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佳木,风动书香来

南方日报 2021-06-19 06:49

●金炳亮

一座远离都市的海边小镇,一个多愁善感的单身女子,一家争议漩涡中的书店——它是一些人的避风港,也是另一些人的眼中钉。英国影片《书店》讲述的这个故事,充满了人生百味。

书店和书店里的人,总是这样充满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青年男女约会,除了公园,就是电影院和书店。90年代文艺青年的理想,是在小河之滨、云山脚下开上一家客栈,或者书店。比如广州河涌边上的那家七星书店,还有博尔赫斯书店(我寻思,这是店东在向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致敬吧),曾经沸腾了多少年轻人的心。

广州的西湖路、教育路一带,明清时期聚集了多家书院,又是士子科场考试的地方,因而书店林立,形成书坊街。晚清民国虽然废除了科举,书店应时而变,蔓延到附近的文德路和永汉路(后来改为汉民路,今为北京路)。我在80年代读大学时,北京路从南往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科技书店、古籍书店依次排开,显示这一条文脉顽强的生命力。

书店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地标,或者更进一步,书店是城市的灵魂。现代都市少不了书店。难以设想,缺了查令十字街的伦敦,少了高谈书集(GothamBookMart)的纽约,没了茑屋的东京、诚品的台北,这些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广州何尝不是如此?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座大型书城,在寸土寸金的天河商圈,其开业甚至早于对面的天河城和广百;这里将每年暑假的南国书香节放在最先进的国际级场馆琶洲新广交会会馆举办;这里开了全国闻名的堪称时尚地标的方所(书店)。

互联网起来后,书店分业,网店优势明显,实体店经营开始困难。不过近几年实体店通过改变业态和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变化,读者也逐渐认识到网店的快捷便利无法代替实体店的独特体验。

人们去书店,自然是买书。正如人们去餐厅是为了吃饭一样。可是,也不尽然。书是精神食粮。逛书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加拿大作家杰瑞杰·莫瑟写过一本《时间在此变得温柔》的书,就是写他在莎士比亚书店的一段奇特经历。中国台湾作家钟芳玲以寻访世界各地书店为乐趣,在她的笔下,书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写的《书店风景》畅销中文世界,可见对于“书店风景”,很多读者也是好这一口的。这几年,受制于网店的崛起和读者口味的变化,新开的实体书店,多在门面装饰和空间设计上下功夫,先想办法将读者引流到店,再费心思让读者在店里多停留一些时间。除了卖书卖文创产品,咖啡茶点是不能少的,还不时举办讲座、作家签售。读者逛书店,处处能感受店家各种温暖的小心思。

我上班的楼下,最近开了家名为“楠枫书院”的书店。这栋大楼聚集着花城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全国知名的出版机构,全省出版界的许多大佬在里面上班。出版人自己开书店,应该更知道个中三味吧。

南方有佳木,风动书香来。这是我猜测的“楠枫”之意。古代书院,是士子们研讨学问、交流心得、授业解惑的所在,“楠枫”不叫书店,而叫书院,应该也不仅仅是借用,而是有着出版人理解的深意吧。

我是出版大楼的原住民。30多年前迁入时,水荫路这一片还像是郊区,十九路军纪念公园连围墙都没有,夕阳西下时随意闲逛,便能驱走一天的疲惫。水荫路北边有广州画院,中间有歌舞剧团和剧场,南边有出版大楼。现在又有了一家书院。人文气息与烟火气交融,生活会更美好。

新闻推荐

“广州低调,但有担当!”这首抗疫歌曲唱出广州的外柔内刚

王小淞歌曲创作及演唱团队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看黎明再次升起/此刻的生活似乎不再平静/多少人再次被唤...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