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莲花山下住竹棚 如今到河源经营农庄 一个深圳“拓荒牛”家庭的变迁

晶报 2018-10-17 04:04

2018年,陈邦如(左)夫妇和他父母的合影。晶报记者 刘宁宁/摄

晶报记者 罗俊杰

编者按

一张张家庭的老照片,封存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桩桩平凡的如烟往事,讲述着时代变迁的点滴。40年过去,回头翻看家庭的相册,你还记得属于那些家族和你自己的人生故事吗?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晶报记者走进普通市民的家庭,通过“家里人”讲述家庭及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一瞥时代巨变给人们生活增进的福祉,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栏目系列报道将陆续推出,敬请读者垂注,并欢迎市民主动提供报道线索。

“我们家1979年就来深圳了,是最早一批来建设深圳的"拓荒牛"家庭之一!”近日,听闻晶报在找寻能体现有时代变化故事的深圳家庭,家住福田梅林片区年近五旬的陈邦如一说起自己家与深圳的关系十分感慨。日前,他向晶报记者倾诉了他们家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所发生的种种巨变。

那一年

来深是为解决家人“农转非”户口

“我老家在广东潮州当时的潮安县庵埠镇,我父亲名叫陈志深。从名字上看,我父亲就跟深圳很有缘分啊。”陈邦如笑着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陈邦如说,根据家人告诉他的情况所知,他父亲生于1939年,1958年在茂名做了半年学徒之后就北上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当地一家棉纺厂做汽修工人。之所以要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工作,主要是因为潮汕地区地少人多,所以只要有离开农村的机会,当然就要走了。陈邦如说:“我1971年出生于石家庄,三四岁的时候和妈妈、弟弟一起被父亲送回老家农村了。”

陈邦如告诉记者,他父亲本来也想回汕头的。“因为都是潮汕地区离家近,而且汕头那时的城市环境,不比当年的深圳差。但我父亲单位的领导不愿意放他走,承诺可以给我妈妈、我和弟弟一家人解决"农转非"户口,条件是我父亲必须跟随单位到深圳参加建设。那时候农村户口要变为"非农户口"可不容易。于是父亲就这样决定来"闯"深圳了。”陈邦如当时家里的户口,也被迁到其父亲单位所在地的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县。

1979年,陈邦如的父亲来到深圳后,所任职的单位是广东建委旗下的一家公司,多年后才被并到中建集团。“建设之初的深圳,很需要像我父亲这样有技术的人员。他来到深圳后,一开始还是做汽修工作,主要是为单位修理翻斗车、推土机等建设车辆。那时他们的公司在水库新村、翠竹一带都有地。”陈邦如说。据他回忆,他父亲当时的工资大概是每月70多元。“我记得,父亲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特区补助,收入还算可以。”

第一次

颠簸着进深圳“坐到吐”

“那时候,除了我爸在深圳,我家的其他人都还在农村老家。我记得小时候,经常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放牛、捡猪菜,或者是去捡别人收过之后地里漏下的番薯、花生等,干了许多农活。尽管日子过得艰苦,但比较开心。”陈邦如忆述。

1982年4月2日,还在老家读小学四年级的陈邦如终于和妈妈、弟弟一起来到了深圳。“因为这对于我和我家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这个日子至今我仍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我叔叔把两个萝筐放在28吋自行车后座,让我和我弟弟一人坐一边,提前一天把我们从老家载到汕头,入住的是杏花宾馆,那宾馆前几年才拆掉。”听说很快就要坐车去父亲工作的深圳了,小小年纪的陈邦如心里高兴,对远方未知的深圳充满着期待。

“第二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5点半从车站出发。因为当时汕头海湾没有桥,所以要坐轮渡。坐完轮渡坐汽车,沿广汕公路一路向西,虽然车辆较少,但路面都是泥砂路,车子颠簸得厉害,我都坐到吐了。我们直到当天下午五六点钟才到深圳,总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

陈邦如家初来深圳时,就住在罗湖的水库新村。

初来深

全家在莲花山下住竹棚

“在水库新村住了约半年之后,我们家就搬到现在的莲花三村,当时住的是竹棚,条件非常简陋。我们一家四口,有两个房间,有厨房,没有卫生间,使用的是公共卫生间,很不方便。”陈邦如介绍说,他们家在这里一住就是好几年。

“刚来深圳时,深圳最高的建筑是现在华强北的电子科技大厦,那时国贸大厦未建起来,那片地还都是鱼塘。”陈邦如回忆说。初来深圳,又未谙世事的他感觉深圳还不如老家,“到处都比较荒凉,加上初来之际,人生地不熟,年龄又还小,所以比较想念老家。”

除了住的地方较艰苦外,陈邦如家当时吃饭也成问题。“那时候需要凭指标卡供应粮食,我们家除了我爸外,都是外地户口,所以没法买粮食。幸好有位同学的爸爸是老师,指标有多,每月给我们家30斤大米的指标,这样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他表示,当时自己家里养有鸡、鸭,还种有青菜,平时买菜只需买点肉就行了。“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父亲给两三块钱让我买菜,这就够全家人一天吃的了。”陈邦如父亲此时的工资也涨到了差不多100块钱了。

“非深户”

无缘参加深圳高考

当陈邦如一家搬到莲花三村的时候,他入读了附近的岗厦小学,成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1983年,小学毕业后,他又就读于福田中学。后来,初三毕业成绩不错的他,却没有选择考高中,而是考了当时深圳特区内一所比较火的职业中学,即岗厦职业技术学校。

