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乡二三闲事
□甘韵仪
一
午后,阳光轻轻地照进房间,把窗户简单的花纹印在地上,时钟似乎过分用力地嘀、哒、嘀、哒,让岁月变得掷地有声……宝宝结束了日常兴奋,安静地进入深度睡眠。
外面时不时有声音传来:隔壁屋的人在对话,小孩子在喊叫,妈子在院子里跟狗狗说:“唔好叫,等BB睡阵午觉。”阿嫲时不时宠溺地骂:“狗!”大概是喊狗狗走开,不要跟着她。即便如此,周围依然是安宁的。
不是安静,而是安宁。
岁月如此静好,那种家的安稳感,如此真实,从胸腔满到了喉咙,足足让整个人都沉下去,松下来,软起来,舒服到不想动。
游子回到了生她宠她养她育她的故乡,心与身的归宿是最自然的。先生是个外乡人,也忍不住说想一直留在这里。
离开故乡,到外求学,嫁到广州,安家番禺,好像越来越稳定,但这种“胸腔满到喉咙”的安稳感,真的久违了。
在广州十年,远比不上在乡下生活的12年……童年。
二
乡下早晚温差大,我们常常在下午四五点钟,趁着太阳还没下山,早早地暖暖地洗澡。
洗澡的时候,夕阳总大方地照进冲凉房,把我的“倩影”和窗户栏杆一起投到淡黄色的瓷砖墙上,短短的头发,长长的脖子,瘦削的肩膀,哇轮廓好美,花洒倾泻的水雾里,我有了“孤芳自赏”的勇气,仿佛此刻我不是个面黄肌瘦的中年妇女。
连故乡的夕阳,都懂得爱我呢。
更何况是人。
生活是温柔的。爸爸、妈子和阿嫲,时不时都沉浸在逗外孙、曾外孙的快乐中,欢声笑语,阳光里、空气里,都是宠溺。连我这个当妈的都蹭了呵护,仿佛大爷般被伺候着。
比如我想帮妈子煮饭,她说不用,她一个人做三围台都得——意思是这几个人的饭菜,她一个人绰绰有余。她就是这样把我养懒的。比如阿嫲,80多岁的人,经常把粥、汤端到我面前,还指挥着弟弟给我剥粽子。
我这个三十岁还一无所成的人,恬不知耻地享受着各种关爱。
不过,有时候他们又觉察到我的“一事无成”,以至于非常怀疑我养育宝宝的能力,总耳提面命,再三叮嘱:一定要近五谷,一定要喂粥,吃粥好过吃面,一个星期喂一次祛湿茶,要买教行椅,农历二月二好断奶,三四月份“三黄四饥”断奶会饿坏他……
三
我最喜欢的依然是夕阳、黄昏。
我记得,那个十三岁左右(或者更小)的自己,坐在空空晒谷场里的草堆上,望着近山的夕阳穿过一排排杉树透射着余晖,沉浸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词里,超越年龄地忧伤着。
当年我从同学家带回来的那些“传染性植物”,从我的阳台,飘落到别人家“禾地屋”(晒谷场边上,稻谷收割时节短暂放置谷物的小房子)的瓦顶,竟被年轮滋养了二十多年,依然在陈年瓦砾与青苔上野蛮地生长着,还开出了好看的类似灯笼一般的花朵。我每每抬头,它们都给我一条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然而我突然发现,文字偷走了我的童年记忆——过去闲来无事或有事,我都喜欢像现在这样用文字记录记忆,由此反而模糊了最真实的景象。如今当我抱着孩子,远远地望着我从小生活的老房子时,都是被文字包装过的记忆。那所老房子里,那个女孩是如何长大的,已想不起太多,一种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既怀念又不知从何处缘起的复杂心情,让我有点失落。
我仿佛在想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童年。
我推着婴儿车,沿着村道走着,借着带宝宝遛弯的理由,悄悄沉浸在往事中。过去觉得很宽的路、很高的房子,现在都显得那么矮小……是我眼睛长“高”了,看得更多。但记得更少。
于是自我安慰,只是逗留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在乡下成长的经历,有很多局促与短缺,却始终被我珍藏着。
四
谁来留住家庭故事?
年初二的时候,有一位表伯爷来探望阿嫲,阿嫲讲起表伯爷的舅父也就是我公爷(我们乡下把爷爷称为“公爷”),无意中,又拾掇了一个故事。
公爷是乡里的有识之士,2004年离开时,才七十来岁。阿嫲说他如果有命到现在,也有86岁了。那天,阿嫲对表伯爷说起我公爷在禾地(乡下的晒谷场)上,被孙儿们翻衣服裤子的口袋找零钱去上学的场景,“他一边咔咔笑,一边话这个袋没有那个袋有”,“有孙就碎纸(乡下话的“零钱”)都唔舍得使”……我脑海里一下子就出现了这个场景,依然觉得很温暖。
无论是离开的人,还是在世的人,都成了岁月的牵挂。大约再过半小时,宝宝就会睡醒,我们就会启程离开乡下回广州,回到生活里去……很不舍得,但带着幸福。
新闻推荐
昨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在广州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将继续统筹市、区两级部门动态完成1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