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约:立足古村基因探索活化路径 荔湾湖大片区将推多组园林新景观
泮塘五约作为千年岭南古村的代表和“三旧”改造优秀案例的典范,拥有独树一帜的岭南气韵。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摄
青砖墙、筒瓦屋、木门窗、趟栊门……经过微改造,西关脉络肌理在泮塘清晰呈现。穿越时光之门,这里曾是南汉王朝的行宫离苑,亭台楼阁、湖光曲水、宫室千间,见证着广州历史上的繁华盛景。
沧海桑田,如今的泮塘—荔湾湖一带是最具老城市景观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拥有着独树一帜的岭南气韵。随着微改造的深入推进,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效果显著,泮塘五约作为岭南千年古村,成为广州“三旧”改造优秀案例,与大荔湾湖片区共同构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一方水土浸润一方文化。今年春节期间,尽管水上花市停办,荔湾湖依旧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到此赏玩的游客打造了光影中的西关风情。
根据荔湾区住建局报告显示,在荔湾湖大片区改造的设计理念下,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与荔湾湖“七园五馆”改造纳入了一张“规划图”中。截至目前,泮塘已完成85%交付物业的活化运营,今年底,荔湾湖片区也将完成另外几组园林景观工程。届时,泮塘—荔湾湖片区将更多呈现让人眼前一“靓”的风景。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荔湾湖大片区助力打造岭南文化核心区
春联灯笼、绿植鲜花、雕塑摆件点缀着的荔湾湖,为今年春节增添了一抹喜庆的氛围。每年此时,这里都是老广们蜂拥而至的岭南水上花墟。缘起花渡头,梦回老西关,泮塘—荔湾湖片区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如今,昔日刘王花坞不复在,彰显“绣花”功夫的微改造却让这里有了别样的一番景致。
狭义的泮塘改造项目主要指“五约”所在的泮塘村,包括荔湾区中山八路以南、泮塘路以西,荔湾湖公园东北,临近仁威古庙的范围。此地由珠江水冲积而成,自古河涌纵横交错,人们在塘边栽种荔枝、龙眼,形成了岭南水乡的居住格局。泮塘村自东向西,共分首、二、三、四、五约(“约”字用在地名中,表示村民聚居点),目前街区原住村民约120户。鲜活的市井百态、淳朴的民风民俗,让走进这里的人们立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市井烟火气。
事实上,广州市围绕泮塘的改造工作经历了几年的讨论,早在2013年,广州市通过《荔湾区泮塘地区改造地块(AL0117、AL0118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提出了在泮塘修建“西关广场”的概念,但该方案不久便被搁置。此后的数年里,泮塘片区经历了持续的征拆,加之旧村内自发的无序改造,导致地方历史价值逐渐遗失,传统古村功能衰弱。
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的推动下,泮塘也终于等来了“复活”的机遇。2017年,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立项,三年来,在相继经历了危房拆除、房屋修缮、绿化提升、文化活化、产业导入等整治提升工程后,古色古香的泮塘老街又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绣花”功夫精心雕琢城市肌理,泮塘微改造成为广州市首个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改造项目,不仅如此,该项目也开启了城市更新共同缔造的社会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泮塘五约改造共分为两期。荔湾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一期主要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排水管网等三线整治,老房立面修缮,室外景观升级等。二期则对征收的房屋进行功能改造,增加了更多活动中心、小市场等公共配套。同时,二期改造也在不断增加民俗文化场所,祭祀、舞狮、武馆等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西关风俗。
“二期改造最关键的事情就是打破了泮塘与荔湾湖公园的围墙界限,将古村融入景区,为大荔湾湖片区文商旅活化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郭谦表示,荔湾湖景区是南汉王朝御苑所在地,辖内拥有海山仙馆、仁威庙、西关大屋等文化符号,该片区的整体活化将呈现出广府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今年,荔湾湖北岸还将再新增3组园林景观,并进一步修缮临湖建筑,未来,希望将这里打造成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标杆,助力荔湾打响岭南文化核心区招牌。”郭谦说。
泮塘五约的目标不是做“网红”
绿意盎然的小庭院里,200种品类1000余株植物簇拥盛放,年轻人来到绿至·时间小院享受着一份清新自然的午后时光。小院主理人邹广超是一名热爱绿植的音乐人,他时常坐在玻璃窗前,一边听着自己创作的音乐,一边欣赏亲手打理的绿植空间。
作为首批进驻泮塘五约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邹广超将小院作为工作室,并将其延展为绿植空间与音乐分享空间。“在来泮塘之前,我将店铺开在街边,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像泮塘这样的地方——宁静中夹杂着烟火气,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邹广超告诉记者,绿至·时间小院注重空间的打造,并非沿街的饮品店风格。
