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始戏终谁结局 读张镇江《龙川戏狱杂咏》 兼记民国时川中一场话剧风潮
■司雁人
张镇江一生功业与龙川中学莫大干系。
龙川中学由张镇江、张化如(礼名贞一)合作创立于民国元年(1912),最初校址除拨用旧试院、光孝寺、守府署外,并以城隍庙为厨房、食堂、宿舍。民国二年(1913)秋招生开学,张化如为首任校长。由于迷神派仇视新学,当政者处事糊涂,民国三年(1914)春,迷神派径将中学食堂占筑,毁拆窗户,改做神龛,一场大风潮遂起。民国四年(1915)四月,校长张化如及各教员不得不辞去,学生以主管无人,不得已相率离校,致使经营数年之中学陷于停顿。后经各界“以中学校存废,影响全县教育”,奋力争取,百折不回,得省批“划定城隍庙前二进暂安城隍,而以后二进拨归川中,候拓张班数,然后完全拨用”,一场大风波暂平。这是川中第一次浩劫,经营八九月始得恢复。但随后民国五年(1916)三月,川中再遭第二次浩劫,学校设施惨被暴砸焚烧,反映了当时兴新学之艰难。(见《雷乡野乘》纪事下《书川中校地风潮》《川中之第二次浩劫》)
张镇江继任川中校长,锐意兴学,亲往上海购置图书、仪器充实教学设备,并派员到南洋募捐,增筑校舍,完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扩大办学规模。民国十四年(1925),增设师范班,中学普通班由四年制改为三三制,初高中各三年,均招收男女生。学校声誉日隆,学生由数十人跃增到三四百人,邻近和平、河源、五华、紫金各县多有青少年来就读者。
民国十五年(1926)正月末,国民党龙川县党部谓孙中山总理逝世周年纪念,宜演剧宣传。三月十二日,龙川各界在县城学宫前广场召开纪念会,六千人参加,而身为国民政府县长的陈逸川居然不到会。三月十三日晚,在大会原址举行文艺晚会,龙川中学演出话剧《烟长末日》,讽刺县长陈逸川抽大烟枉法殃民。此前县党部曾电控陈逸川枉法殃民十宗罪,县长与党部之间的矛盾已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话剧的演出便成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陈恼羞成怒,于二十二日调动驻军一个排,围川中学校,封锁县城四个城门,逮捕校长张镇江等九人押于县署,并通缉多人。又以一连驻军强住中学,逼散员生,学校无形解散。时张镇江身为校长,虽未参与也未制止演戏之事,年过半百被捕入狱,并戴上手铐脚镣,禁绝亲朋探监,以重犯进行折磨和凌辱。四月二十一日,在各界压力下,陈氏撤职,新任命龙川县长。自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九日,张镇江等人陆续出狱,五月十日县中学恢复上课。一场大狱,于是完结。(见《雷乡野乘》纪事下《书龙川戏狱事》。《龙川戏狱杂咏·自序一》时间、人数有差异)
如此大案,陈氏只是撤职记过一次,张愤而作《拟送某县长去任序》,历数陈逸川纵匪、纵役、赌博、迷信四端罪状,辛辣抨击陈逸川当县长刚愎自专,糊涂任性,遗害四民。“若夫赌博一项,满清严禁于前,民国申令于后。乃某沉迷欲海,狎比淫朋,叉集官衙,呼雉永夜。遂令地方纵博,开宝馆者数千间。”堂堂县长,竟参与组织赌博,“更复迷信鬼神,轻视教育……讥师范为"施饭"”,还鼓励斗讼、以罚代政、私吞赈款、自造保状、用赌棍做警官等等。(《雷乡野乘·文艺下》)
自三月二十二日入狱,至三月三十一日出狱,张镇江坐牢十天,刻骨铭心。出狱后,辑在狱及出狱春暑假所为诗,得二百篇,恐龙川这一空前大公案,以后欲查真相而不可得,所以当年(1926)即编次排比,名之曰《龙川戏狱杂咏》,并附《大事记》于后。所谓“戏狱”者,因演戏而造成冤狱也。油印两次,征求意见。第二年(1927),复得读史及《伤春》《感秋》《纪念歌》近百首,并将旧作更正,续编为《戏狱续咏》,公之同好,并附官民呈电各稿于后,庶便查考。
