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艰辛寻组织 投笔从戎卫家国 记者到火炬区沙边探寻革命者孙康的光辉足迹,触摸红色乡村巨变的引擎

中山日报 2021-03-24 16:03

孙康故居作为中国青年同盟中山支部成立旧址被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沙边学校艺园图书馆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山县支部成立旧址。学校里的“孙康故事”宣传栏。学校一宣传栏上展示孙康写的《示儿》诗,该诗回顾自己的革命岁月。2月8日,记者走进火炬区沙边村,沿街林立的碉楼沐浴在暖阳下,巷陌深处不时传来几声犬吠。沿着窄巷拐进上街横巷,木棉树的绿荫下,一个红墙绿瓦的方形门亭映入眼帘,砖瓦屋檐下是“沙边学校”四个大字,革命家孙康便是从这里走出。

走进校园,沿右侧的石阶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学校刚刚修缮一新的红色教育基地,基地由凉亭、浮雕、红色展报等区域构成,学生们可以在这一方小天地中感悟先辈们的革命情怀。一侧的宣传栏上,一首《示儿》正是对孙康一生峥嵘岁月的描绘,一段浸满英雄血泪、在革命硝烟中奔走呼号的故事也随着诗篇在眼前徐徐展开。

统筹 本报记者 吴森林

文/本报记者 谭华健 见习记者 陆倩柔 实习生 苏晓莹

图/本报记者 黎旭升

回眸历史

历尽艰辛两度找组织

带领军民两次卫横门

孙康,190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四区沙边村(今属中山火炬开发区),是中国共产党中山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小在沙边学校接受到了启蒙教育,读中学时,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便积极投身到学生运动中去,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孙康一生历经多次重大挫折,曾五次受到国内外反动政府的缉捕,两次失去党组织的联系,但他党性坚强,靠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工作两度找回党组织关系。

时间来到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组织被破坏,革命活动转入低潮,中山党组织为保存力量,除少数党员在本县隐蔽下来继续活动外,多数党员被迫转移到南美、南洋群岛和港澳等地。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外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孙康就是在这时转移到了槟榔屿。他在槟榔屿靠亲戚的医生身份进行掩护,边工作边靠投稿写文章寻找党组织。历尽艰辛找到组织后,孙康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新加坡当局驱逐出境,因此再次和党组织失去联系。

在红色教育基地内,一幢灰砖砌成的南洋风格建筑静静矗立着,在校园一角见证着岁月变迁,这是落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艺园图书馆。火炬开发区原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锦强介绍,1933年初孙康被遣返回国后,回到家乡沙边村隐居,一边教书,一边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寻找党组织。同年,沙边学校新校舍建成,孙康接任校长,在倾力办好学校的同时,借助学校影响力引起党组织注意。1936年9月,经中共广州外县工委的批准,孙康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年底,中共中山县支部在沙边学校艺园图书馆恢复建立。一年后,中共中山县委重建,孙康担任书记,成为中共中山县委重建后首任书记,直至1939年,中山的中共党员已经发展到500多名,成为广东省内拥有最多党员的一个县。

学校图书馆背后,浮雕墙重现了横门保卫战的场景,赤红铜墙上一个个坚毅的面孔诉说着当年的浴血历史。“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孙康以沙边村为活动基地,推动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中山民众取得两次横门保卫战的胜利。”欧锦强介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仅一个月,日军侵占了中山七区的三灶岛,中山人民奋起反抗,孙康为此挥臂疾呼。“寇急了!祸深了!中山同胞,起来,起来,为保卫乡土,为保卫国足,争取和解放自由而起,做自卫的斗争吧!来!”如今,我们仍能从他激昂的文字中读出热血与感召力。

1939年,日军几次进犯都未能突入中山,于是将目光瞄准了中山东面的横门。1939年7月24日上午,枪炮声在横门上空骤然响起,横门保卫战正式打响。孙康作为中共中山县委书记正确贯彻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国民党中山县县长张惠长精诚合作,率领群众与日、伪军多次苦战,英勇退敌。两次横门保卫战的获胜,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人民抗日的斗志和信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横门保卫战的痕迹还能从沙边村的各个角落中寻回,一代又一代沙边人前赴后继传承着奋进的精神,而孙康一生忠心耿耿为革命,历经多次挫折仍对党的事业矢志不移的精神,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滋养着代代后人。

放眼今日

继承革命精神 打造红色旅游线路

翻开新世纪的篇章,如今的沙边学校已更名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六小学,古朴的木棉树亭亭如盖,一代代英才从这里走出。2007年,艺园图书馆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山县支部成立旧址,被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并定为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为了更好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火炬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图书馆外墙作了整体的翻新。“学校还会在此定期开展党建活动,例如请来村里的老人讲述红色故事,让孩子们更了解他们脚下这片土地和先辈们的革命故事。”学校教师曾珠表示,学校还计划筹备红色导赏路线,培养学生成为小导游,为前来游玩的市民讲述本村的历史故事。

孙康在各个时期都始终不移地从事革命工作,同时亦倾情教育事业,在从教期间时常组织读书会,发动教师阅读进步书籍,在校内大力推行抗日救国教育的同时,孙康还推进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孙康的感召下,沙边学校在教育上前赴后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

