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羊城 2020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209件套出土文物带你一探究竟四千年前的古代先民怎样在广州生活?
广钢新城AF040234地块出土的陶鸮形五联罐
广雅中学莲韬馆汉代墓葬出土的陶牛模型
中山六路考古工地出土的唐三彩壶残片
中山六路考古工地出土的五代南汉青瓷盏(带托)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通讯员穗文考
“寻迹羊城——2020年广州考古新发现”正在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将展至5月16日。该展集中展示了2020年广州考古出土文物209件套,时间跨越四千年。通过该展览,观众可以遥想四千年前古代广州先民的生产、生活、礼乐等历史场景。
吃:两千多年前已吃上稻谷
越来越多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广州地区繁衍生息,从事渔猎、采集、农耕等生产劳动。上世纪80年代南越王墓被发掘时,考古人员就发现了荔枝、杨梅等植物,证明两千二百年前广州先民已吃上了荔枝和杨梅。
2020年的广州考古,为“食在广州”添上了又一历史实证。本次展览现场展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六颗炭化稻,是考古人员在广州中新知识城马头庄通过土样浮选获得的。除了炭化稻,现场还发现了蔷薇科、苋属、柃木、牛筋草等其他种子。
住:古代广州建筑规模宏大
展览现场展出的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工地、中山六路RJ-6/7地块考古工地照片以及出土文物,为人们揭开了古代广州建筑形制的一角。
其中,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工地考古清理磉墩、墙、路面等遗迹132处。考古专家介绍,在此处工地发掘出五代南汉、宋代建筑基址和明代石构水池等遗迹,由此可推断五代南汉建筑基址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等级高,对研究五代南汉广州建筑形制意义深远。
此外,该工地清理出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的五代南汉砖铺地面,这可能是一大型建筑群的室外庭院地面,其周边很可能有成组的大型建筑。这一建筑群规模很大、等级很高,或属于官衙建筑,也可能与佛寺有关。
中山六路RJ-6/7地块共发现52个宋代磉墩。磉墩是古代建筑柱础石下面的夯筑基础,能加强建筑的稳定性。这些宋代磉墩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可分辨出一座主体建筑、两条廊式建筑以及改建痕迹,充分说明在宋代此地有一处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建筑。
用:再次出土唐三彩器物
本次展览展出的唐三彩执壶、五代南汉青瓷盏(带托),为广州考古发掘中极为少见的文物珍品。2020年,考古人员在中山六路RJ-6/7地块出土了一件唐三彩壶残片和一件完整的三彩扁壶,这是广州地区第二次考古发现唐三彩器物,意义重大。
唐三彩主要产于洛阳、西安。考古专家推测,唐安史之乱,百姓纷纷南迁,中山六路唐三彩器物的出现可能与之相关。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门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修复这件唐三彩壶的创意方案。
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斯宇介绍,中山六路RJ-6/7地块的出土器物80%是破碎状态,唯独J36中发现的一套五代南汉青瓷盏和盏托是完整的,十分难得,可以作为标型器,为判断同类器物的相对年代提供一个形态比较的标准。
乐:四件青铜甬钟重见天日
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曾侯乙墓考古中发现了曾侯乙编钟,奏响中华文明悦耳之音。2020年的广州考古也发现了青铜甬钟。
青铜甬钟是商周以来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广雅中学莲韬馆先秦墓葬共出土四件青铜甬钟,年代处于春秋至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在广州考古发现中非常罕见。
考古专家介绍,广雅中学莲韬馆先秦墓葬出土甬钟的主要特点是轻薄,两范合铸痕迹清楚,体形瘦长,仅钲间、鼓部有简单纹饰,每面12个枚,幹连接舞面,钲较短而鼓占部位较长,与同时期中原和楚式铜甬钟不同,应是本地文化因素所致。
葬:反映古代广州先民葬俗
2020年广州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100多座,以两汉、晋至南朝居多,少量唐至清代墓葬。这些墓葬及随葬品,承载了古代广州先民葬俗、生死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其中,广钢新城AF040234地块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中,既有南方百越文化特色的匏壶、陶提筒等器物,也有受中原文化影响的鼎、簋等仿铜陶礼器,还有见证海路交往的胡人俑座灯,展示了当时汉越融合、中外往来的历史侧面。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汉代的陶鸮形五联罐,其造型独特而生动,广州目前仅发现这一件。
今年是牛年,展览现场展出的几只陶牛模型形态栩栩如生,十分应景。这些陶牛模型出自广雅中学莲韬馆汉代墓葬。该墓葬出土了50多件器物,除了陶牛,还有狗、猪、鸡、鸭等家畜家禽模型,制作精美,是近年考古发掘不可多得的汉代陶质文物精品。
新闻推荐
□林如敏昨日,广州有关方面为香港演员吴孟达举行了追思会,追忆吴孟达先生为人们留下的经典形象,致敬达叔,致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