《龙川戏狱杂咏》出版于民国十八年(1929),是以五幕剧形式排列叙事诗(间夹注)的诗集。
第一幕《演剧》,分楔子、纪念、开场、党潮、肇祸、故事六节。“戏狱本来是滑稽,衣冠优孟①寓提撕;言之无罪闻应戒,老怒何兴大问题”(《故事》之二)——演戏本是提醒注意,当政者却因此将学校师生投入监狱,有问题还不让人家说吗?滥用职权闹出如此大乱子。
第二幕《发难》,分大索、拘禁、押监、闻歌、通缉五节。“豺声蜂目死人面,吓得师生走一空”(《大索》之三)——抓人时场面相当混乱,十分凶险,师生们惟恐躲之不及。“同囚相问缘何事?三字杀人自古皆”(《拘禁》之一)——入狱后人问为什么,谓以“莫须有”罪名遭逮捕。“八代衣冠都辱没,几人到此不垂头”(《押监》之一)——自注“计吾祖自牧公至吾,恰当八代,皆有满清小头衔”,满清时都不会将有功名的读书人直接投入监牢,况且现在已是民国。
第三幕《感想》,分自决、忏悟、数定、愿望四节。“人生世上一微尘,宁掷头颅不辱身;倘使是非公道在,慨然一死已成仁”(《自决》之一)——士可杀不可辱,为了讨回“公道”,宁愿杀身成仁。“下邑沉沦小地狱,神州黑暗大牢囚;何时打破巴斯的②,还我人权得自由”(《愿望》之七)——浩然之气,掷地有声,从容自信,决心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第四幕《怀古》,狱中枯坐,忆及龙邑有影响之人物及事件,诗以怀之。
第五幕《终场》,记事情结果。“毕竟回澜谁砥柱,国民革命有民权”“枉法殃民空记过,蚩蚩百姓问狐狸”(《对抗》之五)——事件以川中一方胜利为结束,张氏对实现民权充满信心,但对仅给陈氏记过处分颇有微词。“东升旭日耀川中,朝气蒸蒸便不同;百务未遑先教育,能知大体是公功”(《周少游县长》之三)——称赞新县长善后处置得当,川中得以蓬勃发展。“春日初排烟长戏”“戏始戏终谁结局”“看来一觉春婆梦,万事都当戏剧观”(《再讯十人》四首)——一场“大戏”终于落下帷幕,自己也慢慢释然下来。
《卒章·登场角色》述涉事诸君。“众志成城事可为”(《省县诸公》)“煌煌邑乘有新栽”(《留省学会》)——大家都为躯陈出了力,历史会记住我们。
《戏狱续咏》读史八十五章,写历史上遭逮捕入狱、贬谪(含逃亡)甚至杀头的120位名人(含国际国内及本邑),感慨“古来名世者,大半在厄穷”(《发端》)。“自古圣与贤,艰贞时染翰;著书通郁结,使人兹永叹”(《周文王殷箕子》)——周文王囚羑里而作《彖辞》,箕子囚商都而著《洪范》,屈原作《离骚》,司马迁著《史记》,骆宾王之《狱咏》,方圣溪之《文集》,“自古圣贤学士,蒙不测之祸,而贻最惨之刑,未尝不藉著述以明志”(黄渲鉴《序二》)。
张镇江怀古诗沉郁有奇气。
《南唐李煜》:“南唐李后主,诗词五十首。江南欢乐时,春风花月酒。国破身囚汴③,情感益深厚。凄然《相见欢》④,美丽真不朽。”
《宋欧阳修》:“五季文卑弱,六一⑤起沉疴。拯俗宗韩子,科场辟邪魔。坐贬夷陵⑥令,都缘正气多。《本论》与《原道》,一例振颓波。⑦”
《结论》:“横览东西史,上下数千年。无数遭刑者,尽是时世贤。或为大作家,简册千古传。或为主不道,残虐相株连。或为奸凶构,冤死动人怜。或为政敌陷,赍恨在九泉。人生不困辱,志节安得坚。嗟予逢忧患,亲尝吏拘挛。感之欲太息,读史意拳拳。一觉南柯梦,出世自悠然。”原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钟林斌认为,《结论》“最能体现作者经受牢狱洗礼之后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牢狱之灾没有让张镇江意志消沉,反而使得他更坚定地追求社会进步和光明人生”。
诗集最后一首《纪念歌》“寄语做官须仔细,政治主体原在民”,意思是民国已经建立十五年了,陈县长还错误地将自己等同于过去的县太爷,以为个人可以主宰一切,而无视民意,蔑视民权。
