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丑陋建筑是一种审美入侵

新快报 2021-04-18 01:22

■2020年十大丑陋建筑之一 广西河池丹泉酒业文化馆

■公共艺术展上的作品

■装置作品“融”

■天梯 蔡国强

■成都太古里商业区的装置

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彭文斌: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过去有人认为相较于上海的流行时尚、北京的资源区位优势,广州的艺术生态似乎较为平淡,但而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布局,将在快速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大地带动文化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和发展。全球艺术机构、艺术家将在湾区集结,广州或将进一步彰显中国南方文化艺术窗口的独特优势。日前,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围绕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关系等话题,专访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彭文斌,他认为,“将千年广州文化以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进行延续,将独特的岭南文化以丰富多元的方式结合艺术实践发展开来,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交融扩展"艺术+科技"的当代性文化感知,并借助政策的支持与民间的力量进行有效推动,使广州公共艺术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生态。”

以艺术符号呈现出

城市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彭文斌:优秀的公共艺术会从视觉上和心理上去影响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感知,这种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是能让城市空间与社会公众发生互动关系的一种艺术展现形式,也是城市面貌艺术化、城市生活艺术化的直接反映。文化空间下的公共艺术,在美化着城市的公共环境,并提升着城市的艺术气质,比如大型雕塑、艺术装置、壁画等在城市空间的介入,不仅呈现出公共艺术的美学价值,且在传递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人文思想的过程中,从极大程度上活跃了城市的人文氛围。公共艺术就像一颗富含生命力的“种子”,在城市土壤里生根发芽,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此外,在我看来,公共艺术还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它能为城市塑造出鲜明的文化个性,打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IP和旅游观光打卡点,以艺术符号呈现出城市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

收藏周刊:怎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好的公共艺术?

彭文斌:我认为“公共艺术”必须兼具“公众认同性”“城市共建性”“艺术观念性”“人文在地性”与“体验互动性”。公共艺术除了是城市空间中一种可视化的构筑体,也是城市故事的讲述者和城市文化精神的推动者。我认为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呈现艺术美学价值、传达社会意义,还可在当代文化景观中彰显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艺术交互性、组合性、延展性形成新的场域,以此连接大众、连接生活、连接城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公共艺术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它能以多元表达形式将艺术融入至文化空间中,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大众审美水平,并使大众成为艺术的参与者、互动者、体验者,引起思想共鸣与美学思考。

崇洋媚外的价值观导致

涌现丑陋不堪的垃圾建筑

收藏周刊:日前,有媒体披露2020年度第十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结果揭晓。广州也有建筑赫然在列,过度拜金、象形奇观、盲目抄袭成为了主要特征。在您看来。作为体量最大的“公共艺术”——建筑为何屡屡出现各种被认为丑陋的现象?

彭文斌:公共建筑领域出现的这种“丑陋建筑”,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入侵,更是一种文化缺失。其构建的审美环境与呈现的审美风格,正在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审美力和这座城市的公共形象。这一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项目参与者、项目决策者、城市领导者,甚至是大众都有可能是丑陋建筑的“幕后推手”。公共艺术领域不断涌现的新丑,所凸显出来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美学知识结构深层次的缺失,也是对资本商在公共建筑的决策权与话语权上没有监控,致使公共建筑的“土味”与“洋味”形成两极分化的低营养快速增加。此外,消费主义与建筑实践的融合、崇洋媚外的价值观观念、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手法等,也是导致丑陋不堪的城市垃圾建筑不断涌现的原因。

收藏周刊:公共艺术对市民生活,本质上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彭文斌:公共艺术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共享、交流的精神与价值,属于共有、共享、共生、共存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公共艺术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为公众服务、为城市面貌加分、为城市精神赋能。它在美化城市空间的同时,也是凝聚城市文化与大众情感的符号象征载体,公共艺术看似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实际上它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至大众生活里,商场、大厦、公园、机场、地铁站等都能看到公共艺术,大至一个广场、一条街道,小至一面墙都可以成为承载公共艺术的文化空间,伴随着城市化更新而不停流传与生长。它以诗意化的方式丰富着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承载着美育的功能提升大众审美,滋养民族品格。此外,依托于开放性、互动性的特质,公共艺术还有疗愈与鼓舞的功能,在疫情之下体现得尤为明显,公共艺术通过连接相关疫情主题,让人们的身心进行减压并完善社交状态,同时还给予大众力量珍惜当下。

在城乡文化艺术振兴中

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收藏周刊:公共艺术多以“工程”的形式出现,它跟传统艺术收藏市场有一定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是否也存在独特的另一个艺术市场?

彭文斌:公共艺术在西方早已成为艺术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品收藏和升值潜力上没有太大的独特性,只是在呈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上它的公共性、开放性、立体性、制作性与规划性会更强些。它活跃于城市项目规划中,也存在艺术展览里,更存在于收藏结构内。而在城乡文化艺术振兴中,更是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城镇艺术生态再建价值。

收藏周刊: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格局下,广州的公共艺术可以如何借助区位优势,拉开与北京、上海的距离?

彭文斌:过去有人认为相较于上海的流行时尚、北京的资源区位优势,广州的艺术生态似乎较为平淡,但而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布局,将在快速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大地带动文化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和发展。全球艺术机构、艺术家将在湾区集结,广州将进一步彰显中国南方文化艺术窗口的独特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始终走在发展前列,经过数十年的沉淀与积累,现今广东的物质财富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核心领域,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纽带的核心城市。厚积薄发是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发展的特色,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雄厚的经济实力都为湾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湾区的艺术生态将更加具有活力与张力。广州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优势与文化背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聚合点,将千年广州文化以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进行延续,将独特的岭南文化以丰富多元的方式结合艺术实践发展开来,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交融扩展“艺术+科技”的当代性文化感知,并借助政策的支持与民间的力量进行有效推动,使广州公共艺术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生态。

简介

彭文斌

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收藏周刊》名誉主编,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

新闻推荐

食物的“五色”营养 信息时报小记者下厨房解锁新体验

小记者们在现场有学习有实践,涨了知识饱了肚皮。信息时报记者吴美芬摄人体为什么需要补充植物营养素?日常生活中...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