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离、零延时”看广州非遗新作诞生记

羊城地铁报 2021-03-27 04:11

前日,首档非遗创作5G直播活动——“5G,直达非遗微现场”,通过5G+4K、5G+多视角等新直播技术,带领观众走进多位传承人创作现场,“微距离、零延时”领略非遗作品诞生过程。2020年10月,“记录我们的新时代——广州非遗新作品宣传展示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通过新作品征集、创作过程记录、展览展演、党建研学、发布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现新时代广州非遗的发展活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广州非遗新作品

作品新、立意新、形态新

此次征集的非遗百件新作品将于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始在广州塔集中展出,并于6月至8月间以展览和研学活动为依托,开展红色党建活动。届时,观众可一睹这些新作风采。从百件新作品的创作内容来看,可分为“致敬英雄”“致敬城市”“致敬传统”“致敬未来”四大部分。

“致敬英雄”旨在讴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致敬城市”是对广州丰富城市肌理的深情表达。

“致敬传统”既是对广州非遗的历史和经验的继承,也以理性的眼光整理分析它们在发展中的深层规律。

“致敬未来”注重于展现广州非遗在创新方面的突破与探索。

本次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广州非遗新作品创作,主要特点有“三新”。

一是作品新,均为2020年以来创作的新作品,体现出广州非遗最近几年在理念、技艺等方面的新突破,以及非遗与其他领域跨界合作的新成果。

二是立意新,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等题材成为焦点,尤其红色文化主题体现得相当突出。

三是形态新,本次活动的征集作品涵盖了实物、表演、研学、影视动漫等多种形态,是对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多元化尝试。以古琴为例,既有陈一民、刘笔华等斫琴名家的新作,也有抚琴名手谢东笑新创的《木棉谣》琴曲,还有陈是强基于名曲《阳关三叠》创作的“琴景剧”以及星海音乐学院“岭南的声音”团队带来的沉浸式音乐会。

全媒体矩阵呈现

多平台、多形态、多角度

此次宣传展示活动“展示”与“记录”并重。“记录我们的新时代”非遗新作品展览,在3月~6月期间通过多种形式,持续展开对部分新作品创作过程的记录和宣传。记录内容包括新作品创作动态过程和创作思路、观念等,带领大家走进传承人工作室,走近创作团队的创作一线。采用媒体跟踪采访记录、系列创作直播、创作者自行记录结合的方式。相关文图、音视频内容将通过电视节目、报刊专栏、短视频、创作直播、公众号、微博等大众传媒和自媒体传播,形成“非遗记录新时代”系列创作直播、系列媒体报道等。

活动期间,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动多方团队,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活动还将形成全媒体矩阵,多平台、多形态、多角度呈现广州非遗新作出炉的台前幕后,深度展现本次宣传展示活动的内涵与意义,展现广州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

此外,为号召传承人群自发开展记录,主办方还将设立自媒体记录专区,让更多创作过程呈现出来。

《广州非遗传承发展报告》将重磅发布

本次展示宣传活动还将隆重推出另外一个独特的新作品——《非遗见证新时代:广州市非遗传承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和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完成。按照编撰方案,报告将由总报告、各区专题报告、热点分析、大事记等几部分构成,计划在2021年7月完成并发布。

该《发展报告》是广州发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后,又一次对非遗领域进行阶段性整理和总结的系统工程。“以史学家的使命,为广州非遗保护写史立传;以科学家的良知,为广州非遗保护搜据立论;以战略家的目光,为广州非遗保护建言献策”——这是《发展报告》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对于该报告的定位。他指出,广州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许多做法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发展报告》的编撰,一方面是要把广州的工作亮点传播出去,把广州的好经验、好做法分享给大家;另一方面,也要把广州非遗人的努力和奉献传播出去。

新闻推荐

16岁神枪手从0开始挺进奥运 记异军突起的江苏射击小将盛李豪

盛李豪羊城晚报记者魏超然摄16岁,同龄人正是读高中的年纪,而来自江苏的射击小将盛李豪却已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奥运...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