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让急性肝衰竭转危为安

老人报 2021-04-20 17:10

去年12月,“目黄如金”的罗女士被家人紧急送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发现罗女士出现了“胆酶分离”现象,总胆红素最高达417umol/L,属于急性肝衰竭,马上将其收入脾胃病科住院治疗。所幸送院及时,罗女士入院后在“人工肝”技术支持下进行了2次血浆置换治疗,才得以转危为安。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熊文生

记者陈晓琨通讯员刘庆钧

置换液

抗凝剂

代替肝脏发挥代谢解毒功能,然后回输人体

废液去掉

“人工肝”技术将患者拉出“鬼门关”

据了解,罗女士入院前6天,曾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以抑酸护胃、解痉止痛等处理,症状未见缓解。由于罗女士症状逐渐加重,家人在午夜时分将其紧急送院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熊文生忆述,在留观室初见患者时,患者虽皮肤黄染不明显,却“目黄如金”。抽血结果显示,罗女士的肝功能(谷草转氨酶4973U/L、谷丙转氨酶4019U/L、总胆红素298.7umol/L、直接胆红素194.2umol/L)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1.5秒)皆出现异常,遂将其收入院。

入院后,予以患者抗乙肝病毒、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白蛋白、护肝、护胃、改善循环、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但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逐渐加深,胆红素进行性上升,凝血功能进一步恶化,考虑为肝衰竭。

当时,患者的总胆红素最高达417umol/L,凝血酶原时间最长23.2秒,且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十分明显,反复出现夜间低血糖,病情仍在持续进展。肝衰竭一旦形成,常规治疗在短期内往往无法逆转病情,最多只能延缓症状。

“考虑到患者属于急性肝衰竭,在去年12月2日,我们为患者的股静脉置管后,进行了第一次血浆置换——"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总胆红素下降至310.4umol/L。于同月7日,团队再次为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患者的总胆红素逐步下降至117umol/L,凝血功能也恢复至正常水平。”熊文生说。

作用:净化血液,为肝脏分忧

接受2次“人工肝”治疗后,罗女士从入院时的食入即吐转变为食欲日渐改善,再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转变为精神抖擞。

熊文生表示,“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是指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并最终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疗新技术。它能够为肝衰竭时的机体清除大量胆红素等代谢毒物,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并促进肝脏功能的自行恢复,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急性期,等待新的肝细胞再生或维持延长生命,并可为肝移植创造有利环境。

完成“人工肝”治疗后,熊文生为患者进行了后续对症治疗,以健脾扶正的中药改善其消化道症状,可谓“中西结合,相得益彰”。

提醒:治疗不宜过于频繁

根据组成和性质,“人工肝”可分为3类: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当前,非生物型“人工肝”已成为治疗主流。进行“人工肝”治疗前,要看患者是否存在适应证,如急性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肝移植围手术期等。

如果患者存在治疗的适应证,且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一般来讲,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不宜过于频繁,一般以每周2次左右较为合适,否则会扰乱人体的正常运转。

新闻推荐

我与“花花世界”

●陈柳一花一世界!世间有花,生机盎然!我是一个“花痴”,与一百多盆花共处一室,时时与花为伴,天天心花怒放!花架花盆别具一格阳台...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