孙靖夷出生于沙边村,6岁随家人移民香港,1968年从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1972年获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电子学院院士称号,1994年获国际模式识别学会院士称号,1995年获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称号。孙靖夷院士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曾求学于沙边学校。2018年3月31日,孙靖夷回到沙边学校,在门口的百年木棉树下寻觅家乡记忆,“中山是我的家乡,我希望能为曾经生我养我的故乡做些贡献,为家乡发展而奋斗。”

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孙靖夷的心情非常兴奋。国内的所见所闻,让他感受到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让他下定决心把人工智能技术带回家乡。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路,记者来到了坐落于沙边村中街十二巷的孙康故居,在茂盛的龙眼树掩映下是一处两间一进带右偏房的居所,门口外墙上镶着写有“中国青年同盟中山支部旧址”的黑色石碑。隔着院落的铁门,一幢清末年间花岗岩基座,青砖外墙,硬山瓦顶的老屋映入眼帘。孙康故居主体为砖木结构,内分正厅,偏房和厨房,宅院中厅的墙上挂着孙氏家人的肖像,完好的家居摆件还留存着孙康一家几代人生活的痕迹。2007年6月,孙康故居作为中国青年同盟中山支部成立旧址被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并定为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据悉,孙康故居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活化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逢建党节、建军节,都会有团体在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沙边碉楼,可谓全国之最”,沙边村的古旧建筑活化是近年沙边村关注的重点,据1994年出版的《沙边村志》记载,1949年全村不足500户人家,共有碉楼74座,平均每7户就有一座碉楼。由于尚未进行过多的旅游开发,沙边碉楼多了几分原始质朴的古韵,漫步其中,便可感受往昔岁月。据工作人员介绍,为留住历史记忆,火炬区致力于把孙康故居、沙边学校、大环抗战英雄纪念亭、横门保卫战珊洲纪念广场等广东省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活化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如今每逢周末,村中多了许多游人的身影,随着旅游线路的逐步完善,老村已焕发新的生机。

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沙边村目前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工业厂房、商铺、市场等物业出租收入、土地出租收入等。据了解,沙边村2019年经济收入约为1165元,预计2020年经济收入1200多万元,实现正增长。此外,在中山市提出“三旧”改造以来,沙边主动谋划,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提出沙边路片区141亩厂房改造方案,2020年该计划被纳入火炬区工改连片项目。

展望未来

借力“城市新客厅”增强“颜值”

村改居后,沙边村变身沙边小区,村民为居民,与相邻的泗门小区同属火炬区联富社区。从广珠城轨中山站驾车前往沙边小区,途经泗门小区牌坊,只需几分钟时间便可抵达。

沙边小区背靠烟筒山,面向高新园区,旁边是城轨中山站,地理位置独特。小区内以上、中、下街划分,井然有序,整个小区既得城市之繁华,又有乡村之清幽,动静兼得。沙边小区下街与火炬区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一路之隔,这一带汇集了纬创资通、广盛、明阳、通宇通讯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工业的集聚,为沙边小区的发展带来了人气和财气,这里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工业园区“后花园”。

“以前,附近工厂的员工大多选择在村里居住,村里的出租屋出租率很高,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另外,村民也利用距离上的优势,到附近的工厂上班或者有些自己创业,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近年来,村里也在大力发展村集体物业,以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加大村居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提升村民福利,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沙边小区一名年轻的干部说。

在沙边小区里行走,记者明显感受到新的发展气息。小区内的中街片区已是繁华的商业景象,居民购买生活用品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跑到较远的市场去,在小区里街市转一趟便可备齐。

沙边上街位于烟筒山脚下,山上森林郁郁葱葱,成为小区内的天然“氧吧”,山下有良德公园、沙边老年人活动中心、幼儿园等机构。公园是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居民足不出小区便可利用现代的体育健康器材锻炼身体。

沙边小区的未来更是令人向往。沙边小区后面的烟筒山隧道正在建设中,这是“世纪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世纪大道(内含“火炬快线”)将会成为连接岐江新城和翠亨新区之间的一条快速化城市交通大动脉。

得地利之先的沙边小区将来可以更好地“借道”发展,用好岐江新城“城市新客厅”资源,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沙边碉楼文化、红色文化更好地活化利用,打造一个“高颜值”的美丽沙边。

孙康 简介

●190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四区沙边村(今属中山市火炬开发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带领几十名张家边农民自卫军参加“卖蔗埔起义”。起义失败后,因受通缉,转往南洋一带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3年初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新加坡驱逐出境,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同年9月任沙边学校校长,以学校为抗战基地进行抗日宣传,成立中山抗日先锋队。

●1936年5月任中国青年同盟中山支部书记,同年9月恢复党组织关系。

●1937年8月,中共中山县委恢复成立,担任中共中山县委重建后首任书记。

●1939年任横门前线支前指挥部总指挥,带领全体党员积极配合县当局动员全县军民抗击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入侵,赢得了中山抗日胜利的先声。

●1948年初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越法当局通缉,回到香港后不久即调任滇贵黔边区党委秘书长等职,参加解放云南的工作。云南解放后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高级法院院长和民政厅党组书记等职。

●1972年离休回广东,住在中山。

●1996年在广州病逝。

新闻推荐

160公里/小时! “活力橙”电客车在广州成功“安家”

2月20日,施工人员将广州地铁18/22号线电客车推到陇枕停车场指定位置。新华社发新华社广州2月20日电2月20日,首列时速16...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