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物医生”要给60多件汉代青铜器“治病”
记者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独家获悉,该院正准备启动一项大规模的院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64件/套铜器将于近期开始接受“治疗”。整个修复项目预计两到三年完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这批青铜器普遍锈蚀较重
此次计划修复的青铜器是发掘编号为“65东物”“66东龟”、出土于东山物资局、龟岗等地的汉代旧物,之前妥善保存在严格按照当代文物收藏标准设计的南汉二陵博物馆文物仓库中。为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这批文物的历史信息,揭露它们的原初面貌,考古工作者们希望能按照科学的方法将之全面修复。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告诉记者,这批青铜器出土年代较早。由于埋藏条件的影响,它们普遍锈蚀较重或变形严重,无法辨识文物的原始形貌,部分锈蚀物遮盖住了器物铭文和纹饰,需要进行系统的修复处理,去除文物表面的锈蚀和沉积物后,才能详细观察文物外观形貌特征,从而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深层价值。
吕良波说,广州处于红壤分布带,红壤呈酸性,对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腐蚀作用大。历经近2000年地下埋藏,能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极为罕见。“65东物”“66东龟”铜器出土至今已经有50多年了,通过科学把它们修好、保护好、研究好,对岭南地区赤红壤埋藏条件下的脆弱青铜器的保护意义很大。
吕良波介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于2020年3月成立了“广州汉墓(65东物、66东龟)出土青铜器病害调查工作组”,开始对这批铜器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估,并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64件/套铜器器型包括铜镜、铜环首刀、铜剑、铜勺、铜灯、铜杵臼、铜熏炉、铜染炉、铜釜、铜壶、铜鼎、铜盆、铜温酒樽、铜洗、铜三足釜、铜盒、铜钫、铜卮、鎏金铜铺首,应为墓主人生前所用的工具、兵器、酒器、容器以及棺饰等。但墓主人究竟是谁,由于材料太少,现在仍无法判断。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批青铜器是今天人们研究汉代岭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吕良波介绍,“65东物”“66东龟”出土大量铜器,表明墓主应属于当时社会的贵族,也意味着汉代广州的社会发展有了显著进步。岭南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具有地域文化艺术特点的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广州地区与周边地区间就有经济和文化交往,汉代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广州出土青铜器的形制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的艺术形式,是古代人类迁徙、贸易交往、文化传播的结果。由于广州与周边自然地理、生态背景和地缘的相近,在历史文化和其它方面形成的共性是非常多的。“65东物”“66东龟”出土的青铜器对研究岭南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65东物”“66东龟”出土的铜器大多数有纹饰,且器物造型优美,纹饰地域性特征明显。其中刻纹青铜器图案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纹样纤细流畅,展现了形与线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它们绝大部分保存极差,铜本体基本流失殆尽,属于“有形无强度”的脆弱青铜器。残缺、断裂、裂隙、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矿化和点腐蚀等病害随处可见,有的铜镜碎成50多块,有的铜壶更是几乎碎成了“渣渣”。此外,部分铜器在当年出土后曾进行过粘接、补配等修复处理,修复痕迹非常明显,但所用修复材料不明,也是这次修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吕良波说,保护修复方案对每一件铜器都量身定做了专门的修复预案。整个修复过程初步预计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新闻推荐
广州服务业发力“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擦亮“广式服务”招牌
根据2021年4月22日广州市公开的一季度数据,1~2月,广州市服务业十大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同比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