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州市公安局流调专班的感染者轨迹调查专班“我们要跑得更快,努力跑赢病毒”

羊城晚报 2021-06-04 15:07

羊城晚报讯记者张璐瑶报道: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广州的“病毒侦探”再次上岗。

他们是广州市公安局从全市刑侦队伍中抽调的最精干的侦查员。疫情来临,他们组成广州市公安局流调专班的感染者轨迹调查专班(以下简称“专班”),重点聚焦荔湾区。专班24小时运作,与卫健委、疾控中心等部门无缝协作,通过一分一秒的抽丝剥茧,揪出病毒的游走轨迹,精准推断出一个个风险区域以及可能有感染风险的人群。

6月3日,记者走进专班,探秘“病毒侦探”的“破案”过程。据统计,截至6月3日中午,专班已累计排查重点场所122个,排查重点场所涉及的密接人员1300余人,协助卫健部门排查2000余人,排查出并推送给卫健部门的风险人群12000余人。

四步还原感染者时空路径

“流调与办案,相似之处都是还原事实、还原路径、还原行为;不同之处在于,刑警破案看结果,流调更看重过程。”专班负责人李光日说。

疫情发生后,李光日的手机屏幕几乎就没暗过,每天电话、微信不断。一接到核酸阳性的报告,他们马上就得进入战斗状态。

战斗一般是这样开始的——

第一步,公安联络员与医务人员组成小组,穿上防护服,对话感染者。这场对话要按照时间轴来进行,详细询问他过去14天都去哪儿、跟谁见面、去哪儿吃饭等。“细到每个小时每分钟,14天×24小时不能出现断裂和空当。”李光日说。

第二步,后台轨迹专班同时介入。前方一反馈感染者曾去过哪个地方,专班就立即通过视频、大数据等技术,查找轨迹起点,并向前、向后延伸,一步步还原其过去14天的全部轨迹。

第三步,有些感染者出现记忆模糊或偏差,专班及时依托公安大数据给予提醒,帮助他回忆。“比如一个患者某天去过医院,但想不起具体时间,我们就马上到医院核实,他都去了哪儿,几点交的费……直至找到他出现的时间点,记录下时间空间,再跟他确认,还原他的真实活动轨迹。”李光日告诉记者。

第四步,将基于各类证据充分印证过的详细时空轨迹,及时推送给卫健部门,供决策参考。

倒追感染者接触的人群

如何精确锁定密切接触者?专班成员苗兴告诉记者,如一个感染者曾经去过某个酒楼,知道了感染者的用餐时间,侦查员就开始根据卫健部门专家的意见设置排查条件,倒追感染者进入酒楼之前的几个小时内曾进入酒楼的所有人员。他们需要将这些人员全部找到,列为密切接触者。

感染者什么时候进来的?什么时候出去的?坐在哪个桌上?要精确到几时几分。哪个人跟感染者离得很近?哪个人曾经没戴口罩?哪个人曾与感染者在洗手间碰过头或讲过一句话?这些都得核实。

就是用这种方法,侦查员快速锁定了与首例病例郭阿婆关联的那名服务员。“我们调看视频,发现服务员送餐时没戴口罩,送餐回来后依然没戴口罩,而她曾经给阿婆送过菜。据此,我们判定两个人在没戴口罩的状态下有过接触。”李光日告诉记者。

病毒传播日渐“有迹可循”

对这些侦查破案的能手来说,找无形的病毒,可能比锁定犯罪嫌疑人还要难。

“我们不能肉眼看到病毒跑到哪里,只能根据时空条件判断有没有传染可能。”李光日说,“办案还有周期,但与病毒的这场对决,是未知的。”

他告诉记者,有的感染者活动轨迹非常活跃,可能上午还在这个区,下午就去了另一个区,最多的时候,一个人一天的活动轨迹可以达到十几个场所;有的感染者因为年纪大,记不清楚也说不清楚,甚至还经常不带手机,侦查员们只能从感染者的家开始,各个环节逐一还原轨迹。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为了防止病毒继续逃跑,专家们会根据流调结果划定封控圈。这就像是撒下一张大网,在这张网内全员检测核酸,快速找出感染人员,通过“病毒侦探”的轨迹还原,找出有无圈外轨迹,避免圈外爆点。

在李光日看来,随着广州防控措施的持续加强,病毒传播越来越“有迹可循”。近日,封控范围外出现的部分阳性感染者,就是这群“病毒侦探”在追查轨迹时发现了病毒的“圈外”活动,进而及时“揪”出病毒。“我们要跑得更快,努力跑赢病毒。”李光日说。

新闻推荐

指南针:最早在中国广州海面普及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有关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来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这部书由朱彧写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据父亲...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