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文人情怀!书法学人靳继君
■靳继君书法
■黎向群(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收藏周刊记者陈福香统筹
靳继君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位书法家和艺术史论研究的学者。我与他有“三同”:同年生、同年到广州工作、同好书艺。不同的是,他来自祖国的最北端,我来自南端。第一次认识靳兄是在十多年前,我们相会于康有为故乡——南海丹灶。当时我们一起出席了康有为奖的书法论坛,我们在笔会上相遇,一见如故,惺惺相识。他给我的印象是大胡子,个子不高,平易近人,豪情满怀,沉稳中透着学者的风范。
意识到转师、游学、识力之要
投名师之门得其点拨,书艺大进
靳继君的学术和艺术两方面的成就,我大致将之划分为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从黑河求学到工作期间。他出生在大兴安岭,父母是他书法的启蒙老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习字临帖,吹拉弹唱,样样通晓。早年求学于黑河师专中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中文系,适逢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百花齐放,这时全国“书法热”刚刚兴起,开启了他的书法创作历程。他自述:“我与书法"结缘"纯属偶然,记得甲子秋日的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书法比赛中,曾获一等奖,这肯定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因为虽幼承家训曾临帖习字,但迷恋垂钓、滑冰和胡琴,字帖早被束之高阁了。打那以后愈感振臂挥毫能抒情写意,陶心养性,又俱事皆废,唯痴书法了。”谦虚表述了他当时研习书法的心迹。他第一次获奖尝到成功喜悦,从不专注到全心投入,这种转变,是学书者成功的要诀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书肆出售的字帖大多是现代老一辈书法家的字帖,没有古碑帖出售,学习书法的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当时这种学习状态只能称之为习字,谈不上书法。他属于前者,幼承家训,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将“童子功”做扎实了。从大学到工作期间,他对书法的学习和追求矢志不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转师、游学、识力之要,从无锡书法艺专到入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特别在南京求学期间,有缘投陈大羽、黄惇、徐利明名师之门,得到名师点拨和教诲,书艺大进。寒来暑往,日积月累,他的书法创作和理论并驾齐驱,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翻阅《黑河教育》刊登他的十多件书法篆刻作品,是他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创作的作品,路数宽广,涉猎篆、隶、楷、行、草诸体,从中透见其追求一种博取的创作状态。
相比之下,他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书法理论,在从事艺术史论的研究及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先后撰写了《书法家之路》《中国书法之接受美学观》以及在《书法研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一批学术文章,主要运用西方美学理论的成果去研究中国古典的书法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国书法之接受美学观》是其学术成果的标志,填补了中国书法理论的一个空白。他紧紧地抓住“品味”二字去做研究,“品味”二字,是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他用西方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诠释中国传统的品味,这种研究方法及论题,在当时的书法理论未有涉足或并不系统地研究。陈大羽教授在《书法家通讯》中评曰:“靳平夫书法接受美学课题填补了我国美学理论的空白,为书法理论研究找到了一个新视点。”陈老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近年的书法创作
更多在追求抒写怀素草书的气质上
从黑河调到广州高校工作期间,是其书风南北交融的重要时期,同时,也促进他的书法事业和书法艺术从未成熟走向成孰。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他从黑河师院调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还兼任广东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等职。作为入粤的书法教育工作者的靳继君,他热忱于斯业,倡议成立“书法研究所”,亲任所长,执研究生诸子,学有所成。他的学术研究逐步转向岭南书法史领域,从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高度去审视地域书风。2003年,广东举办了历代书法展览,全面展示了岭南书家的艺术风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次展览给当地学者提供实物资料进行研究。近年他出版的《书法》教材,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年第四次印刷),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主持研究的课题与岭南书法有关的有:《入粤文化名人与清代岭南书法研究》等项目,其中“广东历代书法家研究”梁启超卷,已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面世。
靳继君毕竟是一位书论家和教育工作者,教学相长,经过了多年时间的揣摩、爬梳,他又回归到理性层面上,他意识到一位书家的终极追求,光讲求书法形质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停留在点画形式上,难以满足其所追求的书法神采和文人情怀。因此,他立足于晋唐,上追周金铭文,汉篆隶书,以二王、孙过庭、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苏轼的行草书作为追求的目标,参以北朝碑版的意蕴。近年的书法创作,不单是停留于点画形式上,更多在追求抒写怀素草书的气质上。
新闻推荐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思东:回忆父亲刘济荣:愿他的艺术生命永不歇止
■刘思东与流野合作,为父亲造像。■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每年到了节日的时候,内心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