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蓝关非彼蓝关 读张镇江《龙川蓝关之研究》
■司雁人
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为刑部侍郎,上疏谏迎佛骨,帝大怒,将抵死罪。宰相崔群、裴度力言愈忠,帝稍解,乃贬潮州刺史。《昌黎先生集·七律》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出长安至蓝田县蓝关,侄孙韩湘前来随任,虑瘴毒难生还,谢湘子陪伴照顾。广东龙川县亦有蓝关地名,土人以为即韩诗之蓝关。
张镇江(1874—1941),龙川黄布人,字日帆,号一帆,少聪颖好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入学为庠生,后毕业于惠州师范,先任教于通衢高小(前景韩书院)五年,1912年任县立第一小学(今佗城小学)校长,曾任龙川中学校长多年。文行双优,出身于士绅阶层,自称“八代衣冠”。2009年,张氏后人集现在所能找到的作品,印行《张镇江文存》。
《龙川蓝关之研究》(下称《研究》)初刊于民国十七年(1928)。据《例言》,本研究动机起于民国五年(1916),实际则在十一年(1922)得徐琪①《重修蓝关韩祠告示》,乃开始着手。民十五(1926)脱稿后两次印发,函请通人匡谬,乃复书奖饰者多,间有补益。
《研究》分五章,第一章《缘起》,第二章《疑问》,第三章《索隐》,第四章《经过》,第五章《结论》,后附录关于蓝关之诗文。
据第一章《缘起》:
以前驱车过蓝关(在登云镇),见所谓“云横胜迹,秦岭通衢”亭额,即疑之;至通衢镇,又有所谓景韩书院(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以为服岭以东,安所得西北山脉之名?”迨民国五年(1916)读徐琪学使题联云:“来粤中管领青山,函谷不妨移紫气;似坡老后先赤壁,武昌亦可借黄州。”张对这种在地方历史上移花接木的主张甚不以为然,更不能接受的是其小序云:“既略考蓝关、秦岭之所自,为文以记,复题斯联以志景仰,固不必执蓝田之说也。”你一个堂堂学使不加考证随便就说,地方上官吏百姓都会当真以讹传讹的。于是“更集证佐,悉心研究,绵历岁时,始毅然认定龙川之蓝关,果非(韩)公诗"雪拥"之蓝关”。草成《龙川蓝关之研究》,以作研究先声,“若有好古深思之君子,更获有力诸证,举是篇而驳正之,尤为欢迎”。
有人认为龙川蓝关乃一弹丸之地,或真或假,似与学问无关,何必那么认真呢?张镇江曰:“不然!我之为此,一以维广东乡土之文献,一以关社会一时之迷信。前者即地方之史学,后者亦文化之始基。”维持文献,不能成为历史之罪人;打破迷信,不能形成虚妄②之风气。
张镇江认为:“地方志乘,与国家历史同其永存,故史贵忠实,至志乘之古迹,亦非可以臆造。”广东学政的话他不听,可谓“不唯上”。《广东通志》于龙川之蓝关,既载于全图,复于各县古迹之下备详龙川蓝关之韩祠,他不信。韩文公祠有“(韩)湘子乘云度叔”塑像等,他认为更是谬妄而难信。“倘真赝莫辨,信口开河,非特浅见寡闻,为方家所见笑,窃恐流传谬说,误后学于将来”——可谓“不唯书”。他坚持反对“世俗受乡土之偏见,每借名人胜迹以自夸耀于邻封”,所以“为征文考献起见,不得不研究龙川之蓝关”,旁搜博采“只唯实”。
张还认为,龙川韩祠“乃纪(韩)公赴潮之经过,非纪公诗"雪拥"之蓝关”,并详细分析如莫愁、赤壁之讹伪,粤剧、塑像之错觉,地方长官之卖花说花香,妇人孺子之心理。“识解幼稚,思力薄弱,与之谈神仙鬼怪之神话,则津津有味,深信不疑;与之讲庄严正义之历史,则昏昏欲睡,至难入胜”——更直指国民宁愿相信迷信而不相信科学的文化心理弊端。韩湘子为八仙之一,小说载其度叔之事,分外为妇孺所欢迎、社会所倾倒,加以演唱有剧、庙祀有像,附和点染以神其说,想不普及也是不可能了。况且其地近潮,韩公在潮又有驱鳄之异,所以很多人认龙川之蓝关,即为韩公诗“雪拥”之蓝关,也就不足为怪了。“然神仙杳妄,传说难凭,一经考证,毫无是处,此为破除迷信起见,不得不研究龙川之蓝关也”——这是学者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乡人于己有利的矫情。
第二章《疑问》“龙川之蓝关如为公诗之蓝关,究竟有何诗文足资凭证?有何事迹令人勿疑?如公诗之蓝关非龙川之蓝关,则可证之诗文安在?不疑之事迹何存?”将正反两方疑问团团围住,从韩公诗本案、地理、次第、赴潮月日四个方面,穷尽《昌黎先生集》《全唐诗话》《青琐集》《青琐高议》《潜确类书》《韩仙传序》《太平广记》《酉阳杂俎》《旧小说仙传拾遗》《广东通志·濯缨亭笔记》《续文献通考》《续仙考》《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广舆记》《方舆纪要》《皇舆考》《通典》《辞源》《三秦记》《十八家诗注》《年谱》《潮州刺史谢上表》《潮州府志》《龙川县志》《女孥圹名序》《朱子考异》《蓝关辨真记》等资料记载,包括本县知县、梅县彭炜瑛之质疑,层层将韩愈诗之“蓝关”“秦岭”皆在今陕西考证的确,四维证明“公诗蓝关之不在龙川”。
第三章《索隐》将“龙川之蓝关论”缘何而起,起于何时?以神仙传说、彭记③诬妄、胡辨④谬误、志乘检查、地名讹传、文人点缀六项一一驳倒,使“公诗蓝关之不在龙川”证据增加到十目。论“文人点缀”后曰:“吾爱龙川,吾尤爱先生(指韩愈);吾爱先生,吾尤爱真理。据真理而言,以之点缀名胜则可,以之误入迷信则不可。”对望文附会、毫无足据的陋习,给予谦逊而有力之回答,情归情,理归理,不可以情代理。
