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本真 静待花开缤纷 广州外国语学校复校十周年

羊城地铁报 2021-04-26 04:48

广州外国语学校博雅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子。广州外校博雅育人。学校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静待花开。广州外校美丽的校园景色。

编者按:十年前的今天,广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外校”)在南海之滨新建复办。十年来,该校教职工在刘红梅校长带领下艰苦创业,在外语教育、国际课程、科技教育、学科竞赛等方面树特色、创品牌,初中、普通高中和国际高中齐头并进,忠实履行立德树人使命,引领学生铸就中国灵魂、浸润世界眼光,向广州人民交出了精彩答卷!

该校高考高优率从23%提升至97.62%,近年教育教学成绩一直保持高位、优质,稳居省、市属学校前列。在一批批普通高中毕业生荣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的同时,国际课程班毕业生也得到哈佛、耶鲁、牛津等国外一流大学青睐,广州外校因学生灵慧博雅、毕业出口多元赢得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新建复办仅十年,广州外校凭什么跻身全省普通高中前列,稳居全国TOP国际学校序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广州外校,解密这所传说中的“非传统名校”。

文/高博

维嘉同学,一个“特立独行”的广州女孩,明明可以去欧美发达地区游学交流,却偏偏选择去南美洲的智利;明明可以乘飞机直达,却挤着火车晃晃悠悠;明明可以在校园里自由自在,却选择住进了智利家庭……而这背后的驱动力,源于她对西语文化的痴迷。

自从初中时在广州外国语学校学习西班牙语,维嘉的人生便和跨文化交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去香港大学攻读本硕,还是到世界各地游学,在独立、专注而持久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探索中,她积极拓展着人生的宽度与高度,诠释着新一代年轻人的独立人格和探究精神。她还常常把世界各地的见闻化作书信,与广州外校的老师分享交流,让老师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据了解,广州外校一直以来致力于搭建全面+个性+特色的多元教育平台,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通途,并赋予学生反思批判、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大批像维嘉这样的精英学子从广州外校走向北大、清华、中科大、人大、复旦、浙大、哈佛、哥大、伯克利等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并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服务于我国前沿科技、对外交流合作事业,遍布于全球各地,尤其以王同学、淡同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校友成长为国家外交人才,续写着新一代的中国故事。现如今,广州外校教育质量已跻身全市第一方阵: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高考重本率(高优率)年年攀升,从25%递升到97.62%,名列全省前茅。作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者,广州外校用闪亮的办学成绩和育人成果,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博雅和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广州外校于1963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的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外交人才,后因历史原因停办。为响应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号召,广州外校于2009年在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复办。

境教无声润博雅。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刘红梅校长认为,校园生态环境应该首先成为一部立体的、传递办学理念的教科书。于是在她的主导下,广州外校在建设过程特别关注校园公共艺术形态,注重润物细无声的隐形课程的“境教”,赋予环境积极向上的人文底蕴,以孕育学子博雅精神。

“博学致知揽中外,雅正端品通古今”毛体书写的楹联嵌在红褐色的校门两侧,略一回味,便觉不凡,既完美体现了外国语学校的定位和期许,更暗合了“博学、雅正、融和”的校训。

踏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留美幼童图》屏风,提醒学生不忘历史教训,要中西兼容,通达世界。外传统内现代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环球广场、异国园林、学子湖、《状元赋》景观石等人文景观建设都赋予校园环境以“博雅”审美特质,潜移默化中感染博雅学子。学校一直追求把校园公共艺术置于博雅教育背景的宏阔视野中,调动师生积极参与校园公共艺术实践的意识,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隐形课程的“境教”,以此促成校园公共艺术美化心灵、启明智慧、玉成人格。

人大女孩郭同学说:“小学时,广州外校就是我的梦想学府。典雅大气的教学楼,充满爱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气息……我为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感到骄傲。”

