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导演广州分享“国宝级大师”生活:小房子,大志向,平均超96岁
导演徐蓓
许渊冲
杨振宁
杨苡
羊城晚报记者李丽
中国曾有这样一所大学:它只存在了短短的8年多,却诞生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它便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洗礼中诞生的西南联大。
80多年前,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西南联大,吸引着一群中国学子跋山涉水,徒步3500公里前往云南继续求学。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求知,更是救国。2021年5月29日,纪录电影《九零后》将正式公映,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将通过大银幕讲述他们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
该片导演徐蓓近日在广州分享了她在拍摄时所接触到的这群特殊的“九零后”可爱又可敬的故事。
“九零后”与“90后”的心灵共振
这并不是徐蓓首次关注西南联大往事。早在2018年年底,她所执导的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便开始在网络走红。迄今,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作为同题新作,《九零后》如何超越前作?徐蓓解释,两者的切入角度并不相同,但能很好地相互补充:“《西南联大》是以5集的篇幅全方位讲述西南联大这段历史,《九零后》则通过采访西南联大的学生,从个体的角度去展现那段岁月以及联大先生们的风骨。”
在徐蓓看来,《九零后》就像一部“主演”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青春片”。观众可以跟随镜头穿越回大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跟着这群青年学子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陪他们一起抱着书本跑警报,看他们在炮火中读书、逃课甚至恋爱。“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他们的十几岁二十几岁都会有共同点,那就是年轻人身上特有的那种不羁、狂狷以及青春的惶恐。”徐蓓深信,《九零后》能跟今天的“90后”甚至“00后”观众产生心灵共振,“现在的‘90后’的困惑,其实片中的\‘九零后’在年轻时都曾经历过。就像我在听他们回忆时会联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现在的大学生看他们的故事也一样不会有隔阂。”
从大师身上学习如何度过一生
99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00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100岁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的获得者许渊冲;102岁的《呼啸山庄》译者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马识途……《九零后》“演员表”之星光璀璨,或许是任何其他电影都无法企及的。这些国宝级大师的青春故事,对平凡人有什么启发?在广州分享会上,徐蓓特意选择了“我们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这些人其实有一个简单的身份,他们都是读书人。我想让大家看一看他们读书之后的状态。”
读书,不仅存在于这群西南联大学子的回忆里,也是他们终其一生在做的事。徐蓓在分享中举例,当年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今年106岁的作家马识途日日读书写字不辍,直至去年才因身体原因正式宣布封笔。徐蓓说:“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马老曾经赠予年轻人的一句话:年轻是你们的资本,但也可能成为你们的负担,就看你们怎样生活。”
徐蓓希望,那些对青春有着迷茫和惶恐的青年人都能看看《九零后》,“从片子里这些老人身上学习,或许迷茫就会少一些”。她说:“我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抵达每一个人的内心,让人们思考:我们的青春如何才能充满志趣和韧性,以及,我们到底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镜头后的故事】
王希季(100岁)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
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我们采访王先生的时候,他96岁,但他每天还是会到他的办公室去上半天班。我们当时先拍摄了他在电脑前工作的镜头,然后我问他,能不能再拍您一个走路的镜头?他办公室前面有一条走廊,我想拍他的背影渐渐走远。当时一个他的小同事想递给他一根拐杖,但他很坚定地摇了摇头:“我不需要。”
我一直记得,当时采访他的时候,他在镜头前非常柔和但也非常坚定地说出那句:“中兴业,须人杰。我就是想要做一个人杰。”在那句话里,你完全不会感受到任何的矫揉造作,你只能体会到两个字——力量。我想让大家记住他96岁的样子。
许渊冲(100岁)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是一位个性特别鲜明的老先生,2017年我们采访他的时候,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我现在正抓紧翻译,每天要翻译到凌晨4点。”在那栋楼里,他家的灯光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熄灭的。我问他:“你还在追求什么?你已经得到了翻译界最高的奖章。”他说:“我要争取在100岁的时候把全本的莎士比亚翻译完。”
第二天我去采访他的同窗好友杨振宁。我说,你的同学许渊冲正准备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杨先生说:“他是嫌其他人翻译得不够好吗?”这显然是他们同学之间才有的默契。
2019年我在北大再次见到许先生的时候,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老伴去世了。但有一点没有变,他依然从早到晚在翻译。
许先生是一个特别争强好胜的人,非常纯真。我们在谈到他的很多同学的时候,他都表现得很不服气。我就问他,西南联大的学生里就没有一个让你服气的吗?他想一想说:“有,杨振宁。”
吴大昌(103岁)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学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为车辆发动机专业建设作出贡献
我见到吴先生的时候,他101岁,每天仍沿着大学的操场走三圈。他家在二楼,没有电梯,但他可以自己爬楼上下。当我走进他的卧室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能从板凳上站起来,一点都看不出是个过百岁的老人。
我记得他的卧室非常简洁,当时桌上还摆了一本摊开的书,书名是《华为工作法》。我问他,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他说:“我以前对华为不太了解,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一下!”
杨苡(102岁)西南联大外文系学生
翻译家,《呼啸山庄》译者
杨先生是一位女性,她最近几年很红,多年前翻译的《呼啸山庄》也被很多人重新提起。我个人很喜欢她,因为她非常睿智淡定,是历经了各种风雨但依然眼睛里有光的人。我有时候会一边看着她一边想,我们都是学英语的,我能不能在80岁的时候保持她现在的状态?
我们采访西南联大的校友时,发现他们大多居住在非常狭小的屋子里,有的甚至小到我们无法自由地展开拍摄。我的理解是,他们不是住不起,而是他们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跟普通人不一样。杨先生家里也是这么一个状况,她住的房子还是1958年修的,两间卧室,屋子里到处都是书。她说学校曾让她搬,但她就愿意住在这儿。她每天就在那里,读书、看报、写日记,以及跟朋友交谈。
我们去杨先生家里采访的时候是中午,她正盘着腿在床上休息。我想拍下这个场景,但杨先生不准,因为她觉得自己在镜头前必须是正襟危坐、非常优雅的。我问她在听什么,她非常调皮地朝我笑了一下:“这是我的小快乐。”然后她把耳机递给我。我一听就激动地喊了起来,因为那首歌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翠堤春晓》里的一首插曲《OneDayWhenWeWereYoung》,它正好就是我们影片的英文名。后来我又在片子里加了一组杨先生坐着沉思的镜头,背景就是这首歌。
潘际銮(94岁)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
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
我们采访潘先生的时候他90岁,但工作比很多人都要繁忙。当时我跟他约采访时间,他说明天可以,后天我就要出差了。我一听头都“大”了,问他去哪儿,他说他在南昌大学那边有一个实验室,去完南昌还要去青海,所以他要去买飞机票。他告诉我们,他现在一门心思要做的就是“大事”。我问他什么是“大事”。他说,对国家、对工程有用的就是“大事”。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婉琪)2021年广州市第7届校园无线电阳光测向活动5月15日~16日在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奥绅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