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外校走出的斯坦福女孩清华本科、牛津硕士、斯坦福读博,她的求学路如“开挂”
[摘要]清华本科、牛津硕士、斯坦福读博,她的求学路如“开挂”
从广外外校走出的学霸邹碧瑶。
随着留学热的进一步升温,外国语类学校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热捧。今年,广外教育集团旗下的附校将达到11所,即在原来广外附属中小学、广外附设外国语学校、广外增城外校、广外肇庆外校、广外佛山外校、广外河源外校、广外大亚湾外校、广外从化实小的基础上,增加了广外番禺外校(筹)、广外江门外校(筹)、广外增城实验学校(筹)三所学校。
依托广外独特的教育资源,凸显外语特色和国际化特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这在广外附校真的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广外附校离世界到底有多远?南都记者近日采访了广外附校旗舰学校“广外外校”的两名学生,他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邹碧瑶,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经济学双学位,后赴牛津大学全奖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并获得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Oxford-kaifengGraduateScholarship),该奖学金每年仅授予两名中国学生。今年下半年,她将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一路开挂的求学生涯中,广外外校无疑是重要的一站。
中学课堂互动让她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广外外校的课堂上,不仅是老师单纯对学生讲,学生也会参与到课堂中,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是一个良性的沟通互动过程。这种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与她后来在大学本科及硕士期间接触的教学方法很像,所以进入大学后她很快就适应了,基本不存在什么磨合期。
“广外外校期间,我们有很多外语的口语课,语言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强很多。其实,语言基础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特别是跟外国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思想再深刻,语言不过关也表达不出来。”邹碧瑶称,自己到了国外后,发现很多中国学生都不太敢举手回答问题,原因是害怕犯错,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从小就被老师鼓励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跟广外外校是一致的,要学生学会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跟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不一样,我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容易被老师注意到,更容易表达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大三,邹碧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全额奖学金,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换生生活。在曼大,邹碧瑶不仅修读了包括语言学、文学和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也对英国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份交换总结中,她写道:“读万卷书配上行万里路真是时尚绝妙的组合。”
中学时代学生活动提升了她的策划能力
邹碧瑶说,“广外外校学生的实力,在进入大学后更能显现出来。”在清华大学不仅四年成绩排名年级前3%,她的履历也让人眼花缭乱———担任了清华大学校学生会“时代论坛”副部长,先后策划参与了四十多场经典讲座,邀请了余光中、毕淑敏、梁启超后裔等多位学者开讲,成长为“时代论坛”的核心人物;曾以交换生身份前往英国、荷兰学习;大三前往国务院国资委,担任首席专家李锦的研究助理;与深圳市团委等单位合作进行女工自我健康保护问题研究;北京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实习并撰写纪实性文学报告……这一切都跟她在广外外校的学习经历有关。
邹碧瑶回忆说,自己刚入学时,在与同学们的攀谈中就发现,广外外校学生跟别的学校学生不太一样,“就参加活动来说,别的中学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很少,老师把所有事都包揽了。外校的学生活动则很丰富,而且学生的参与度高,同学们都积累了不少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这让她从一个只关注学习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开朗、阳光、多样化、多元化的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在广外外校,除了日常学习,碧瑶还是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学生会《星海扬帆》杂志主编,邹碧瑶认为这些经历让她学习到了如何管理时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后,可以平衡好学业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毋庸置疑,邹碧瑶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这句话。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新闻推荐
养蜂老人展示他的成果预计今年蜂蜜产量比往年要多文/图羊城晚报记者秦小辉通讯员赖燕芳目前,正值荔枝花开,香飘万里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