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广州美院院长、广东美协副主席梁明诚:70余载刀耕不辍把时代特色留给后人

广州日报 2021-04-12 04:31

梁明诚与他的雕塑作品,左为《重庆谈判》,右为《周总理像》。大学时期的梁明诚梁明诚与老师潘鹤合作的大型雕塑《广州解放纪念像》。

作为中国现当代雕塑第三代的杰出代表,前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梁明诚的名字可能并非为公众所熟知,然而提起他的作品:大元帅府门前的孙中山像、广州滨江公园里的“珠江女”、星海音乐厅广场上的冼星海像、中山大学永芳堂前的洪秀全像……一定是老广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标,甚至是童年的回忆。

对于中国现当代雕塑来说,梁明诚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年逾八旬的他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的枪口、逃过难,也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意大利的留学生涯,让他更加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把对国家、民族的爱和理想主义的信仰凝聚在以革命题材为主的作品中,希望把时代和民族特色留给历史,留给后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瑜

82岁高龄仍坚持创作

海珠区土华村深处,梁明诚工作室里高高的树冠,穿过和附近制衣厂一样的围墙,向行人“招手”。这间工作室是2000年梁明诚退休生活开始后,他和自己的学生一手打造的,进门就是一个宽敞的雕塑“大车间”,几方黄红色的泥塑人像已然在雕塑家们的打磨下有了生命,只是,他们沉默着,乖乖地继续经受雕琢,因为他们知道,反正“我就是我”。

梁明诚的工作室在“大车间”里面的内室,连廊不长,却设了小桥、流水和绿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到访的时候,他正为陆丰的博物馆制作雕塑作品。“1927年是很重要的年份。”梁明诚说。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上海发生“四·一二”事变;4月下旬,中共海陆丰地委加紧组织武装准备暴动,成立东江特别委员会、海陆丰工农救党运动大同盟。“这一年,在海陆丰发生了很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事情。”

1927年4月30日至5月1日凌晨,海丰、陆丰两县同时举行武装起义,分别成立县临时人民政府。9日,国民党军队进犯海丰。在强敌进攻下,县临时政府退守农村。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寻乌县)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

梁明诚正在雕琢的,是这个塑像的第二个小样,“最后的雕塑有十米高呢。”梁明诚说。虽然还只是小样,但泥土中线条的力道和革命者们奋勇革命的劲头,早已从这一方空间里跃出来,栩栩如生。

父亲去世时自己才11岁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梁明诚不太记得自己一共做过多少理想主义政治性主题的雕塑作品。1939年12月,他出生在广东省南雄县,“我父亲是中医,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日子原本过得还算太平。”然而1944年,日军在我国大陆上进行“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5月,日本侵略军为了打通粤汉铁路,向粤北侵犯。日军进攻粤汉路南段,11月,日军攻占了韶关,打通了粤汉铁路,南雄沦陷,当时年仅5岁的梁明诚和父母、小哥哥举家逃难到位于粤东的平远县。“南雄靠近铁路,记得当时,日本人一来,我们就往东跑,因为平远是山区,很不方便的,估计日本人很难走到那里去,我们就跟着一批人一起往那里逃难。”

“那时候我还小,坐在担子里让人挑着,另一边是行李。”梁明诚忘不了自己在逃难路上见到的这个场面:日本人把逃难的妇女们都赶到一个晒谷场附近,自己的身边有母亲和母亲的表妹,身边还有不少一起逃难的妇女。“我看到日本兵举枪瞄准农妇,后来听大人们说,日本兵是在干侮辱妇女的罪行。”回南雄后,梁明诚入读广仁小学,“在礼堂听过日本军官的训话,不知所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梁明诚还去参加了火炬游行。那一年,他读小学一年级了。“每家找来一个竹筒,在里面塞上布头和火水,点燃了参加游行。那时候,心里很高兴。”1949年夏,梁明诚举家迁到广州,他记得,“11月某日早晨,家门口都是入城的解放军战士,解放了。”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950年,自己才11岁,父亲就不幸病逝了。“其实,都是被日本鬼子害的。”梁明诚说。因为逃难的时候风餐露宿,“有时候就在路边煮点米,或是吃野菜,找到什么吃什么。”卫生条件也差,因此全家人和好多难民都染上了痢疾,父亲尤其严重些。后来回到南雄后,父亲的病没好,还是勉强行医维持家用,没想到后来细菌侵袭了父亲的心脏,因为严重的心肌炎,父亲不幸在4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的两年里家里很贫困,“我们把家里的书、衣服什么的,能卖的都卖了,维持生计。”那时候,梁明诚一家住在海珠区南华西路一带,11岁的他还走街串巷地卖过香烟糖果,1952年,大哥和大姐有了工作,家里的条件才渐渐好了一些。

