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海珠 机遇无限 从工业大道到琶洲 续写“春天的故事”

广州日报 2021-03-30 04:14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引领海珠高质量发展。广州“绿心”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珠江后航道的太古仓是文商旅融合典范。

专题

海珠

广州海珠西部,6公里长的工业大道,车辆川流不息。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这些里程碑都铭刻在这条大道上。这里的土地都曾汇集着最前沿的技术、滴灌过最滚烫的汗水,引领着广州产业的变迁。

海珠东部,6公里长的阅江路,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正蓬勃发展。这里将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人工智能激发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从工业大道到阅江路,道路的蝶变折射出一个活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密码。目前,广州市海珠区正举全区之力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并坚持以推动城区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为引领,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擦亮“文旅名片”广州塔、“商贸名片”广交会、“生态名片”海珠湿地、“创新名片”琶洲数字岛、“教育名片”中山大学、“艺术名片”十香园等六张名片,打造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建设高品质文化名区。

从工业大道到阅江路,道路的蝶变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布局、新未来。迈向新征程,“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徐徐展开,奋进的力量在海珠激荡,崭新的机遇在这片热土上升腾。

文、图/廖靖文

闯新路:

从工业大道到阅江路迈向高质量发展

“许多名牌在这里制造,冰箱、篮球、球鞋、电饭煲……只要你想要的都能找到。爸爸妈妈是工人,我们都很骄傲。”首部反映广州工业化进程的现实题材话剧《工业大道》2020年首演,赢得了好口碑。

一条6公里长的大道,以工业为名,书写出一个个工业神话。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这些里程碑都铭刻海珠工业大道上。万宝牌电冰箱、虎头牌电池、五羊自行车、双桥牌味精、双鱼牌乒乓球等全国知名产品,同样出自这条大道上,几乎每个工厂都有属于自己的“全国第一”。

斗转星移,随着我国城市化大踏步前进、产业升级的步伐,工业大道功能定位跟随时代变迁。沿线厂房逐步搬迁,为工业大道曾经的工业辉煌画下了句号。腾出空间的企业厂房也根据城市功能改变,变为住宅、公园,或联合共建产业转移园。海珠推进破立并举,把空间腾出来,将新活力的产业导进来,以创新集聚推动城市“逆生长”。工业大道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工业老厂房,经过整饰、设计后,形成创意产业平台。

工业大道的辉煌也穿过时间的隧道,延伸至海珠东部的琶洲,正在绽放绚丽的花朵。人们惊喜地发现,同样是6公里长的阅江路上,海珠的活力正在加速迸发。目前,琶洲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是广州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桥头堡。未来,琶洲地区将打造成数字创新产业、会展产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新时代的工业梦想在阅江路上落地生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落户琶洲,由中国科学院徐宗本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和一批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正在组建,已汇集全国20多家单位,200多位科学家与研究人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基地、AI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优质企业落户海珠扎堆琶洲。“从首次对接到项目落户,不到两个月时间,海珠跑出了广州新速度!”中南钢铁高级副总裁赖晓敏对海珠的营商环境竖起了大拇指。2020年11月,大型央企宝武集团旗下重大战略平台中南钢铁正式落户海珠区,这一项目也是广州市和海珠区当年引进的最大招商项目。

从工业大道到阅江路,改革创新的精神底色成为海珠奋进的不竭动力。与工业大道上曾经争创全国第一的工人们一样,如今在琶洲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者们也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阅江路上,花开争艳。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更多“春天的故事”还在续写。从工业大道到阅江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海珠嬗变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工业大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铺展出更新更美的发展画卷。

筑新梦:后浪奔涌年轻人扎根海珠闯未来

早晨的阳光打在阅江路的建筑墙上,这里的园区开始热闹起来,进进出出满是年轻的面孔,处处活跃着年轻身影。

焕发新活力的海珠正在变得更年轻,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扎根海珠、筑梦未来。2020年,海珠区在《求是》《小康》杂志社发布的“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中位列榜首、评为“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创新动能不断释放。

海珠区充分发挥商事制度改革的“先手棋”作用,以创新引领优化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举措,全力建设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以实际行动体现新担当、新作为。截至2021年2月底,海珠区共有商事主体18.51万户,同比增长6.51%,其中企业9.57万户,同比增长12.69%。落户企业质量和实力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迹象,做到高效纾困惠企。

海珠区还率先推出重大项目消防审批“预审批、预验收”服务。一系列举措积极推进工程项目消防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海珠区营商环境,大大节省了企业办理消防审批业务的时间和成本,也切实提高消防审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20年度,高效办结包括阿里巴巴华南运营总部、中国电信铁塔公司运营总部等市、区重点项目的消防行政审批共198宗(设计审查110宗、验收88宗)、消防验收备案98宗,共计约210万平方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消防审批服务。

各类人才纷至沓来。

筑巢引得凤凰来。软硬环境的提升,改革创新的跃进,赢得年轻人的认可。海珠区启动“梦想·家”安居行动计划,企业提出人才安居需求,公寓运营机构提供人才房源,政府构建平台精准对接,自启动以来,累计储备市场化房源1.4万余套,为辖内104家企业解决人才安居房3135套,惠及3656人,全力为企业稳岗复产保驾护航。

