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已放松 学霸仍“打鸡血” 六下孩子状态差异大 到底要不要提前学呢

信息时报 2021-04-04 00:39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踏入4月,“小升初”的脚步越来越近,最近,杭州一所小学六年级家长会上,班主任着急地跟家长们说:“孩子们进入六下这个学期,状态太浮躁了。”在广州,六年级下学期的孩子们学习状态如何?记者采访了多所小学的家长、老师,发现普娃已放松,学霸还在继续“打鸡血”。

看看孩子

普娃与学霸学习状态有区别

即将要“小升初”的家庭,都在积极参考去年各区的升学时间做相应准备:4月至5月留意中学报名时间、所需资料,提前准备好报名材料,及参观目标学校。广州各区公办学校“小升初”电脑派位一般在6月进行,民办学校进行分类招生和民办信息采集也在此时进行。到7月至8月,民校摇号有结果,需要进行确认、注册,或者参加补录。

“小升初”摇号或对口直升这一政策,对于不同类型的广州学生各有影响。海珠区六下学生小乐平时学习成绩不拔尖,是大家印象中的普娃,他的妈妈告诉记者,无论是孩子、家长、老师也不像五下、六上时紧张了,“小学升初中不需要考试,对普娃而言就看运气了,渐渐也就放松了点。”再加上六下这个学期假期多,还有毕业典礼、拍毕业照等一系列活动,客观因素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作为家长,小乐妈妈也不再盯得太紧。但家长们普遍反映,学霸型学生在此时此刻还在努力,“心散、放松,这些情况在学霸身上是不会出现的!”

主要原因是目前“小升初”是以电脑派位为主,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口直升目标学校,这导致有竞争力的学霸们必须时刻装备自己保持实力,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一旦公校派位不顺利,还可以在民校招生时有更大的主动权。“即便派位进了目标公校、民校,也需要参加本校的摸底考,三年后还要参加中考,大家都知道"优秀的学生到哪里也吃香"的道理,懂得要时刻保持努力,所以不会在六下突然放松。”有越秀区六下家长反映道。

老师建议

语文适当预习,但数学要因人而异

对于一些普娃在六下已经放松下来的现象,初中老师尤其反对,认为不利于之后学习衔接。

“学生一上初中,两极分化明显,很可能是小学六年级时缺乏总复习这个环节,知识不够系统而造成的,”某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中部英语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英语为例,学生最常出现词汇量不足、时态出错两个问题,她希望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老师最好能把小学学过的单词帮学生复习一遍,时态系统复习,严抓学生复习状态,为升初中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采访市内小学老师,在总复习的基础上,他们普遍建议适当提前学习初中知识。海珠区万松园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刘伟栋支持提前适当预习, “毕竟初中的学习,科目多,知识难度大了,提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刘老师介绍道,在小学阶段,也会培养学生提前预习下学期至少两个单元的知识的习惯,提高其预习的能力,开学不会手忙脚乱。比如背一背下学期的英语单词和课文,新学期开学,就会学得比较轻松,可以腾出时间去看看课外读物。刘老师提醒道,语文预习以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前提,比如知道将要学的课文,可以先翻阅相关名著,查阅作者的资料,如果是古诗古文,可以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字翻译等。提前背一背古诗词,读一读课文,不必纠结于详细讲解,一般语文预习两个单元为宜。据他了解,部分学生还参加了课外培训机构提前预习初中语文知识。

协和小学数学老师刘浦认为,提前学习因人而异,如果孩子对相关学科有兴趣,有自发学习欲望,就可以提前学。如果是带着“分数”等功利心被迫去学,则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浇灭孩子学习兴趣,反而不好。

就数学科而言,刘浦老师认为激发孩子求知欲、探索精神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现在一些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大部分原因是自小跟培训机构提前学有关,孩子不知道为何而学,离开了老师的督促就不会学。这样也容易造成心理抗压能力比较弱,不利于他们往更高更难的领域发展。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作为家长也不要太过在意知识本身的范围和难度。”

培养了学习兴趣,孩子有了目标后,刘老师建议适当让孩子参与设计学习内容、学习形势、思考深度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根据孩子学习情况修正目标,使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

心理专家

家长切忌“不放过”孩子任何弱项

六年级下学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六下学生也因现实层面与心理层面叠加,成为一个个复杂的个体,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科主任、广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叶坚认为,家长们不能忽略刚进入青春期的六下孩子的种种变化,而对他们一成不变地提出有关学习、成绩、升学方面的要求。

现实层面上,因节假日、毕业活动都容易扰乱孩子们常规学习生活,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而对他们而言,六下总复习也意味着新知识学习已告一段落,面对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好奇心、求知欲大减,也会导致心散。

心理层面而言,六年朝夕相处的同窗生活,为孩子们建立了紧密、纯洁的同伴关系,在情感需求丰富的青春期早期,却要面临同伴分离,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而他们又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好奇,既有想尽快体验的期待,也有对未知的焦虑。家长们要在孩子的青春期——人格基础未完全建立的发展阶段中,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关爱、支持和引导。

心理学家庭治疗中有著名的“派遣理论”,是指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忠诚和孝顺关系,很自然的父母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交给子女去完成。

叶坚指出,一些家长把孩子当作是产品来打造,“不放过”孩子任何不够优秀的地方,在极端的案例中,这样的孩子在完成了父母的“使命”后会发现缺失自我功能,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他建议家长们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六下,而是从小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提高眼界和格局,站在成才的高度,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是全面衡量孩子的能力,当成绩之外的能力如运动、人际交往等方面也表现出色时,就能弥补成绩的差距。

新闻推荐

老党员讲述“红色记忆” 广州越秀开展祭英烈学党史主题活动

广州越秀区组织中小学生到红色史迹参观学习。苏卓健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马艺天)4月2日,广州越秀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