留学后坚定回国入党信念

梁明诚父亲的职业是医生,但喜欢艺术,画得一手好画。从小,父亲和大哥就教梁明诚背诵唐诗宋词和四书五经。1945年,梁明诚在南雄县广仁小学,常常看美术老师制作石膏像,开启了与雕塑的情缘。他那时也常用泥巴捏菩萨像、关公像,用粉笔在家里的墙上、地上、门上画满穿旗袍的女性,亲朋盛赞,视他为美术人才。1950年,广州的小学美术老师李晃成教梁明诚画速写,晚上,梁明诚也看老师做泥塑头像,并且自己买石膏粉学做石膏像,学刻图章。那时候,他画了许多宣传抗美援朝的宣传画、漫画。1955年,梁明诚赴武昌读中南美专附中,开始美术的正规训练。1958年中学毕业后,梁明诚被保送到广州美术学院。

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刘开渠的学生曾新泉,而潘鹤则是梁明诚的雕塑任课老师。梁明诚深受潘鹤泼辣的艺术风格以及强硬的大写实创作手法熏陶和影响,从就读广州美术学院到留校任教,梁明诚也从潘鹤的学生成长为潘鹤的事业搭档。

受时代感召,梁明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雕塑专业的留学生,于1980年至1982年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在与西方各种观念的交流碰撞融汇中,他置换了全新的艺术视野,获得精神的解放和创造的智慧,相继创作出一批带有强烈个性的雕塑作品,直接参与中国当代雕塑观念更新,启示着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雕塑各种新观念的异彩纷呈。而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梁明诚发现:当时和发展中的中国相比,欧洲国家很富有,但贫富差距也大。“我觉得,这也不行。还是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留学归国后的第二年,1984年,44岁的梁明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雕刻时代与民族特色

雕塑作品《世界革命》《中国革命》、毛主席纪念堂大型群雕、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怒吼吧,中华》大型铜雕、广州起义纪念馆的《张太雷像》、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朱德像》、鸦片战争博物馆《陈连升像》《节马》,以及油画《1976-周总理像》《毛主席与杨开慧》,国画《创业者》……艺术生涯中,梁明诚的代表作品有120余座(件)。

在梁明诚看来,这些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哪一个都爱。”然而他内心最爱的,还是1976年创作的周总理像。“总理对知识分子,对文艺界非常了解,我对总理特别敬佩,从画画到雕塑,几乎是哭着完成这个作品。”2007年,广东省有6名美术家入选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梁明诚是其中一个,他创作的雕塑是《重庆谈判》。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从贫困落后的最低谷开始,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和奋斗牺牲,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到现在的求富强的百年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像中国这部百年史这样丰厚,这样催人泪下,这样值得心怀壮志的艺术家去记录、去歌颂。”在梁明诚看来,雕塑在人类社会中,是以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而时代和民族特色又要通过个人特色传达出来。众多革命题材的作品,不论是伟人的塑像,还是革命者的群像,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理想主义的信仰,更有人物个性的凸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如今82岁的梁明诚仍然刀耕不辍。他感谢新时代的到来,让身心得以解放,“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历史而言,人生百年顶多不过是一部中篇小说,尽力把一章章一回回写得精彩些,这就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新闻推荐

出租车后座 有乘客丢失的30万元现金

■30万元现金,装了满满一袋子。通讯员供图。广州的哥曾文武拾金不昧,经过3个多小时努力成功完璧归赵夜深人静之...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