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岭南画坛 的零距离记载
《艺术家那些事》
赵利平著
广州出版社
2021年4月
●江冰
读赵利平先生《艺术家那些事》,犹如进入艺术长廊。面对上百名书画家,涉及中国美术史几千年。对美术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艺术分析,是全书突出的亮点:既有主题思想的铺陈,又有艺术肌理的深入,更有一份对岭南美术事业的挚爱贯穿其中。
《艺术家那些事》面对具体作品与艺术家个人,绝不流于泛泛空谈,绝不大而无当脱离实践,表现出美术评论的强烈实践性。对画的赏析,既感性又理性,既有外观描述,又有内部分析,阐释到位,发挥延伸,让我们可以迅速切入作品。此为赵利平强项。他的现代汉语流畅优美,其中古汉语的风韵犹存,亦为画评增彩。
可以看出,他对古代画论和当下散文的浸染比较充分。比如,对朱颂民西藏“山水入画”的探究,如何用丰富的国画墨色,传达世界屋脊之神奇;比如,对《觊觎图》的主题阐释,颇见趣味,后引文友想法,相得益彰,彰显主旨;画面里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形与文字之间交流互动,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如《盼新年》版画解读,亦见盎然生机。又如,对季从南西北风情画深层阐释,千字文中涉及吴作人、黄宾虹、齐白石等众多大师,呈现了评者的艺术视野与修养,可谓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有赖于对书画艺术世界长期与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该书力求在作品评论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美术的壮阔艺术背景。就画论画,就作品论作品,就画家论画家,若无画坛大背景交流,敢于纵横比较,就很难对艺术家个人进行评价与定位。
在我的视野中,至少有两个框架可以设定:纵的方面,在美术史进程中,此位艺术家处于什么位置?横的方面,其在艺术功力、个人创新以及影响地位上,与同时代的艺术个体相比处在什么层次?比方市场化较强的娱乐明星界,有一线二线三线之分,作家亦有国家及省级、地市级地位影响差别。当然,关于艺术家的定位,说易行难,远非轻而易举。
更高的要求在于评论家对艺术家,既有并肩同行的探讨,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艺术提升;所谓“慧眼识英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以为,评论者至少可能具有三个境界:读懂作品,识其价值;评价艺术,预见前景;寻求规律,推动探索。
当然,这也是所有艺术评论家需要努力的方向与境界。
此书最动人处,还在于零距离亲近众多画家。作者款款深情,已然超越了评论家的冷静理性:先为友,再评画;先知心,在识画,乃作者的特色与优势。比如,对历年文人雅集即兴合作挥毫动人情景的记载,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艺术家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实为岭南画坛难得的珍贵历史记载。
当然,评论家与作家艺术家之关系,一向就有两种说法:一是亲密接触,知其人方知其艺;二是保持距离,不为熟人情感所动,就作品谈作品。一热一冷,二法皆有道理,又似乎相悖,构成“二律背反”。以此深入细究赵利平,似又有话可说,或将另文铺陈分析。
赵为粤人,评论对象也多为在粤画家。岭南文化的“本土关注”,在书中自然体现。南国多情,草木常青,这是环境与气候,对艺术家的影响,相关论述极具岭南气息与地域特色。许钦松将版画技法融入山水国画,迎锋冲凿的骨力与黑白光影,如何引发争议,又如何影响岭南画派?作者也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
南来北往,地域个性,南人北相,北相南来,南方热烈与北方苍凉,互动交流,融汇贯通,也是此书一个努力延伸并生发的艺术价值点。
简而言之,在岭南画坛众多评论家理论家的队伍中,赵利平画评中“零距离”的亲近,构成其亮点与优势。恰如作者所言,艺术家多是“大情大性”之人,不同的性情造就了各自面貌迥异的作品,这也是赵利平零距离接触艺术家所获得的感悟,以及他艺术评论的可贵之处。
他常常可以登堂入室,进入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与私人空间——与他们进行深入而坦诚的交流,一道赏画读画作画,在一条评论兼收藏的艺术道路上行走数十年;时光雕刻了他的内心,同时也完善与提升了他的艺术评论。
众多艺术家的加持,使赵利平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艺术眼光,以及艺术修养的书画艺术评论家。此结论也可从第三章《收藏琐记篇》中获得明确印证。
细读《艺术家那些事》,在第一章《作品与风格篇》中,或许我们还不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当进入第二章《艺术风范篇》时,你就会发现作者与林墉、方楚雄、陈永锵、许钦松、郭莽园、苏启龙、陈绍山、方土、林蓝等一大批艺术家,有一种亲近——几乎是他人难以替代的亲近。
他的企业家身份,以及他对岭南艺术的热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合力,使他的人生、职业、趣味、爱好、挚爱巧妙地融汇成一种人格的魅力与优势,且几十年如一日——从青年至中年——初心不改,挚爱不变。或许羊城独一份。令人羡慕,无法效仿,值得称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艺无止境,评论不易,吾辈唯有加倍努力。期待赵利平先生在今后的岁月中,对岭南画坛有更深入更犀利更夺人魂魄的艺术评论。厚望于他。
新闻推荐
学生们参加今年的中考体育考试。今年是广州“新中考”实施的第一年。中考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1日9:00至6月5日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