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百年新河浦保护利用规划通过近期优先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专家建议平衡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近期优先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专家建议平衡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精品广州”的时代答卷,绕不开逾百年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近日,公开征求意见1年零4个月后,《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下称“规划”)正式经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通过和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让广州东山这块“历史宝地”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
在62.91公顷保护范围内,302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纳入保护,严格控制街区内的建设和修缮,形成“一心一带、多轴线多节点多片区、方格路网”的完整保护结构。在符合街区保护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特色商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三大主导功能,形成5个片区。
为延续街区安静、优雅的特色和氛围,规划明确鼓励近期内优先考虑步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
核心保护区新建建筑限高12米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东起达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庙前直街、寺贝通津,南临东华东路、新河浦涌和东山湖公园。保护范围共62.9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47.2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15.63公顷,在保护范围外划定了41.97公顷的环境协调区。
无论是何范围,规划都提出了一些基本保护要求。例如,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保护和修缮;若要进行改建、修缮和危房原址重建活动,不能增加具有合法产权的原有房屋建筑高度;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该和街区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不能破坏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
不同保护范围对新建和扩建的建筑类型和限高各有要求。在核心保护范围,除建设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建筑高度需控制在12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的新建和扩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环境协调区的新增建筑限高30米(以下)。
近期优先考虑步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
随着新河浦越来越红,前往拍照打卡的文艺青年越来越多。人车相遇之时,原本不宽的道路更显拥堵。
以新河浦“网红斜坡”所在的培正路为例,南都记者走访发现,这里仅为一车道,一旁的人行道也不“富裕”,游客拍照时稍微后退两步就有可能站在路中间。不仅如此,811路、813路两路公交车每隔数分钟会经过一次培正路,时常需要减速慢行,与游客礼让之后才能缓缓通行。
由于该街区内学校密集,尤其是保安前街—烟墩路—庙前直街一路串联着烟墩路幼儿园、署前路小学、培正小学、培正中学、广州七中等学校及越秀区少年宫等机构,上放学高峰期时常出现交通拥堵。
对此,规划提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基本保持现行控规道路体系,兼顾名城保护与交通需求,保护优先,并保持路网的系统性。局部规划道路按现状道路宽度优化,维持历史街道空间尺度和环境。疏通街区内部道路,调整支路网密度。
不仅如此,鼓励近期优先考虑步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远期考虑逐渐限制外部机动车进入街区,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但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设置对历史文化街区遗产、风貌、环境保护有影响或吸引大量机动车交通的功能。
目前,街区保护范围内公共停车场和内部停车场约有2000个停车位,规划原则上不宜将过多机动车引入街区内部,引导车辆优先使用街区外部停车资源,鼓励部分内部停车场限时对外开放。远期要逐渐减少路边停车位,提升道路空间舒适度,鼓励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进入街区。
规划4条主题化慢行路径
活化利用,是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结合街区产业引导功能分区,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对街区内现有道路、街道空间进行梳理与优化,形成具有街区特色的主题化慢行路径。
其中,“红色印记体验段”以中共三大纪念馆为核心展示节点,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红色印记体验段,展示红色革命历史记忆;
“东山艺术漫步段”围绕新河浦路一带的文化休闲、创意办公为主的建筑活化利用实践,构建新河浦东山艺术氛围体验路径;
“广式生活体验段”主要围绕启明社区、龟岗大马路一带,展示民国红砖洋房建筑风貌特色、体验广府生活文化;
“百年名校体验段”则鼓励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历史名校对外开放,构建百年名校历史体验路径。
专家解读
保护好高质量建筑的外立面原状
如今,街区内的大部分历史建筑依旧保留着居住功能,产权以私有为主,且业主们多具备修缮和改造旧房的经济能力。如何做好区域内的建设和修缮?
规划指出,在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依法进行新建、扩建以及改变外立面或者结构的活动,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时,应当同时提交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方案。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作出规划许可前,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征求文物、房屋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必要时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和征求公众意见。
在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看来,街区内有很多高质量建筑,但目前保护措施仍显不足。他表示,此前一些非文物建筑被私人业主擅自改造屋顶和围墙,发现后再处罚为时已晚。“片区保护利用规划不仅要顾及整体,更要具体,甚至细到每栋建筑。”他说,对于文保单位需“不改变文物原状”,但对非文保单位也不能为了活化而随意改造,应把握好度。
汤国华提出,要保留历史建筑风貌,主要是保住外立面(含屋顶)的原状。这可学习古罗马的经验,古罗马城的一切沿街外立面都归属政府。“广州市政府可将新河浦街区建筑的外立面保护作进一步规范,只有市政府批准才能微改造。”
此外,还要考虑屋内改造可能破坏外立面的情况。汤国华举例道,有些两层建筑在外立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内部被拆掉楼板改造成三层,但楼板与外墙相连,内部结构变化必定会影响到外立面。“这些具体问题还要深入研究。”他说。
复原重点文保单位并适时对外开放
汤国华表示,做好文物保护要从两个层面分清保护对象,“除了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外,还有历史建筑以及登记文物保护单位等。”他说,登记文物保护单位是暂时的,在一两年内需确定其是升为文保单位还是降为历史建筑,登记传统风貌建筑也要在一两年内确定是升为传统风貌建筑还是被除名,这些规定还需完善。
对于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比如中共三大会址及附属建筑,需要将其复原,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共三大在这里如何召开,哪个房间是代表住过的,这些细节要重新考证、留存下来。”汤国华认为,这片区域内还有很多红色故事需要记录。
而规划中所提,鼓励培正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历史名校对外开放,构建百年名校历史体验路径。对此汤国华表示,文保单位的价值离不开公众观赏价值,若公众无法欣赏,文物价值就会降低。过去广州培正中学早期建筑群很难开放参观,如今学校需协调好学生安全管理与校园作为市级文保单位对外开放的问题,可设立一个公众参观日。
汤国华还注意到,文保单位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依旧存在。“广州培正中学早期建筑群的王广昌楼是竹筋混凝土所造,因为一战时钢筋运输比较困难,所以用竹筋替代钢筋做了混凝土。”他说,此类建筑在广州本就很少,但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建筑里的竹筋全部被换成了钢筋。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留下一个房间或一小部分的竹筋构造,作为历史的见证让大家研究、参观。”汤国华表示,要保护则不能改变原状,要使用又不允许混用竹筋,两者间要做到平衡。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王美苏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林钢威通讯员施桂鸿李彦勇邱礼宏报道近日,广州市越秀区某高层居民楼一夜之间发生多起盗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