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倾力守护“青山绿湖碧水城”

河源日报 2018-10-16 07:22

■七寨湖公园环境优美。源城区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国内享有“青山绿湖碧水城”之美誉。■源城区污水处理厂外景。源城区大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城区“去污”能力显著提升。■源城区各个村居均设立了垃圾分类收集屋,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源城区经常组织人员清理河道水浮莲。该区21条河流已全面推行“河长制”,东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整治后的埔前河陂角段水清岸绿核心提示

山清水秀、风华物茂的源城区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一座享誉国内的“青山绿湖碧水城”,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森林、一流的空气。建区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名县(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近年来,源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科学发展、从容发展的定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宜居源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去年的中央环保督察中,源城区整改工作有效落实,办结督察组交办案件18批次25件,办结率达100%;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深入开展,“五大治污”工程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区21条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东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有效落实,禽畜禁养区重新划定,非法养猪场依法得到全面清理,中小河流和较差水体整治效果明显;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有效推进,完成了生态景观林、碳汇林建设和森林抚育任务;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城区“去污”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7月,埔前镇坪围村莲花小组污水处理站完成主体建设。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远通介绍说,该工程投资总额75万元(其中管网建设投资约30万元,长约1.5公里),按照日处理污水量达100吨-120吨的能力来规划设计,污水处理可达到地表三类水的排放标准,服务周边约300户800-1000人。今年内,该村将再建成泥径(老人)小组污水处理站,届时坪围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70%以上。

据悉,埔前镇拟新建污水处理站点7个,铺设管网11套,主要分布在双头、坪围、陂角、高围、上村、埔前等6个村,采用厌氧+好氧+人工湿地新技术建设,7个站点占地面积约2700㎡,11套主管网约17km,入户管网约38km,工程概算2570万元,计划9月中旬动工建设,可服务人口1500户约6850人。

镇、村的管网建设,确保了农村基层“去污”能力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相匹配,同时也是源城区注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源城污水处理厂承担着源城区高埔开发区、龙源开发区、高埔岗工业园、龙岭工业园、埔前镇区、埔前台源开发区等总计15平方公里的生活污水收集与治理任务。该厂一期工程总投资1.4亿元,厂区投资5852.56万元,管道投资8147.44万元,管网总长12.8公里,已于2010年6月28日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并运营。源城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有效保护了东江水资源,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自该厂运行以来,源城区环保部门严格按照环境监察的工作要求,落实好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监管工作。根据现场执法检查、常规监测以及在线监控情况来看,该厂各项出水指标均持续稳定达标排放。

此外,按照大简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源城区在埔前镇双头、坪围、高围、陂角等4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试点工程,作为大简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工程总投资约190万元,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该片区的农村生活污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推动生态环保均等化改革

让群众共享“青山绿湖碧水城”

源城区成立了生态环保均等化改革专题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环保整治工作,坚持实施“五大治污工程”(工业减排、燃煤控制、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环境监管),坚决实行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森林进城围城和各类公园增绿工程,加强矿产资源整治和管理,全面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做到全覆盖,基本生态环保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严格执法监管

提升环境质量

近年来,源城区根据“两高”司法解释及新环保法的规定,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以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保护市区环境质量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进一步畅通环境信访渠道,积极妥善解决群众环境信访诉求,集中力量化解环境信访积案和“邻避”项目矛盾纠纷,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环境问题;源城环保分局信访案件受理率达100%,所有信访案件均得到及时调处解决,将各种环境纠纷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该区不断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作为环境监管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环境监察日常监管“双随机”抽查制度,逐渐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企业名录以及“移动执法数据联网”污染源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实行污染源动态监管,不断完善污染源“一企一档”机制。

源城环保分局积极做好辖区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的审核工作,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把审批关,杜绝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项目建设。

开展专项行动

落实环保责任

源城区集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问题“再回头看”活动。深入开展“汛期环境安全检查”“纳污坑塘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多项环保专项行动,运用“最严环保法规组合拳”,采取联动检查、重点排查、暗查、不定期突击检查、节假日巡查、在线监控等方式,保持对辖区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高压态势。按照“件件责任清,反弹必追责”的原则,对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1件群众举报环境问题逐条逐项进行“回头看”,逐件落实责任,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反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源城区积极做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始终坚持“三不”“三直”原则,从严排查和整治辖区涉气排放企业偷排、直排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源城区对需淘汰的高污染燃料锅炉正强力整治中,确保在期限内完成任务;成立大气巡查组,定时在辖区内巡查,一旦发现大气污染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予以处理;配合区直相关部门,全面关停市区范围内非法红砖厂。

全面落实河长制

“二三四”模式让绿水长流

记者从源城区水务局了解到,自河长制工作启动以来,源城区紧紧围绕“创新绿色发展、筑实水生态屏障”工作目标,通过推行河长制“二三四”工作模式(即两大体系、三大保障、四大举措),加快“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推动该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区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流域)9条,长达84.64公里,流域面积512.83平方公里。

迅速组织实施

建立“两大体系”

源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执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区、镇级河长制工作方案,高位推进各项工作。通过“一人一河”的责任划分方式,搭建起“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体系,全区21条河流(流域)全面实行河长制,设置区级河长9人、镇级河长29人、村级河段长48人,解决了河流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此外,源城区着眼全区水域,对21条河流、22座水库和1个湖泊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建立了全区“河湖名录”,初步建立起河库信息数据库;同时聘请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启动了区级主要河流的“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对河流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水域岸线管理以及执法监督等7项工作,提出治理保护对策。

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三大保障”

为保障河长制得到有效落实,源城区制定了《源城区河长会议制度》、《源城区信息报送制度》等13个制度,设立了区河湖管理中心。同时,区财政以每年每公里1万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了9条区级河流的管护经费,并投入近60万元,购置无人机、“河长办”设施设备和建立微信公众号,从制度约束、办公地点、财政投入三个方面,确保了全区河长制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多元共治

实施“四大措施”

一是加强河流巡查监管。抓好河流监管公示公开工作,全区河流、河段的河长公示牌全面设立。各级河长去年共开展175次巡河调研活动,一批河流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二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了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非法养猪场清拆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打捞清理河道漂浮垃圾、杂草、水浮莲2200吨,拆除关闭养猪场247户,清理平整违法占用河道1000平方米。三是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万洞河、新陂河2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目前已投入1529万元,占总投入的45%;完成综合治理河道4.8公里,占总工程量的48%。启动了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立项、评估等前期工作,计划投资约1.71亿元,在26个村建设107座农村污水处理站,铺设各类管网700多公里。四是推进河长制信息化。积极实施“互联网+河长制”试点工程,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了河道信息、政策法规、水情水况、投诉公示等栏目,各级河长与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动态,适时了解河道情况、参与河湖管理。实行“无人机+管护员”“双管”模式,有效消除管理盲区,提高河道巡查效率,做到了河流常态化管理。

组稿:本报记者何海华特约记者黄赟

新闻推荐

一患者患胆囊结石10余年 东埔医院成功经腹腔镜下取“石”

市民王先生发现胆囊结石10余年,每年体检都复查腹部超声。由于无明显变化,故未进行特殊治疗。近期在与朋友聚餐后,王先生突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