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漆到螺钿,是润厚与流光的结合 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见证

新快报 2021-03-24 22:33

(本版图片由藏家提供)

藏家李胜忠:

四十年前,当他行走在齐鲁乡间,以“喝街”腔调,周转叫卖古玩珍珑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一个改变其命运的盒子即将出现。

彼时,农家老太太拿出那暗红盒子,叫价30,讲价稍时,他以20元买下。身为商人,不忘的是待价而沽,“不久天津文博机构收购了去,给了我4600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20元到4600元。他当时就惊了,大惊。“这究竟是什么?后来我知道了,这是大漆。”

大明万历年间剔红漆捧盒。

大漆,华夏特有;漆器,八千年渊源贵器。

■收藏周刊记者潘玮倩

师之言:从陈增弼到朱家溍

“收藏”在于葆有国之瑰宝

多年之后,在广州花地湾古玩城的门店里,说起这场“初见”,李胜忠仍然难掩激动。“从前我奔波各地,做的是买进卖出的行当,不过为养家糊口。直到那刻,我开始对大漆产生兴趣,对我们的传统手工艺生发出无穷探究冲动。一个盒子为啥就能这么值钱?”

这种疑问,成为一种动力,继续感召推动,1993年,这位“卖货”商人在北京潘家园遇到另一个重要人物。

“老天有眼”,李胜忠说,“记得那时我去潘家园古玩市场卖货,遇见了陈增弼先生,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是研究明式家具的先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老人家经常带我去故宫,还带我认识了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家溍教授。”

陈增弼把李胜忠这位河北汉子亲切地称为“实践家”,并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么多年、这么多东西,从你手上“来来往往”,可曾留下什么、思考过什么?这话把李胜忠问住,也如一道光,开启新空间的路径。从跟随老师们参观故宫开始,李胜忠了解到了清代各个门类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并对清宫造办处精美的艺术品产生了极大兴趣,“陈教授以及其他多位老师,教了我好多知识,从传统家具的细节制造工艺、天方地圆的宇宙观设计思路,乃至中华文明的深厚魅力,步步扩展开来,我深深地被老祖宗的智慧和工艺所震撼。”

家具和漆器、包镶工艺和螺钿柔光,这种种或宏大或极尽精微的物件,凭借过去几十年走南闯北无意识累积的眼界、以及京城故里从陈增弼、朱家溍到张绮曼、张乃仁等诸多大家的有心引领,收藏、守护、研究、进而自信,成为李胜忠这二十多年来心甘情愿又倍感荣幸的唯一选择。

“张乃仁教授曾经讲过,他从收藏的一座剔彩明早期座屏,想到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歧等等。这些大教授说的都是古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要领,大家只能领会了教授们讲的内容,才能在各个行业中灵活运用。这些大教授不仅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还教我做人和做事,教我经营文玩古董的同时,还要为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

于名利之外,行专注之道,有时候,收藏是对人世经验和专业储备的双重筛选,唯有真正热爱之后,才能深刻领会“藏”之真意。李胜忠正在这样的路上,并始见规模。近年来,他专注于收藏海外回流的漆器、文玩、家具等,并致力于秉承其师“辨别国外回流的清早期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把真正的中华文明和古代艺术留在中国,最终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的夙愿,竭尽全力。

后来,他决定把这些年来收集的部分珍物,做一个展览。他选择了明清时期的螺钿。

大漆之美

当我们说螺钿,我们说的是点缀,和其下默默不语的深厚沉淀。

点缀之耀目莫过于繁星,而海中贝类之往返辉映宝光,和幽绿青铜或暗黑大漆的融合,与前者相较,有形神皆似之趣。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中国特产,故泛称中国漆。作为一种天然的、防腐耐蚀、绝缘耐高温的“涂料”,从约七千年前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把它用于各种材质之上。

