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激励全民族抗战

晶报 2021-05-25 06:40

冼星海

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

《大海的回声——冼星海诗传》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花城出版社

在中国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烟中,曾经广为传唱着一批革命音乐作品,成为激励全民族奋进的战斗武器。这些激昂高亢的旋律大多出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之手。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自小喜爱音乐的冼星海,很早就展现了出众的音乐天赋。1918年,冼星海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他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经过刻苦练习,很快就能娴熟地吹奏单簧管。由于单簧管在中国民间被称为“洋箫”,冼星海在师生中赢得了一个“南国箫手”的美誉。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留法期间,冼星海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对祖国怀念日甚的冼星海回到了上海。那时,日军侵占我国东北后,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以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最广为流传的《黄河大合唱》便诞生于此。1939年初,冼星海的老搭档、诗人光未然来到延安,带来了其创作的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抱病连续创作6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第一次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当尾音落下的一刹那,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如雷鸣般从大礼堂后面涌向前台。《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的号角。

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冼星海奔赴莫斯科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因长期劳累与营养不良,冼星海患上肺病并日益严重,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噩耗传到延安,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广州市珠江环绕的二沙岛上,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乐厅,无数次奏起悠扬的音乐,让这里成为城市的文艺地标;1985年,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时,番禺博物馆开设了专门的展厅,弘扬冼星海的革命精神和非凡乐章……2009年,冼星海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数读

6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对冼星海来说是灵感喷发的6天,他带病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晶报记者 林菲新华社资料图

新闻推荐

冼星海: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位于广州星海园内的冼星海塑像。CFP供图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童年随母...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