多彩文化致博雅。为了更好地将博雅精神赋予育人指向,刘红梅校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语大承、外语大通”的办学理念,将博雅精髓渗透到多元文化理念当中,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精髓,通过跨文化交流学习,涉猎广博知识,进而实现创新革新,培育能通达世界的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博雅学子。

学校母语类课程(悦读汇、诗社、书法、经典诵读等)、多语种外语课程(英、法、德、西、日)、外语类拓展课程(CNN英语视听说、外语影视欣赏与影评、走进欧美、外语话剧、外语电影配音、外语原创音乐等)、传统文化类课程(剪纸、京剧、陶艺、皮影、粤剧、茶艺、国画、肖形印、广府文化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地球小博士、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车模、实现你的科学idea、编程社、动漫科技等)、活动类课程(中外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等在校园都非常受欢迎,在校园里处处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汇,是古代经典与现代文明的对白,这一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多彩文化,孕育了孩子的无限可能。很多孩子在毕业后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发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某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在某一时刻的触动,让他们突破了阈值,达到了远方。

而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学生的作品与表演漂洋过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学校引导学生以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平等开放的包容态度对待各种文化,实现中外文化的良好互动与交融。此外,学校同步课程体系的变革与推新,面向每一位学生、每一个独特的心灵,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真正合适的教育,实现对博雅教育本质的追寻。

以美育美弘博雅。来到广州外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要经历一个自我调整和思想熔炼的过程。五湖四海的老师,不同的理念激烈碰撞,思想的火花得以迸发,业务研讨、互学互鉴,让教学业务得以提升,融洽氛围得以营造,如清澈湖水中泛起的涟漪,逐次扩散出去,让生活在这一方天地间的学子们性情得以舒展、品格得以濡染。在广州外校的校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球网两边的师生对战、田径场上的同伴提携、绚丽舞台上的引吭高歌、烛光闪烁后的生日祝福,他们一起走过成人礼,一起登上鼎湖山……从晨跑到晚修的陪伴,每晚子时方才熄灭的灯光,是校园里最长情的告白。疫情期间,老师蹲守在电脑和手机旁,指导学生用多种语言拍摄视频,向世界呼吁共同抗疫,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声,用这种具有人文高度的关怀,让学生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全球意识,俯仰间让“博雅和美”文化思想深耕于心。

广州外校老师和学生,既是学校探索之路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如今的北大女孩李彦熙清晰地记得在广州外校读书的情景。“对2010年第一批入学的我们来说,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任课老师来自天南海北、全球各地,上课风格各异,有的严谨认真,有的自由随性,有的幽默风趣……唯一相似的是,他们都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报以最大的包容,他们以极大的教育智慧,像春风化雨一般,既当老师又当"妈妈",让学生慢慢适应、逐渐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刘红梅校长笑称:“我们学校就像个"聚宝盆",如何让"盆"里的每个宝贝都发光发亮,达到既知识渊博、又相互欣赏相互接纳的境界,必须要靠文化的融合。我们的博雅和美文化,完美地将这种文化渗透到了学校的各个细胞。”

雅正德育:

守望“慢”成长

刘红梅校长一直坚信,教育的本真,不唯分数,不求快跑,而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静待花开,方能收获缤纷多彩。

静待花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敬重生命个体。学生学段不同,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学校的雅育,强调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德育工作思路精准化,将德育工作重点精细化。

在遵循规律的工作思路引领下,“雅之始、雅之固、雅之成”成为了雅育的基本阶段。青春学子雕像、学子湖、涂鸦墙、学生电视台与广播站燃起了活力青春的校园氛围,生涯指导、学生干部培养、各类讲座论坛丰富了实用多彩的德育课程,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外语文化艺术节凸显了动静结合的德育活动。

哈佛女孩叶同学在回忆母校时说:“学校教育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给我的影响无比深远。广州外校的学生全面发展,无论走去哪里都充满了活力与斗志!”叶同学在静待花开的土壤里培基成长,凭借优秀的综合能力,最终成为大学就读专业唯一的优秀毕业生,实现了青春梦想,绽放了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快教育”“超前教育”,而是走近了解、持久关注、耐心等待的“慢教育”,让学生以最自然本真的状态行走在成长路上,不急不迫,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学有收获。