2006年,钟林斌先生作《追求正义,呼唤民权——试评张镇江著〈龙川戏狱杂咏〉》,认为“《杂咏》相当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维护民权、呼唤民主的信心和决心”。钟林斌还特别偏爱作者出狱后,回到离县城不远的黄布老家,写下的《归耕》《即景》计十七首诗,认为“作者将写于出狱后的田园风景诗收入《杂咏》,当有与狱中的黑暗场景加以对比的深意”,“成为这部诗集的一个亮点”。
民国十七年(1928)冬,张镇江辞川中职回家,晚年患中风,左手足麻木,行动不便。但他仍埋头读书写作,并受托负责编撰《龙川县志》,带领众多文化人,历经二载,完成了县志初稿。他还曾在家中开办“国学研究社”,为慕名前来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场所。自己亲自授课,亦请人串讲,其长子词林也代讲。学生有本地人,也有从沦陷区广州回来的年轻人,还有远乡中学毕业前来进修的,不少是车田人。那些远道而来的求学者,很多人曾寄宿张家。这些人后来有的在家乡,有的在广州,有的在香港,或办学或从教,都成了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杨荣春教授,就是其中一个。张镇江待人坦诚友善,湖南长沙读书人苏轶(苏逸禅)曾在家里住过两三年,谈诗论文。(参见黄素娥口述、张燕翼整理《忆家翁张镇江先生二三事》,载《张镇江文存》,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
据二儿媳黄素娥2009年回忆,张翁六十寿辰时(1934),亲朋好友,高足知音,政要名流,酝酿着举办一个隆重的祝寿仪式,但张翁说:“祝寿可以从简了,你们有心,就将寿礼把我这些文稿印成书吧!”于是众人遵意,张翁得偿所愿很是开心(同上)。而其二子张詠林1979年撰《先君张公一帆传略》则称:“先君六一寿辰,亲友聚资欲为祝寿,先君婉辞曰:无以其为拙著付梓乎?予愿足矣!亲友从之,各书遂得出版问世。”两人所述为同一件事。这本书应该就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初版的《雷乡野乘》。惜先生奋其残年余力,率志馆同人历经二年修成的新县志,却因经费原因未能付梓,直到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2005—2009年陆续整理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才将其手稿本影印收入。张詠林《先君张公一帆传略》曰:“(先君)常告诫后进,毋惑于邪说,毋误入歧途,毋争名夺利丧失德行而损令誉。”(载《张镇江文存》)先生身处浊世,自己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自我纯净呢。
注:
①衣冠优孟:即优孟衣冠,本义指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比喻戏曲艺人、演员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②巴斯的:指法国巴黎巴士底狱。
③汴:今河南开封。
④《相见欢》:指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⑤六一: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⑥夷陵:今湖北宜昌。
⑦《本论》与《原道》,一例振颓波:欧阳修《本论》呼应韩愈《原道》,反对佛老,强调发扬儒家正统思想。
新闻推荐
龙川组团赴韩日开展招商推介及经贸交流活动 “龙川名片”走出国门
○本报讯通讯员曾海珍近日,省商务厅组织相关地市经贸代表团赴韩国、日本等国开展系列经贸交流和招商推介活动,龙川县组团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