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单车奢侈品 如今汽车寻常物 一位老交通人眼中的河源交通嬗变

河源日报 2018-08-10 21:21

■1979年11月,几位市民骑着自行车经过河源烈士陵园。卢彩霞 供图■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区只有老城有一个长途汽车站,客运班车很少。资料图片■近年来河源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断投放新的纯电动公交车,现有燃油和电动两种公交车在运行。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2017年通车的龙怀高速与梅河高速交会的龙川西互通枢纽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开篇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拉开,开启了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追梦时代”。

40年的热血奋斗,40年的时代巨变,40年的梦想成真。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都是书写改革开放鸿篇巨制的主人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领域,都有各自难忘的经历,都有各自心动的故事。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会聚河源未来乘风远航的磅礴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自即日起,本报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百姓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同时,也欢迎您跟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投稿邮箱:hyrbsyds@163.com,或欢迎关注“河源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后台留言)

文/本报记者郝晓楠

出行工具从出门靠走到抬脚上车

1991年6月,河源建市第三年,18岁的颜彩玲从连平县调到市交通运输局公路运输管理科工作,开始了她的交通职业生涯。

在颜彩玲的记忆里,当时的新市区还称不上“市区”,完整开发的区域基本到文明路就是尽头了,再往北就没有多少建筑了。“要买什么东西都要去老城,新市区几乎没有商铺。”她说。

当时,老城和新城隔江相望,一条用木板搭在汽油筒上的简易浮桥,是很多市民往来老城和新城的主要通道,只有丽日购物广场斜对面的一条小江桥可以通行汽车。当时新市区道路也是非常普通的水泥路,在路上也看不到几辆小汽车。当时大家出行方式大多数都是步行,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算很不错了。

刚到市区上班的颜彩玲,与大多数市民一样靠步行上下班,但很快她就感到了不方便。“上班后发现出去跑工作或是联系业务,步行容易耽误时间。出于工作需要,我买了一辆自行车。”颜彩玲说,记得当时她一个月工资才200多元,而买一辆自行车要300多元,她省吃俭用了几个月才买到了自行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源市区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中山大道、大同路等都是“断头路”,建设大道还相当于“村道”水平,永和路、越王大道尚未“出世”。然而,随着新市区的开发建设,这些道路逐渐成为繁华的交通主干道。俯瞰市区,珠河大桥、河源大桥、胜利大桥、迎客大桥等桥梁横跨新丰江、东江两岸,让天堑变通途。

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的,是个人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1996年,颜彩玲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进入2000年,市区的小汽车开始多了起来,常见的有夏利、捷达、桑塔纳等品牌,豪华车则是日系的丰田、三菱居多。2010年以后,合资汽车品牌越来越多,购车门槛降低,可以按揭买车,小汽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颜彩玲也在2010年买了一辆心仪已久的SUV车。

从出门靠走到抬腿上车,变化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人们的幸福生活。

出行环境从坑洼沙土路到通达高速公路

从地图上看,河源距离广州也就180公里左右。如果自驾车经高速公路前往,大约只要两个小时。不过,如果处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一趟广州可是一段很艰难的经历。对于颜彩玲来说,她正好经历过那种艰难。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河源,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通往省城的唯一道路就是如今的205国道。颜彩玲说,当时的国道可不是现在这种等级和水平。她印象中当时的国道路面不仅窄,而且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刮风就尘土漫天,是名副其实的沙土路。汽车行驶在这样的路上,一路扭来扭去,经常发生抛锚。

由于工作原因,颜彩玲经常要去省运管局办理相关业务,需要经常坐客运班车去广州。她说,当时开往广州的客运班车很少,再加上路难走,一般早上8时多坐第一班车去的话,一路走走停停,要到当天下午2时多才能到广州。办完业务差不多已经是下午5时多,这个时候回河源的班车已经没有了。“怎么办呢?当时广州开往梅州地区的有一趟晚上10时出发的夜班车,我就只能等到晚上10时,到广州动物园边上的兴梅地区客运点坐这种过路车回河源,回到河源已经是第二天凌晨5时多了。”

当时前往广州的路不方便,而去连平县的路则只能用“危险”二字来形容了。颜彩玲老家在连平,要回老家必须先走205国道到灯塔镇,再走省道341线前往连平,九连山区域盘山公路有些拐弯处已经接近90度直角,很多外地人到了这里都不敢开车了。

行路难,是上世纪90年代的河源交通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河源交通不断发生着巨变:1996年9月1日,经过河源境内的首条铁路京九铁路全线通车;2001年经过河源的首条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通车,2003年贯通河源的粤赣高速公路通车;随后几年时间里,梅河、广河、汕湛、大广、龙连等一批高速公路相继通车。

路通财通,不是一句空话。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几年时间里河源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城市,成为珠三角地区“后花园”;河源高新区也开启了新征程,一批又一批企业进驻河源,从过去企业笑称的“一来三补”(当时有个笑话,说来一次河源就得补三样东西:补轮胎、补腰、补鞋),变成现在的投资热土。未来,河源还会有赣深高铁和通用航空等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日益完善。

从坑洼沙土路到通达高速公路,带来的不仅是市民出行的便利,更是河源率先振兴的希望。

出行方式从载客三轮车到公交车网约车

上世纪90年代初,河源并无公交车、出租车,当时大多数群众出行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为主。如果市民带着行李要去老城汽车站坐长途班车怎么办呢?颜彩玲说,因有市场需求,当时,市区已经有载客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了,这是很多市民去老城汽车站的首选交通工具。

河源城市公共交通起步迟,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建市5年后(1993年)才成立第一家公交企业——市公共汽车公司,隶属市公共事业局,当时只有中巴车10多辆,公交线路3条,总里程30多公里。2002年,原市公共事业局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远翔公共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购置了45辆公交车,开行了10条公交线路,自此,城市公交才真正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颜彩玲说,由于过去公交车一直由私企运营,线路少、车况差、车上没空调,经常被市民诟病。从2010年3月起,市政府将城市公交行业管理职能划归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接管后理顺体制、整合资源,重组新成立了市粤运绿都公交公司,由国企运营,投放131辆全新“春天绿”公交车,开行14条公交线路。

2012年,河源市又编制了《河源市公共交通规划》,远期规划至2030年。2015年,响应国家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号召,市粤运绿都公交公司购买了60辆纯电动公交车,2016年又新增了50辆纯电动公交车,河源公交迎来了纯电动时代。

目前,河源市公交线路逐年增多,36条公交线路覆盖城区,277辆公交车穿梭运行,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

随着进入网络时代,市区公共交通日新月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的出行方式进入了河源,未来还可能有云轨、云巴等全新交通工具。

从载客三轮车到公交车、网约车,改变的不仅是市民的出行方式,更是河源城市的蝶变。

新闻推荐

河源市文广新系统召开落实巡视整改专题会议 从严从实抓好整改工作落实

○本报讯记者王亚娇8日,市文广新系统召开落实巡视整改工作专题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