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变息肉被ESD“生擒”

老人报 2021-05-18 18:11

提到肠道息肉,大家都会想到肠壁上长出的凸起物。但是,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是一类善于伪装的息肉,它们的形态是一片一片的,略微高于肠壁,色泽与周围的肠黏膜非常接近。因此,在肠镜检查的时候,此类极易恶变的息肉非常容易被遗漏。为了对付这类异变息肉,内镜下ESD技术(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运而生。

反复腹痛,发现低位肠道肿瘤

近几月来,谭伯一直反复出现腹胀,偶伴腹痛,有时伴有排便增多。但谭伯觉得这属于小毛病,休息几天便能自愈,所以一直未予重视。

随着症状的加重,谭伯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此时才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肠镜检查。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直肠距肛门15厘米处发现侧向发育型肠息肉。有见及此,该院消化内科专家建议谭伯立即入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在几天坐立不安的等待中,病理结果终于“出炉”:直肠黏膜绒毛状-管状腺瘤,局部呈高级别腺瘤改变,建议随访复查。谭伯得知结果为“良性肿物”,不禁松了一口气,但这是癌前病变,任由病情发展迟早会出现恶变。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序友表示,谭伯这种距肛门15厘米的低位肿瘤,如通过传统外科手术切除肠道,有可能需要人工肛辅助排便,会导致谭伯生活质量呈断崖式下降。

ESD完成两个“最大限度”

经讨论,为了保证谭伯的生活质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决定为谭伯进行内镜下ESD治疗。相对于大创伤的外科手术,ESD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及其功能。经该科室副主任医师罗国彪的细心操作,谭伯顺利通过ESD手术治疗,切除了他体内潜伏已久的侧向发育型肠息肉,并且术后顺利出院。

手术后,谭伯只需要定期返院复查肠镜,对其生活质量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真没想到一个微创手术就能治好肿瘤,幸好这次医生发现及时。”得知自己可以健康出院,谭伯非常感慨。

早发现早切除,消除癌变隐患

腺瘤属于癌前病变的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公认,其癌变的潜能与腺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以及异型增生的程度密切相关。当腺瘤性息肉的体积大、绒毛成分多且存在高度不典型增生时,其潜在的恶性程度更高。

“医学上对腺瘤性息肉发展到肠癌的时间划分了三个分水岭,分别是5年、10年和20年,这三个时间分段癌变的概率分别为3%、8%和24%。所以,越早发现并切除这类肠息肉,就越有可能在癌变之前消除隐患。”刘序友说。(指导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序友记者陈晓琨通讯员孙冰倩)

黏膜下注射

标记

剥离成功

切开

图ESD操作步骤

m:黏膜层

sm:黏膜下层

mp:固有肌层

黏膜下剥离

新闻推荐

眼睛出现闪光感,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辉通讯员刘庆钧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黄仲委教授接诊了一职业女性模样的患...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