静待花开,是尊重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培育生命个体。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自主学习发展的真谛。

广州外校在德育实践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根本性原则,站在孩子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让他们的生命更快乐、更纯粹、更美好,成为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育德、育心、育魂,助力孩子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自觉成长、主动成长,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个鸡蛋能引发什么?在初一(5)班的班会课上,一场保护鸡蛋的活动正在进行。学生分组,群策群力,保护鸡蛋在自由下落时不损分毫。实验室里,学生腌制皮蛋,用草木灰、熟石灰、泥巴包裹在蛋壳外,40天发酵后,劳动带来的是一起吃皮蛋的快乐,更是蛋白质结构性质改变的理论深化。活动课中,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孵化鸡蛋,当鲜活的生命破壳而出时,学生收获的是成功的愉悦,领悟的是生命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才是成长。

教育寓于实践,体验促进成长。广州外校提供平台,培沃土壤,让学生在更多、更广、更好的平台体验自主发展的快乐。初高中在学校就读的徐同学,常年担任学校大型晚会主持人,今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以其丰富的活动经验,活跃在大学舞台上,展示个人综合能力。云南巍山县青云小学的“直上青云”帮扶项目,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山区,体验生活,历练成长,拓宽情怀。

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灌输的“一言堂”,而应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成为探索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体。只有关注生命自我成长的过程,才能倾听到生命拔节生长的律动。

静待花开,是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多元评价生命个体。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更要引领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基础上进行多元评价,可以发现生命精彩多样的闪光,同时给予学生成长的心灵营养。

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学校重点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课程,力求德育课程多样化、系列化。班会是德育课程的主阵地。刘红梅校长曾说:“德育工作需要德心融合。”学校雅育班会以“德心融合”为理念,用有针对的、情境的、开放的、体验的班会助力学生成长。雅育班会课采用多种形式,班级主题班会、学生活动班会、团队活动班会、年级主题级会的设计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和活动形式的需求,实现学生多方位成长。

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磨练中发展意志品质;艺术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导师;传统文化课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了民族精神;仪典课程唤醒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图书角、文化软板等文化建设课程,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足迹,彰显了学生的智慧。丰富的德育课程就像“多出的一把尺子”,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发现优点,提升自信。

刘红梅校长说:“只是让个别学生优秀不是最好的学校,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和快乐才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仅用分数帮助学生跨越门槛不是最好的教育,给予学生一生幸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多元评价促进多元发展,多元发展满足多样需求,生命在多元中便拥有了无限可能的精彩。

花有不同季,人有不同时,教育是“慢”的艺术。广州外校的德育实践证明,慢,是为了走得更快。慢中求精细,慢中有沉潜,慢中寻发展,慢中有智慧。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伴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聆听花开的声音。

灵动教学:

在批判中不断突破

刘红梅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八字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别看这八个字简简单单,可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学生、老师都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革新”的过程。

“深度备课”改变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意味着教学的设计要更灵动,老师的备课难度加大。为了让老师的教学能力与灵动课堂相匹配,学校提出了深度备课的要求。老师们分工备课、编制教案、学案和课件,再依次说课,其他老师点评,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形成共同使用的教案、学案和课件。对于深度备课,老师们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尝到甜头,课堂生动了,难点突破了,老师们教学能力更扎实了。以课堂教学为媒,学校还经常邀请市内外名师来校研讨、交流,与本校教师同听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通过“名师助学”“同伴互助”“专家领学”等方式内培外引,大力发展竞赛辅导团队,精心培养博雅兼修的优秀教师,十年来毫不停步,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博雅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领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着主导作用。刘红梅校长以政治学科先行先试,实行灵动政治教学,主要从灵动课程与教学资源、灵动课堂、灵动课案等方面着手,立足课堂内外,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促使学生孕育灵气与活力、激发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灵动思维,促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手脚灵活、思维灵敏、思想灵光的境界,真正实现课堂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位身先士卒、善于思考的校长的引领下,老师们也开始了在自我批判中实现突破、创新成长。

