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对接渠道让创新资源自然流动 深莞惠经济圈各地市相关负责人谈协同创新发展

惠州日报 2018-05-26 14:41

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现场。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在昨日下午举行的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上,省经信委和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创新发展主题作了发言。

■省经信委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

“深莞惠经济圈拥有密集的创新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厚的人才储备,是促进广东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力军。”省经信委总工程师詹若兰指出,深圳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龙头,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新型电子新兴产业等领域引领并带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东莞、惠州作为珠江东岸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支撑,是全国智能终端的重要生产基地。河源和汕尾充分利用深莞惠经济圈的溢出和辐射效应,发挥各自优势,在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方面发展良好。

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深莞惠经济圈的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詹若兰说,省经信委将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深莞惠经济圈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匹配财政资金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新一轮技改工程,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抓手,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将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发展新局面。

■深圳

从六大要素入手形成紧密融合创新体系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说,一直以来,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坚持创新驱动,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深莞惠经济圈城市协同发展,吴优认为,未来深圳不是辐射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而是与各个城市开展更为密切、更有深度的科技和产业合作,通过多沟通多交流,形成共识协同发展。

吴优介绍,深圳目前存在高端领军人才紧缺、土地空间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这些既是未来深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深莞惠经济圈城市协同发展的方向。

具体到如何形成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吴优认为,主要还是从创新的六大要素入手,形成在产、学、研、界、政、资各方面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其中,在“学”上,5个城市要形成高校联盟,然后向外扩大,欢迎大家多到深圳高校了解研发成果,通过对接寻找一些产业化落地的可能性;在“产”上,各地产业的合作应该更多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协助推动发展。在深圳有很多高新产业园区、国家级孵化器,它们都有很好的管理企业团队,可以多邀请这些团队参与到自己的创新平台建设中,通过他们的资源形成一个筑巢引凤的良好发展局面。

■东莞加强合作协同建设创新载体

“近年来,东莞的核心创新平台取得重大发展。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建成,为东莞成为国内创新高地奠定了基础。”东莞市副市长刘炜说,大平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集聚国际高端科技资源的利器,在产业核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集聚东莞。

刘炜说,除了建设大科学装置和打造松山湖高新区,东莞还计划打造滨海湾新区,建设中子科学城,撑起东莞高新技术发展的半边天。

就如何推动深莞惠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刘炜建议区域内各个城市加强创新载体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科学工程和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共同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加快科研成果在区域内转化。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合作,推动各市知名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发挥科技行业协会作用,开展职业培训,承办大型科技活动。加快科技企业联合研发,特别是同行业、同产业、上下链的联合研发,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区域内人才交流和合作,支持区域内高校设立分支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人才互补和共享。

刘炜还建议深莞惠经济圈城市参与大型科学装置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推动成果转化,“我们也会开放大科学装置,与区域内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共同使用大科学装置。”

■惠州进一步建立健全对接合作机制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海绵行动",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认真落实五市确定的合作事项,取得了较好成绩。”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斌说,深莞惠经济圈五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惠州处于深莞惠经济圈的中心,可以发挥承上启下和枢纽作用。

胡建斌说,惠州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对接合作机制,加强与四市的沟通联系,不断建立健全五方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对接合作机制。加强深惠产业合作研究,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和实施“深惠产业合作行动计划”,共同推进深惠两市产业合作共建的有关事宜。进一步参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方位突出惠州的优势地位,力争为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定好位、谋好局,努力提升惠州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深莞惠经济圈如何实现区域产业共建?胡建斌认为,首先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抓好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当务之急是打通区域内各市交通设施对接通道,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自然流动。各市要协同制定产业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化各自为政为协同发展。此外,各市要加强公共平台共建共享,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

■河源加强交流形成合作共建新局面

如何实现深莞惠经济圈城市协同发展?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卫认为,大家要积极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形成大湾区城市群紧密对接态势。具体要在制度、交通、平台、政策、市场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并通过承接深圳等城市外溢的资源,提升科技孵化层级和水平,编制大湾区区域发展指标体系,推动珠三角科研成果落地,推动一批科技项目加快落户,建立对外融资合作平台,建立与高校的沟通联系渠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在发展中保护绿水青山很重要。”王卫称,在河源,企业进驻要先过“环保关”,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这样才能引来更好的高新企业。此外,还要从补齐创新要素短板入手,主要体现在人才、科研、金融等方面,不仅要与深莞惠经济圈(3+2)城市加强沟通交流,还要与广东其他甚至全国、全球的城市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合作共建新局面。另外,要推动高新企业技术改革和转型升级。

■汕尾

依托深莞惠经济圈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汕尾市副市长余红称,近年来,汕尾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进创业企业载体和孵化器建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氛围逐步形成。

“目前,汕尾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期待与深莞惠经济圈其他市并肩奋进、共谋发展。”余红说,结合汕尾的地方特点,希望在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产业。

余红说,汕尾希望依托深莞惠经济圈,引进更多创新型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企业。此外,汕尾需要引进更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

据介绍,汕尾与深圳共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是该市主动承接深圳外溢资源的一个举措。余红认为,在创新发展方面,汕尾应积极承接深圳外溢创新资源,并通过深汕合作区向汕尾内部辐射,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深莞惠等城市的金融对接,推动应用型本科类理工大学建设,引进珠三角高水平大学落户汕尾。

统筹 本报记者戴 建

采写 本报记者戴 建 邱若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