“按照我国的高考政策,非深圳户籍的学生不能在深圳参加高考,只能回户籍所在地考试。为免麻烦,我只报读了职业中学。”陈邦如表示,后来就业的时候,他也曾因为户口问题而失去了前往深圳图书馆上班的机会。“往事如烟,现在回想起来,这也不一定是坏事,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了。”陈邦如坦然地说。

“因为来得比较早,所以当时一起读书的许多同学是本地人。直到现在,还跟许多小学同学经常有联系。”陈邦如表示,从小就在深圳长大的他,对深圳充满感情。“现在每年只会在清明节的时候回老家一次,其他时间都待在深圳。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要比老家长得多。”

上楼了

早期深圳拼搏历程记忆犹新

1988年,陈邦如的父亲分到了单位在梅林的一套楼房,父亲打趣说:“来深圳近10年之后,终于"上楼了"。”

“对于当时的深圳来说,梅林属比较偏僻的位置,不过能住上楼房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尽管只是两房一厅,但也够我们一家人住了。当初第一次住进去的时候,家里人都挺激动的。”他回忆说。

陈邦如表示,自己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人的拼搏精神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我爸爸每天都在忙工作,平时很少看顾我们。我妈妈则到东门一家食堂上班,也非常辛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岗厦读职业中学的时候,每天骑单车从梅林家里送她去东门上班,然后再到学校上课。”

对于那时候的深圳,陈邦如用了“日新月异”来形容。“每天都在变化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感觉深圳又变了许多,一直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大家也非常拼,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景象。”

抓机遇

买下自己人生第一套房子

“我们学校当时在深圳名气还挺大的,自己学的又是电子技术这样的热门专业,所以不愁就业。我做了三年班长,还担任团委副书记,算是学校一个比较活跃的学生了。”陈邦如说。

1989年,陈邦如从岗厦职业中学毕业后,先到布吉一家港资企业上班了半年,每个月领300元工资。“这家工厂是生产彩管的,也就是彩色电视里面的重要零部件。因为那时在深圳买彩色电视需要凭票供应,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所以企业的市场前景还是可以的。”

紧接着,他又去了一家韩国人投资的大厂工作了几年,从事管理工作。1995年,因为这家公司被三星收购,这也让陈邦如有了要单干的想法。“下海”后的陈邦如做起了礼仪广告的业务,主要给各单位、公司开业、庆典等放氢气球拉广告条幅,行业利润相当可观。两年后,他便用自己赚的近30万元在梅林买下了人生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机会,只看你是否能够及时抓住!”

近几年

正探索异地经营帮扶农庄

1996年,陈邦如结婚,不久便有了自己的女儿。接下来,他又陆续开琴行、做定制家俬等生意,并在某文化广场从事管理工作。“我没有停留在原地,那些年陆陆续续从事了许多不同的工作,有失也有得,总体还行。”

近几年,陈邦如又和朋友在深圳对口帮扶的河源市龙川县办起了一个农庄。他是这样认为的:“大众现在都非常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投入且非常有前景的产业!我们的农庄占地数十亩,接下来将实现"食、玩、住"等一体化,让前来游玩体验的市民"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得顺心"。”

“过段时间,我们还想把农庄产的农副产品,放到深圳的梧桐山村去展销,都是绿色农副产品,质量有保障。”陈邦如表示,现在自己的父母身体健康,女儿也马上大学毕业了,所以自己没有太多别的牵挂,接下来准备花大力气助力扶贫绿色农业上面。

下一代

支教出国做交换生

“我有两个女儿,读书都还不错。大女儿1996年出生,原来就读翠园中学,现在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大四;小女儿2001年出生,现在读高三。”谈到孩子,陈邦如的话特别多,颇以两个女儿为荣。

他告诉记者,大女儿在大学期间曾去韩国做交换生半年,后来又曾去印度尼西亚支教,现在则准备出国读研究生。“她们这代人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那时候觉得来深圳就已经很远了。她们则目光更远,出国都是家常便饭,相信未来的成就也肯定要比我们强。”

陈邦如认为,年轻一代的深圳人,除了要放眼全球之外,也要了解自己所出生、成长的这个城市,要知道深圳今天的来之不易。“我常告诉女儿,是你们爷爷辈、父辈们努力拼搏才换来了今天的深圳,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感言

道路四通八达 家门口就有商超

“对比改革开放前,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几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变。尤其是深圳,我已经在这里居住36年了,可以说是看着深圳一点一点变好的。现在比起我刚来时的深圳,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深圳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陈邦如说。

“例如,交通就非常明显,以前从老家来深圳要坐十几个小时的车,现在坐高铁的话,三四个小时就到了,又快又稳。以前市内的道路也不行,很多地方不通公路,有公路的大多也只是坑坑洼洼的泥砂路,也没有几趟公交车。现在则不同了,全市的道路四通八达,而且市民还可以乘坐地铁出行,非常便捷。”陈邦如表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乘坐长途车的艰辛经历,所以他对交通的巨变印象深刻。

从陈邦如提供的老照片可以看出,与年轻时候比起来,他现在明显胖了许多。他笑说:“现在的生活肯定要比那时候好了很多,人们不用再为够不够吃而发愁。那时候粮食要凭票供应,现在则随便买随便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

此外,他还表示,购物方面现在也大大便捷了。“以前刚来深圳的时候,要买衣服什么的,只能去东门老街,那里也没什么款式,货也不齐。而且,一年到头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舍得买新衣服。现在则不同了,深圳到处都是大型商超。例如在我家居住的梅林片区,家门口就有大型商超,购物非常方便。”

新闻推荐

河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产权挂牌转让公告[2018]挂字第035号

挂牌期限:2018年10月15日至2018年10月26日下午5时止意向受让登记说明:有意购买者按规定缴纳履约保证金,转账以款项到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