“两主一效”打造灵动课堂。早在几年前,刘红梅校长便带领科组长自主研发了《广州外国语学校课堂教学“两主一效”评价表》,强调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也不再定格于教师是否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和任务,而是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否得到培养和提升。

广州外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思考,积极探索并实行主动、互动、灵动的课堂教学,打造主动学习、互动探究、灵动创思的灵动课堂。灵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有语言互动、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生生互动的基本形式有同桌互助互学、邻桌合作互教、小组展示互评、组间互辩互说。通过灵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各科组运用灵动教育教学理论,自主开发本学科“两主一效”灵动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优秀科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生态,以提高灵动课堂教学效益。

自灵动课堂教学和“两主一效”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广州外校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上,《阿房宫赋》被演绎成了生动精彩的“角色扮演”。郭坤峰老师给学生出题——假如你是阿房宫的设计师、阿房宫的宫女、阿房宫珍宝馆的馆长或者作者杜牧,如何介绍阿房宫?王楚蒙同学在扮演设计师时,运用地理、历史、美学、语文各个学科的知识来阐述,其内容的丰富及思想的高度让郭老师为之惊叹,“没想到我的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这全部是课堂上生成的,真心为学生骄傲!”

“一体两翼”建构博雅课程。美国学者罗纳德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的帮助支持下,获得知识和理解、发展技能和转换态度、形成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内容和过程。”基于该理念,学校自主开发了以“基础必修课程”为主体、以“特色必修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博雅课程体系。学校先后开设包含品德养成、文化传承、科学探究、尚美健体、学品培养、生活技能六大板块80多门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

广州外校开设了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第二外语供所有学生选修。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批国际知名大学、中学签署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引入AP课程、A-Level课程和IB课程,并聘请相关语种母语国的外籍教师专职任教。学校还聘请有外事经验的专业人士为高中生开设外交实验课等自主选修课程,着力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国际公民意识。

博雅课程体系为广州外校学子提供了多样化的人生选择。北大学子李彦熙说:“广州外校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是一面镜,让我们看到自己现在在哪,未来要往哪儿去;更是一片沃土,赋予每个人自由生长的权利和养分。”国际高中班的吴孟奇同学在高一时发起组建了无土栽培社,直到高三依然坚持研究。学校专门在教学楼旁辟了一块地,让她静心培育自己的产品,她组织社团的能力、出色的创新能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叩开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门。现从事外交工作的冠儒同学回忆说:“在外交实验班战略讨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研讨一系列宏大又紧密联系实际的课题。曾经在外交部门工作过的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授课,内容生动、令人叹服。正是学校开放多元的课程引领我走上外交官这条路。”

教育逐梦:

走向世界报效祖国

复建伊始,广州外校即与南沙共享“三区一中心”(国家级新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的政策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逐渐步入高潮之时,作为大湾区文化的桥头堡、文教事业的先锋,广州外校严格对标大湾区战略,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全面对外开放、满足人民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等方面用极富创意创新的实践代表了这个时代先进教育的风貌。

难能可贵的是,一批批毕业生飞跃重洋自由翱翔之后,又重新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廖同学,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任职。从学生到实习生,从实习生到教师,再和自己昔日的班主任成为同事,那些曾经熟悉的生活日常,掀起了她内心的无限感慨与感动。她眼中含泪告诉我们:“以老师的身份来体验学校生活,才发现老师的辛苦和伟大,感谢老师们当年的包容和教导,感谢母校的培养与付出。”

木棉灼灼,珠水泱泱,广州外校,青云激昂。广州外校复办十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城区边缘走向舞台中央,业已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的一张亮眼名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接下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朝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外国语学校稳步前进,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刘红梅校长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岁阅恩宁》4月26日开播

新快报讯记者陈慕媛通讯员穗规资宣报道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获悉,4月26日-28日晚9时05分,由广州市规...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