十证“龙川之蓝关,非(韩)公诗"雪拥"之蓝关”后,第四章《经过》以韩愈诗、李忠定诗注、杨万里征潮、县志考证,四证龙川蓝关确为韩公经过之蓝关。“公之来潮,自必经此,后人追思遗迹,因取韩诗而附会之,亦东坡公《赤壁赋》之意也”——用学者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地方历史文化问题,论点直透题旨,立论合情合理,论据详实,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治学严谨。
第五章《结论》分述韩诗蓝关在龙川之“甲派”、不在龙川之“乙派”和调停二派之“丙派”后,录自己《蓝关》古风一则以当结论,详述研究经过后曰:“古迹之名多假冒,秦岭之秦谁推倒?此地纵可托蓝关,秦岭山脉难捏造!”龙川“蓝关”地处县城东南本称“南关”,后讹称“蓝关”;龙川秦岭亦为长乐“岐岭”所讹;兴宁志称“丞相岭”,乃唐大历中宰相常衮任潮州刺史途经此岭,士人因以为名。
最后附录关于蓝关之诗42首,文11篇,使当时所有观点都得以呈现。
张镇江以学者胸襟作《研究》,为学者之文,而不为文人之文;为学术之论,而不为乡愿⑤之论。
乡人何德辉⑥《序一》,谓夫子“生平温和敦厚,嗜学不厌,盖数十年如一日”,民国五年(1916)春讲学于蓝关附近之茶山下,考其残碑断碣,搜其遗文轶事,尤注意于韩文公庙,探讨所得,颇疑公诗“雪拥蓝关”之地别有所指,“于是蓝关研究之动机以生”。后虽校务纷繁,而嗜学如故,征文考献如故。何极称《研究》“援引之该博,辨释之详明,诚足以维持文献,启示后学,信而有征”。
川中同事王灵嵃《序二》,谓《研究》一书“考证渊博,判断精严,有清儒治汉学之方法,而用意之所在更深”。概龙川“俗重迷信,淫祠滥祀,率多诞妄⑦,社会颛蒙⑧,因得以感世诬民。如天洋丫之韩文公祠,创于明嘉靖时之施儒,去昌黎之世已七百余岁,谬托蓝关古迹以附末光,即其一例。学者少考据专家,文人多以意附会,讹舛相沿,真伪莫辨”。张镇江身为本乡人而不带私意偏见,“以为学者思想贵能独立,不必谬附昔贤以名其乡土。非将旧日之文人结习,摧陷而廓清之,则于新时代之文化思潮、科学精神,必无以植其根。故蓝关之辨,在异地视为无关宏旨,而在龙川则关系綦重。因蓝关已不在龙川,则其地之建祠祀昌黎者,实为无意义,而崇拜之观念动摇,社会之迷信以破。由是而引起一切祠祀之观念,均以科学方法判定其价值,于无形中,既足以增学者之兴味,导民众于文明,其裨益于教育,殊不妙也”。此论于当时确有一定道理,但即为“文起八代之衰”韩公所过,土人建祠以申崇敬,亦无不可。张镇江《戏狱续咏·韩愈》:“八代文衰敝,昌黎振自唐。独倡散文体,遗泽垂欧王。一朝争佛骨,限日赴潮阳。可怜关雪拥,穷老也投荒。”
1999年秋邑人张克明作《读张日帆先生名作有感》,序曰“八十年前张日帆先生论证龙川之蓝关并非韩愈当年"云横""雪拥"之蓝关,可谓定论,后人犹在喋喋不休,不胜慨叹,试咏二首”:
此关不是“雪拥”关,论证详明张日帆。飞絮送春卷地白,劝君莫作雪花看。
严寒正月出蓝关,境入龙川春已残。马踩梨花非踏雪,兼程谷雨赶潮安。
2003年春,原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邑人钟林斌作《可贵的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读张镇江〈龙川蓝关之研究〉》指出,自清康熙以来龙川地方官及民众“力主龙川境内的蓝关即韩愈诗中的蓝关”这种说法,“在龙川民间却起到了混淆是非的消极作用”。称赞张镇江不为“借名人胜迹,以自夸于邻封”的乡土偏见所束缚,“出于维护地方文献的严肃性,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著《龙川蓝关之研究》,“对于一个本属常识性的问题”进行廓清。钟林斌进一步指出,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乡土之偏见积淀日久,其廓清便愈难,也愈显出廓清之必要”。
注:
①徐琪:号花农,浙江仁和人,清光绪中广东学政。
②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③彭记:龙川县令彭峻龄《蓝关辨真记》,载《龙川县志·艺文》。
④胡辨:龙川县令胡瑃《蓝关辨》,载《龙川县志·艺文》。
⑤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君子:为了自己的利益,迎合谄媚,见风使舵。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被孔夫子责骂为破坏道德的人。
⑥何德辉(1896—1989):龙川锦归镇人,广东省高等师范毕业,县知名教育家。
⑦诞妄(dànwàng):荒诞虚妄。
⑧颛蒙(zhuānméng):愚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邹俊贤日前,龙川县公安局成功侦破一宗利用QQ群开设赌场案,抓获主要涉案嫌疑人刘某建(男,24岁,龙川赤光镇人),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