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未曾记载于任何史书的历史

广州日报 2021-03-28 03:41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广州的“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上,矗立着拥有约18.3万件(套)馆藏品的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前日,粤博官宣,华美的《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杂项卷(一)铜胎珐琅器与外销银器》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拉开了基于庞大馆藏的《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出版的序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通讯员黄苏哲

“铜胎珐琅器与外销银器”

见证着文化、经济和工艺之间的复杂互动

粤博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区域文物保护中心,目前每年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是世界各地观众品味岭南文化、领略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据粤博发布的信息,2020年起馆方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中撷取精华编撰《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简称《藏品大系》),全面、如实地呈现当下馆藏的数据、面貌、特色、重点,“如出水文物是我馆近年来文物入藏的重点和亮点;广东本地窑口陶瓷器被专门收录;砚台、木雕等以广东产地为主,展现广东工艺、反映区域特色。”

粤博方面称,丛书以《杂项一铜胎珐琅器与外销银器》(配图为书内页)为首卷,是因为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决定了广东省博物馆与众不同的收藏特色,“铜胎珐琅和外销银器属于中外工艺技术融合的一体两面,恰能弥补过往学术研究的空白,解锁海洋贸易时代科技传播的奥秘,呈现出一段未曾记载于任何史书的历史,揭开一部波澜壮阔的交流史。”

此外,铜与银两者质地相近,制作技艺相通,都可采用铸造、錾刻、锤鍱、镂雕、戳印、鎏金等加工方式。“广作”的铜胎珐琅器和外销银器都是18世纪以来中外科技交流的结晶,前者色彩上采用外来的珐琅工艺,是外国技术中国化的丰硕成果;后者器形上则吸纳了西方的设计形式。它们见证着文化、经济和工艺之间的复杂互动,展示着中国几千年文明开放、包容的胸襟。

馆方称希望《藏品大系》更加有序地展现本区域历史、艺术和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珍贵见证物,加大推动历史文化研究的力度,积极发挥博物馆平台的共享性。

珐琅清朝已出现一批优秀的“南匠”

广东珐琅主要以金属为胎体,工艺种类包括画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清宫内造办处拥有众多经粤海关选入的珐琅作匠人,称为“南匠”。按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丁蕾的说法,广东珐琅受到重视,与康熙、雍正、乾隆对欧洲铜胎画珐琅制品的垂青密切相关,“17世纪末广东已经拥有能制作该种工艺的匠人。在康熙帝积极推动下,清宫"造办处"引进来自广东的技术、人员和原料,并邀请外国人一同研发试验,最后成功烧制”。广州的潘淳、杨士章及江西的宋洁等十几人,即为选派进宫的珐琅工匠。乾隆时期又逐渐将铜胎画珐琅委托给粤海关制作,随之将清宫画珐琅的技艺与风格回传广东。

银器“这里的银器十分精细出色”

至于银器,一些研究者指出,“从155年的生产历程来看,外销银可能是在全球银器家族中最庞大的类型”。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清末那些到访广州的欧洲人这样写道:“(广州)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这里的银器十分精细出色,而价格则很低廉。这些银器本质上的价值可和欧洲同样物品比美。”由于广州工匠的卓越技术,以及根据国际市场需要所采用的西式风格,令他们制造的相当一部分银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欧美工匠的作品。长期以来,对于这种银器类型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或系统的整理,本书的出版,将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新闻推荐

广州将开31条清明公交专线B11、28、30路等线路班次也将动态加密

羊城晚报讯记者严艺文、通讯员公交宣报道:清明期间,广州公交集团计划开行31条清明如约定制专线,方便市民乘客前往各...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