创新人才的流动打通快车道。海珠区在广州市内区一级率先承接广州市人才绿卡审核权限,启动广州市人才绿卡审核和发放工作。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截至2021年3月下旬,累计审批人才绿卡249张。为加快吸引数字人才入驻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海珠区委组织部还在去年联合专业咨询公司,制定数字经济人才标准,为全国以及整个数字经济行业内首创的数字经济人才标准。

民生保障持续优化。

《海珠区教育局CESO首席教育服务官工作方案》出炉,建立企业首席教育服务官机制,积极参与海珠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企业关键人才和重要科技人才提供子女教育配套服务。2020年,海珠区还通过新建、转制及园舍改造等方式共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6369个,未来将继续稳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巩固广州市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5080”攻坚成果。

绿色“底色”擦亮未来。

在高楼林立的广州,俯瞰海珠湿地,犹如一幅生命图景镌刻在繁华都市间,呈现了通江达海、水清鱼跃、鸟语花香的美好湿地景象。海珠湿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央湿地,被誉为广州“南肺”、城市“绿心”。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产业。当前,海珠湿地的生态效益正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开新局:“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展开

广州市区,珠江横穿而过,分为前后航道。历史上,珠江前后航道称为黄金水道。在黄金水道的中间,广州新中轴线跨海珠岛而过。岛的北面是广州古城和珠江新城,东边是生物岛、大学城,南边是广州南站、万博片区,西边是广钢新城、佛山城区。

过去20年,广州聚焦珠江前航道发展,从白鹅潭到南海神庙,诞生了珠江新城、琶洲会展等广州重要商圈。在不少专家看来,前航道开发接近尾声,作为珠江后航道的主力选手,海珠创新湾将接过珠江前航道发展经济的重任,成为下一个风口。

风口起舞,活力四射。在广州这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黄金地带,迈向新征程的崭新布局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珠区吹响奋进的号角,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新的增长极,“一区一谷一圈”发展空间布局徐徐展开。

——抢抓机遇加快打造琶洲数字经济示范区

2020年,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营业收入达2690.14亿元,是2015年的2.9倍。以科技部和省支持广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按照打造世界一流规划的标准,牵头编制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成功推动琶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完善“一个试验区、一个实验室、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琶洲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出台推进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组织制定1+N系列文件,提出11项举措,制定琶洲创建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研发+应用+金融”的产业生态体系在琶洲开始落地生根,目前复星(南地块)、阿里巴巴、赫基3个项目竣工验收,环球市场、复星(北地块)、国美等16个项目主体建筑封顶。

琶洲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即将入驻华新科创岛新址,已汇集200多名科研人员,引入脑机智能研究中心、智联网技术中心、智能感知与无线传输中心、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研究中心等12个科研项目。应用场景集中落地,2021年1月阅江路成为广州中心城区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应用的唯一开放路段。

——提升发展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

海珠区依托新港路沿线中山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资源,全面推动环中大、环湿地区域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无界共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和生态休闲特色空间。

其中,位于“一谷”的中大纺织商圈(俗称中大布匹市场),拥有广州国际轻纺城、珠江国际轻纺城、长江(中国)轻纺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吸引大量的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人才在市场周边聚集,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其后面关联产业人群超过200万人,年交易额估算超过2000亿元,在业界有着“全国面料看广东,广东面料看中大”的美誉,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专业纺织品市场之一。海珠区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纺织时尚中心。

——启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海珠区发挥孙中山大元帅府、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南华西骑楼街、十香园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修旧如旧”模式建设更多“太古仓式”的滨水特色消费区域,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地与品质消费体验地。当前,正在制定《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建设工作方案》,力争实现“一年见成效、三年树标杆、五年全面提升”。

新布局,新动力。海珠区充分发挥现代化中心城区的优势和独特的江岛生态魅力,将城市更新作为“双引擎”之一,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城区功能显著增强。

面向未来,乘风破浪。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海珠正在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迈进新征程。

数说

海珠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405.4亿元增至2020年的2086.93亿元,年均增长6.3%;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948元,年均增长7.9%,高于经济增速;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8.42万户、企业9.48万户,比2015年分别增长56.9%、122.8%。

截至2020年,海珠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17所,占比100%;拥有三级医院11间、二级医院9间、一级医院3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3张;平均每个社区拥有2.05个健身设施点。

2020年,海珠区74条河涌Ⅴ类以上优良水体占比提高到94.4%,空气优良率达89.3%,较2015年提升7.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达24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

目前,琶洲试验区内集聚企业已近30000家,其中2020年净增超4000家。预计到今年年底18个已投入使用和已封顶的项目将为琶洲新增建筑面积共计超过151万平方米。引入腾讯、阿里巴巴等26家产业链“链主”企业,计划总投资额达852亿元。

新闻推荐

新文艺群体该如何传递党史之光、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走出去 创新是关键

2019年,“从水墨中来”中国动漫日本行展览在神户、大阪、奈良等城市巡展,引起广泛关注。文/广州日报记者卜松竹图/...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