“我们一直在控制餐饮在经营中的占比,尽量不为菜单做加法,因为不希望将这里定位为网红饮品店。”邹广超表示,相反,在音乐分享活动上,绿至一直在做加法。如今,这里举办了27期音乐分享会,不断提升着客人的空间参与感。未来,邹广超还希望将音乐与饮品相融合,以扫码等方式为饮品附加音乐内涵,和更多的年轻朋友分享自己的音乐世界。
移步即惊喜,如今的五约每个角落都散发着青春时尚的气息。1200独立书店、国际青年旅舍、茶艺文玩、文创集市、livehouse音乐传播、摄影设计等业态为老街带来新的风貌,业态小众多元、个性新奇有差异,产业形态皆有集锦荟萃之意。荔湾区文商旅发展中心副主任杨伟介绍,目前,街区已进驻40多家文化类经营主体,活化率达85%,累计吸引游客量112万余人次。
在泮塘五约落户的经营者中,有不少人和邹广超的想法一致,这里是政府主导的改造街区,租金相对便宜,每平方米最多不超过100元;此外,便是这里安静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相思李舍的主人李国强对泮塘“一见钟情”,从一名顾客成为了这里的经营者,他将从日本淘到的文玩摆件儿陈列在泮塘直街自己的小院里。
李国强在泮塘的左邻右里均是他从前在芳村相熟的朋友,如今,大家聚在一处做文玩经营,相互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形成内部的小行业圈。事实上,这也是部分经营者看重的泮塘优势,熟人社会和小范围社交,让人如同身处在一个文化部落之中。“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李国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他说,大家喜欢这种介乎商业与人文之间的氛围,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不是没有顶流找过杨伟,随着泮塘的名声渐高,她接到过来自“网红”奶茶店和知名连锁咖啡店的申请,然而,思前想后,她还是拒绝了很多。“泮塘不是北京路、上下九、永庆坊,坚持文化产业引领是泮塘选择市场主体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保持泮塘生命力和独特性的源泉,不能仅因短期的利益考量而随意打破。”杨伟说,泮塘的目标不是做“网红”。
乡愁,是既留下来又过得好
傍晚,点点灯光串联起五约直街的家家户户。岭南盆景大师李伟钊工作室、北派书画艺术家李长松、国家一级词曲作家吴颂今、香艺大师童童、木雕非遗传承人等名家工匠工作室的招牌在灯光下渐渐清晰。随着越来越多人在此扎根,泮塘的文化产业分区也逐渐明朗起来。“直街聚集着很多匠人的工作室,与隔壁街的独立书店、民宿、咖啡馆等消费区分开运营。”杨伟介绍时如数家珍,以有限空间承载多元业态是泮塘的特色,这里的每一家店都无可复制。
租金低,门槛高,泮塘五约的产业导入标准出了名的严格。为严把街区业态关口,文商旅中心以“一家一特色”为原则,让散布在街头巷陌的门店形成高品质、有特色的多元业态圈,以众人之合力营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泮塘IP,实现古村落环境与功能品质综合提升。
“通过走访全国各地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发现,产业导入并不是终点,产业平台的持久运营才是街区活力的根本保障。”杨伟介绍,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文商旅中心在开始时为商家设定了不少“条条框框”:每天必须保障8小时营业,每周要保障6天营业时间,业态一旦确定不可以擅自调整,门店装修风格要经过审批……正是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下,泮塘的人气上来了,各个经营主体也形成了市场合力,大家相互借力、引流纷纷尝到了平台的果实。
从“我求人”到“人求我”,文商旅中心的工作人员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温度的转变,从而增强了对街区运营的主导力和话语权。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是岭南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承载了一批老广州人生活的记忆,街区在不断的发展中兼容并蓄,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感染了一批批游客,也滋养着一批批居民。
“曾经有商家提出不愿意与在地居民融合,因此被泮塘五约挡在了门外。泮塘的一尺一寸都是属于在地居民的,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挖掘在地文化,为当地居民与街区新文化的融合率先作出探索。”杨伟介绍,近年来,通过举办“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龙船鼓”“春节水上花市”等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泮塘保护和传承了北帝诞、祭祖、舞狮、庙祠等文化遗产,体现了村乡文化传承,使街区的一方一寸尽显岭南老城风貌和鲜活的岭南民俗文化。
在泮塘—荔湾湖改造的步伐中,在地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们不时走进小店中与店主聊天喝茶,为大家讲述着从前的泮塘。改造期间,也有不少居民借机重新装修了自己的老屋,成为街区中一道独有的风景。”杨伟看到了居民与新街区间发生的种种反应,心中常感到这包容中的一丝丝暖意,她坦言,街区管理水平目前仍亟待提高,希望正在形成的新型邻里关系能够为社区共融共生、和谐相处助力。
新闻推荐
荔湾区海龙街水秀一路,紫荆花开得灿烂。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摄信息时报讯(记者王智汛通讯员伍宛如)花地河、信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