新的陈规陋习,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厚待人才,既要激励成功,也要宽容失败,让人才在宽松的环境中迸发创新激情和活力。
刘培明表示,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将进一步注重干部队伍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要把创新的有关内容纳入各主体班次的教学安排,普及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注重培养干部的创新意识、思维;另一方面与深圳市委党校等合作,采用联合或委托形式,组织专题创新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河源创新院元道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业斌认为,河源要对接广深科技走廊,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要成为重要突破口。在他看来,河源科研院校机构较少,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应该鼓励并支持河源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院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人才引育、学科及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服务等方面加快步伐。河源企业要瞄准先进科技研究的前沿,结合自身发展产业现状,以人员互聘、共建团队等方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院校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共建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要发挥现有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生力军作用,利用其“开放、共享、贴近产业”的制度优势,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促进校企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支持大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河源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
●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品牌
省农科院河源分院主要为河源农业提供技术推广、科技支撑、品种选育,整合资源衔接河源农业。据介绍,目前,省农科院已组成专家团队服务河源市,该专家团队已与广东聪明人集团进行农产品加工技术合作。省农科院茶科所已与紫金、东源部分茶企进行技术对接,对茶叶种植、茶叶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河源水果主要品种有猕猴桃、鹰嘴蜜桃、板栗、百香果、柠檬等,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博士杨敏看来,河源水果有产量、有品种,问题在于水果加工和销售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水果加工产业不强。
杨敏建议,河源农产品要打响品牌,要努力申报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做强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政府应加强物流设施建设,完善电商配套。在销售方面,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市场空间大,河源的农产品可进行标准化区域专供,改进销售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好包装进入市场。在农产品种植方面,要注重水肥、病虫害、品种选择管理,注重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保证农产品数量与质量。
杨敏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省农科院资源,对河源水果种植加强品种选育和技术指导,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正准备与和平猕猴桃产业园和连平鹰嘴蜜桃产业园进行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文/本报记者黄世军苏勇军刘昕张平敖海冲图/本报记者冯晓铭
新闻推荐
河源市第十三届客家文化旅游节暨广东省乡村旅游季河源分会场系列报道之“万绿生态墟” 唱响客家悠扬渔歌 尽显万绿生态魅力
■首届万绿湖打鱼文化节,参与者捧着捕到的大鱼乐得合不拢嘴。如果用一张3000平米的巨网撒在水中,你想不想化身捕鱼猎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