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居全国第二 一纸合同上的广州科技显示度

南方日报 2021-03-25 04:08

2020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2256.5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图为广州生物岛。新华社发

科技部火炬中心的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公布之前,人们或许不知道,“闷声发大财”的广州已经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道路上,走到了全国前列。

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以6316.16亿元蝉联全国第一;广州为2256.5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上海为1815.27亿元,排名第三。

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其交易数据被称为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我国科技进步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技术合同成交的活跃,反映出广州技术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度,及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均在提高。

此前,外界对广州创新链的评价——“缺乏科研—产业转化渠道”“肚里有货倒不出”“中间环节挑不动两头重担”等等——或许要有所改变了。实际上,技术交易远非“应用转化”那么简单。技术合同成交额折射的是广州科创的分布脉络、资源优势与特色定位。

在金融资本支持相对有限、疫情影响城市技术交易、巨头科技企业不足的情况下,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逆市保持强劲增速,亦可见广州科创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韧性、潜能。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企业与院所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强市

驱动广州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一个是企业市场,一个是科研院所。它们往往构成了技术交易市场的买卖双方。

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健康院”)为例,该院副书记侯红明坦言,健康院以科技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成果转移转化与院企合作,对不同的项目成果采取分级分类管理——

对早期研究开发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对中期研究开发项目合作开发或作价入股;对较为成熟的项目进行转让;对拥有成熟技术能够服务企业的项目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鼓励科研人员利用优秀成果创办企业等等。

技术合同的签订和技术成果成交,在其中占据了重要比重。“我们提供项目推进的技术支持,企业主导推向市场化。”侯红明说,健康院建院以来已签订技术合同239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约4亿元,作价入股3300万元。

这是广州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的缩影。据统计,2020年,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主导的技术交易活动大幅增加,其中成交的技术合同7408项、同比增长87.17%,技术合同成交额169.75亿元、同比增长139.36%。

推动科研院所从象牙塔走向广阔的技术交易市场,不仅是广州发挥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条件等优势的体现,更是广州提高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的重要举措。

科研院所给得出,企业还得能够接得住。

为此,广州近年开展的营商环境改革,就旨在为企业投资经营活动有效节省办理时间、精简办理流程和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让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大幅松绑。

2020年,广州企业继续保持技术市场主体的地位,企业主导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55.93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91.11%,同比大幅增长72.06%。一个显著的规律是,参与技术市场活跃度较高的企业,均为广州地区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企业。

根据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调研结果,广州技术市场50强企业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总计超1600亿元,占全市成交额超七成。“50家企业平均每家认定登记合同86.2份,远高于广州企业平均8.7份的合同份数。”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南表示,这些企业所从事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广州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遵循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广州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因“企(院、校)”施策,突出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高校院所成果源头供给、企业后端应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技术合同成交额随之跃上新台阶。

全链与区域沿着主脉络下好“一盘棋”

从企业市场和科研院所的关系可知,技术合同的登记工作,延伸到了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例如科技项目申报、高企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技术合同可谓是院校、企业研发活动日常管理的重要抓手。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体量与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2020年,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南沙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百亿元。天河区、黄埔区分别为735.42亿元和618.48亿元位列全市前两位,南沙区成交额同比增长135%。这五个行政区在技术交易市场的活跃,反映出它们较强的科创实力和较大科创潜力。

此外,五区还与广州谋划建设的科创节点吻合,代表着广州汇聚高端要素、迈向产业前沿的中坚力量。当前,广州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构建承载广州创新发展引擎的主脉络。

空间层面,广州集中优势力量规划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在抽象的创新链上,广州则力图下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盘棋”,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整个链条——技术交易作为中间环节,勾连着上游科研与下游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极速增长,既离不开供给侧活水,也少不了需求侧牵引。

近年来,广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致力提升技术交易及合同登记的积极性。“我们实施了技术合同登记后可享受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政策。”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海亮提到。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更是把“成果转化”的相关内容纳入,推动成果转化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予以固化,鼓励探索突破职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

政策举措转变为地方性法规,彰显了广州开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坚定意志力。这项工作终归取决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为了形成适于科技成果落地的市场环境,广州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步完善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这两点恰是针对外界诟病的“广州转化渠道缺位、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事实证明,相关体系的完备带来了可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

2020年初,疫情影响下的广州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为保障技术市场的稳定运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最大限度保证了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享受技术合同的优惠政策,保障了技术交易产业链稳定。随之造就了下半年技术交易市场的快速回暖。

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滨介绍,目前,广州市共有25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为全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单位,提供科技政策传播、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人才培训等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服务。

输出与吸纳策源地“兼任”枢纽城

与深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副省级/经济单列市相比,广州的技术合同交易具有鲜明的广式特色:

输出技术成交额和输入技术成交额,近年来都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前者指“地区所有卖方合同成交总额”,后者指“地区所有买方合同成交总额”。一方面,外界对来自广州的科技愈发青睐,另一方面,广州本地的产业发展对吸纳外市技术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大。

作为输出技术成交额和输入技术成交额的差额指标,广州的“技术溢出成交额”也在2017—2020年,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与之相对的是深圳在这项数据上,连续三年呈现为负数。这说明广州去往外地的技术含金量,每年都比外地进入广州的技术含金量高。

拥有庞大科技企业集群的深圳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需求较大,而当地科研院所的相对缺少,使之需要大量引入外地技术成果。因此,深圳市的技术溢出成交额体现为负数。至于广州,输出技术成交额和输入技术成交额都呈高速增长、高位发展态势。

如果一个城市保持技术输出,意味着其具有“策源功能”;那么技术输出和输入的同步进行,则说明此地还是技术交流有来有往、互通有无的“枢纽之城”。总体而言,“技术溢出型”的城市特质,展现出广州掌握的优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资源。

当前,广州构建起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累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动能,实现新技术革命、技术互联互通,激发实体经济参与技术交易的活力,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均持续增强。”林海亮解释。

2020年,广州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089.09亿元,同比增长70.57%;同时,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633.09亿元,同比增长82.30%,首次超越了深圳。

广州的技术合作伙伴不仅是在大湾区乃至国内,时至今日,广州跨境技术交易优势日渐凸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广州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跨国技术交易活动日益频繁。

数据显示,广州的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2020年广州地区从境外引进的技术合同成交额147.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倍。与此同时,广州积极推动本土科技向海外扩散,2020年广州输出境外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66.31亿元,同比增长107.91%。

随着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快车道逐渐铺就,广州这方科技创新策源地,如何让更多广式科技在四海内外“开花结果”,值得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突出原始创新,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 广州黄埔:铸造万亿“顶梁柱” 锚定科创“定盘星”

黄埔正推动“制造大区”向“创造强区”加速迈进,图为该区广汽本田广州开发区工厂生产线。黄埔区委宣传部供图黄埔的雄心,不...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