它既是等列于青铜器的祭祀贵器,也是与瓷器平分秋色的摆件和实用器,更是自元明清以降,工匠与文人寄托技艺和情思的方寸精彩之地。

漆器,论材质,我华夏大地取之不尽,远比青铜等贵金属易得;论制造,只要给予足够时间层层修饰就可成型,不像陶瓷需要上千度高温历练,于窑炉等工具有至高要求;而论雕琢和设计难易,若时间、温度和湿度凭经验控制得当,髹漆、描绘、剔刻、推光,只要得遇有心人,就可完成。

所以漆器和中华文明的脚步如影随形。“青铜器时代也是漆器的黄金时代”,李胜忠说。漆艺表面髹饰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彩绘在汉代最为流行,唐代的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比较成熟,宋代随着社会审美的转变,素髹漆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元代的雕漆则达到成熟的状态。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我们与大漆的相遇,很好诠释了在自然的邂逅之下,如何持续以智慧和体感碰撞,营造出超越本体材料的更高维度艺术品的过程。数千年来,随着人们对这种材料的全方位认识,和建立在尊重习性上的相处和驾驭,注入如朱砂般的银朱红、随日深夜久而生发入心的黑素髹,国人赋予了它——这种从漆树下流淌的乳白色液体,以最美的人文色彩。

而在其上,在至坚至柔的漆体之上,伏笔勾勒,并錾刻镂嵌,则是另一场千文万华的过境流光。

这光,有一部分来自深海。

螺钿妆成翡翠光

螺钿,又称螺甸、螺填,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等工艺品上。

自唐朝起,大概始见于青铜镜背后。根据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月2日由周南泉、叶琦枫所著的《螺钿源流》所述,目前所见最早可称为螺钿的器物,是1955年在河南洛阳十六工区26号唐墓发现的“花鸟人物螺钿镜”,和1957年河南三门峡唐墓出土的“螺钿云龙镜”。至宋,螺钿与漆器发生关联是确切的,《格古要论·螺钿》说宋朝内府的螺钿“俱是漆坚”,是“甚佳”之品,可见后人对宋代螺钿评价颇高。

元至明初是螺钿手工艺大发展时期,《格古要论·螺钿》说“元朝时富豪不限年月做”,清代更是达到高峰,受宫廷青睐。清初名士刘应宾曾作诗赞曰:“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具美真通泰,假寐仍期到梦乡。”李胜忠如是介绍。

于此,巧嵌妙镶,溢彩流光,所以,“明清时期螺钿工艺精品展”,应运于两百年后,现于中国广州。百余件从明中期到清早期所存留下来的螺钿“工艺品”,承昔日工匠数年造一物之“工”,彰从大漆螺钿材料自然美学到剔刻镂嵌之“艺”,旨在让人们感受“老祖宗了不起的技艺”。

“我告(儿~)你,老祖宗真正了不起!多少如今时尚界所谓新作、奢侈品所谓新款,我告(儿~)你,都能在我们从前的工艺品里找到相近原型”,花地湾玺泰堂中,李胜忠面对记者,是自信的姿态;面对满屋琳琅,是郑重的敬仰;而面对更引人注目的环伺四周的书柜里的据说价值七位数的各类书籍,他则是肃然的尊重和谦虚。

“我告诉你,最高级的艺术,它一定有伟大的根源。而所有的艺术,到最后都相通”——

这“年少顽劣,胆肥心细,喝街起步,历练艰辛,南北趟货,四乡通吃,后于"潘家园大学"识陈增弼、朱家溍,拜授门下,且行万里,且啃万卷,对大漆螺钿之器痴好”之人,说完这“总结陈词”,顿了一下,抬起目光,看了看墙上他和陈增弼的合影。

当下、四十年前以及八千年前,所有的机缘融汇此地。

展讯

巧嵌妙镶,溢彩流光——明清时期螺钿工艺精品展

时间:2021年3月19日-28日

地点:广州花地湾古玩城二楼九里艺展中心

新闻推荐

新一股冷空气明日驾到 还伴有小雨

新快报讯记者许力夫报道昨天早晨,广州市各区最低气温较前天略回升1℃左右。今天多云间阴天,局部有小雨,早晚有轻雾。...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